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认为贾宝玉不是个正面角色

2022-09-06 16:38 作者:Kassandre  | 我要投稿

写红楼梦感想,只要被人看到就很容易引战,不过我就是这么看贾宝玉的,后面兼猜袭人为什么“贤”。

先说明我的核心看法:贾宝玉这个角色在八十回之后应该有不少很糟糕的行为,不然不会有《西江月》那样的判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满篇都是非常难听的话,根本无法用“明贬实褒”解释。

“明贬实褒”跟“明褒实贬”是红楼梦读者经常滥用的两个说法,只要自己想的和作者写的不一样,就搬出来表明作者是故意反写。

问题是,轮到自己想的跟作者写的一致了,就又不打算定为反写了。然而在我看来,这两段判词超出明贬实褒可以用的内容,很明显主旨就是贬。

读者可以认为世人俗气,看不懂贾宝玉的品格志向所以说他乖张、无能、不肖,人也不是必须于国于家有望嘛,鉴于这个社会如何如何,难道不是如何如何更好之类的。

唯独第二段的“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完全不能这么解释。

这两句中单提一句的话,作为读者还是可以说,富贵不知乐业那叫看透了呀~~~或者,贫穷难耐凄凉那叫有上进心呀~~~

然而合起来,就成了一个人在没有故意损人利己的前提之下,最为糟糕的状态。

在前八十回中,“富贵不知乐业”是早已经通过各种故事(尤其撕扇子那场)展现出来了,后面不管还有多少回,一定有“贫穷难耐凄凉”的情况,然后整体形象比起前面就要黑不少了。

贾宝玉一直颇受读者好评,来源大致有这么几条:首先比起贾珍贾琏来,他不是实淫;其次比起贾环来,他长得好人品佳;最后最重要的,他跟林黛玉心心相印,对女孩子温柔诚恳,这可是了不得的优点(梦中情人就该如此)。

或者简单地说,他看起来很干净。他身为男性却敢于指责男性污浊,他至少比故事里的其他男性要干净多了。

问题来了,这一切难道是没有基础的么?最为惊心的一幕发生在与第六十二回与林黛玉的交谈中——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真遗憾啊,他的干净是以诸事不管和盲目乐观作为基础的。他的知己,性情中人林黛玉都感受到了危险,并且向他吐露,他却说出了这样的话,结果林黛玉听完就转身去找薛宝钗了。林黛玉那么喜欢他,却有了这种举动,是对他的言论有了多么大的不满?

贾宝玉对年轻女孩和鱼眼珠的看法,与这个诸事不管盲目乐观也有非常强烈的联系——鱼眼珠是真正干活的。因为年轻貌美而受宠的丫头们在屋里研墨端茶浇花喂鸟就能得丰厚的月钱,有什么必要活得像鱼眼珠一样凶恶?王熙凤也是已婚的,也在干活,也很凶恶,他又不敢说了。

而等到家破人亡,失去了这一切基础的时候,谁敢说这个借着天资以及身份唱高调的贾宝玉还是那么正面的呢。

我一直认为,贾宝玉被这样评论,大概预示着后面的故事是,等到林黛玉死去,他在很短时间里就娶了薛宝钗,不是被迫,而是自愿,这才符合“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以及那个小戏子之间的续弦故事。

然后贾府败亡家计艰难,他又“难耐凄凉”了,经过宝钗劝说,背叛了自己曾经与黛玉心心相印的自由灵魂,也想要去读书考试、研究仕途经济学问,但是……没学成,因为之前在家谁都惹不起(贾政打伤他之后尤其严重),根本没养成过那种克制自己做事的毅力,这便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既然连奋发自救也做不了,干脆离家出走,背叛了宝钗。

他受到威胁之后经常背叛别人的,金钏被打了只管自顾逃跑,忠顺王府的人逼问蒋玉菡他也全招了。人不坏,但没用,娇生惯养的人很容易这样,今天拍胸脯说自己人品没毛病的,遇上事也不知道就怎样。


现在要说到袭人了。

我觉得“贤”是个很厉害的词,再加上一堆的脂批好评,以袭人在前八十回的形象来说,还是有些过了。往好了说,她是个得力的有一定美貌的管家,还知道以自己的道德逻辑和小手段劝贾宝玉好好做人,这就够了吗?

有很多人厌恶袭人,认为晴雯都是她害的,这我完全不同意。首先王夫人一开始问了一堆晴雯是谁,是不是那天那个谁,说明在那之前没有任何人跟她提晴雯。其次如果袭人不好,原文都是好话“实贬”也就罢了,脂批怎么比原文赞誉还多?

最后,大傻子才只用一个眼线呢。任何事情都得是多方供词比对才算得上结论,王夫人哪有某些人那么傻,她张嘴就说出几句私聊原话来,是必须要吓愣这帮小孩才算成功的,不然万一是某一个人编的谗言,大家纷纷表示没有的事呢?

从抄检大观园到晴雯四儿芳官被逐出之间,有着少说四五天的时间。一个已经怒气爆棚的当家主母,想审谁审不了?审谁谁要顽抗?(没有跟小红一样攀上王熙凤的)低等丫头和鱼眼珠们上下忙活也得不到多少好处,工作到深夜困了还遭打骂,这口气终于到了堂堂正正地报在几个吃香喝辣受宠的俏丫头身上的时候了,不是吗?

一个被簇拥着伺候起来的人,会觉得自己随便说话别人反正听不见,这才是十足的幼稚。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如果袭人人品差,优伶有个屁的福,还“堪羡”?

还有那些说“破席”意味着什么什么的,往下看两行就有“莲枯藕败”,所以香菱又有什么人品问题?

我对袭人后续故事的看法,多来自于这段批语: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袭人出嫁的时候说这样的话,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她的话应该是对宝玉宝钗两个人说的,而这个时期,宝玉和宝钗已经落魄到要遣散或者,“变卖”袭人和麝月的地步了。

如果要圆“贤”和到处洋溢的好话,那么我想,袭人应该是自请被换钱的。不管是花家要交钱赎回袭人,还是说蒋玉菡那边的彩礼可以给贾宝玉(但蒋自己现在应该不知道对方是宝玉),总之实质上就是袭人用自己去换钱,供养贾宝玉和薛宝钗了。

但是袭人觉得,如果连麝月也被卖,就这二位少爷奶奶的自理能力,就算拿了点钱也还是过不下去,所以“好歹留着麝月”。薛宝钗确实极具才华,作为一位大家族里管事的小姐太太很厉害,但如果突然坠落成平民主妇,她恐怕还是有着不少生活障碍的。

袭人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家贫所以被卖到贾府,救了一家人的,后来大了又被残破的贾家“卖”了一次,至少是阶段性地救了贾宝玉这一房,这才配得上诸多好评。

可是贾宝玉后来的离去,事实上也辜负了她的自卖和对麝月的安排。贾宝玉的一生,满腔好心,也全是辜负,他算不得一个正面人物。


我认为贾宝玉不是个正面角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