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七步诗》到《塘上行》,一首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2021-11-16 14:52 作者: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 我要投稿


前段时间,因为被马斯克引用,曹植的《七步诗》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三国演义》里,在后人改编的影视剧中,关于这首诗,有一段非常动人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是同母兄弟,又都喜爱文学,原本应该关系很亲密,无奈因为有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要继承,兄弟二人便开始了“魏王世子”的激烈争夺。最终曹植落败,曹丕如愿当上世子。不久曹操去世,他成为魏王,对当年与自己争夺权位的弟弟曹植心怀记恨,便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诗一首,否则就杀了他。曹植应声而作: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深受感动,潸然泪下,放弃了杀他的想法。

这段故事不见史书,来源于《世说新语》,诗句稍有差异: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比之下,自然四句的比较好读好记,所以大多数人知道、记得的都是这个,我也是。


在这个故事里,有亲情与权力的博弈,更有文学艺术的力量:再无情的帝王也被兄弟亲情感动,从而收敛了暴戾之心,成全了兄弟之情,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只是,曹丕真的是因为弟弟的一首诗,便改变了主意吗?

曹丕并非心慈手软的人,不谈他的政治军事手段,只看他对发妻的态度。曹丕登基成为皇帝后,便用以一杯毒酒赐死了、那倾城倾国的著名美女甄宓。

无独有偶,甄宓也曾写了一首《塘上行》给曹丕,深情诉说自己对曹丕的相思:“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亦是无比缠绵动人。甄宓还为曹丕生了一双儿女,然而曹丕并没有因此被旧情和诗情打动

曹丕是文人,他更是政治家。他能下手杀死自己的初恋、儿子的母亲,对曾经严重威胁自己地位的兄弟也不会手软的。他已经掌控大权,如果真想要杀死弟弟,何必这么大费周章,让他七步成诗?曹植的亲信丁仪等人都被他杀了,随便编个口供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大概真的不想杀自己一母同胞、才华横溢的弟弟——他已经对自己没有威胁了,何必呢?然而帝王也不能事事随心所欲,他还有手下人需要交代,他还需要威慑他人。所以,他用了这样一种作诗的方式做个台阶,他相信对诗才敏捷的弟弟实在不算什么,而彼此都能因此下得台来。

这场残酷的兄弟之争最终以文学的浪漫方式结束,虽然不是从此就兄友弟恭了,却也是帝王之家难得的一抹温情。

其实作为文学家,曹丕的诗还是写得很不错的,随便摘几句,还都是挺美的: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更有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曹丕从小跟着父亲曹操创业维艰,一路从战火中与权谋中走来的,集豪情与柔情于一身。


只是,他再有柔情,也首先是政治家。当他的权位与个人情感发生矛盾时,他依旧谁都不会留情。他没有杀曹植,一定不会是因为一首诗,只能是,他不想那么做。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是最没用的,文字也是。无论多么灿烂华美、多么感人至深,它们的力量都很微弱,不能改变什么,不能决定什么,也未必能够影响什么。

但是,它们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那是心灵的自我疗愈与救赎,可以对抗孤独,驱散恐惧,与自己和解。所以,失败的曹植虽然无比过得压抑抑郁,但从此专心写诗,还是比曹丕活得更久一点,诗,也就写得更多一些。

当时光滚滚驶过,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人们更多记住了他的悲情一生,并为他的绝代才情而动容。


从《七步诗》到《塘上行》,一首诗真的能改变命运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