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沙头角地名港味十足,百年前被一分为二,一步就可以跨入香港
在深圳有很多港味儿十足的地名,初次听给人感觉好像似曾相识,以为到了香港,比如沙头角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耳熟,这是深港地名的特色,我们在大陆地区是很难听得到。

沙头角原本是一个边陲小镇,之所以出名,因为牵扯到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及香港割让租借的历史原因,当然更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就是这里有一条街道叫中英街,是旅游景点,很多人去沙头角,唯一的目的就是去逛中英街。

在深圳历史上有四大名墟,分别是东门的深圳墟,沙井的清平墟,观澜的观澜墟,沙头角的沙头角老街,沙头角除了一个是老街和天然渔港,更是中国南大门的一个特殊的边陲小镇。
沙头角的名字源于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传说故事,相传在清朝时期,一位官员巡视到这里,登上深圳的梧桐山,欣赏海景,看到壮丽的山海美景,脱口而出一句诗“日出沙头,月悬海角”,至此以后,这里便有了沙头角一名。
1662年,清政府实名“迁海令”,将沿海居民迁走,致使沙头角人烟全元,直至1669年复界后,又有大批人从外地迁入,然后开始兴旺。
乡民组织当地群众组成“约”,共十约,两约位于深圳市内,八约位于香港。
所以深圳有沙头角,香港也有沙头角,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政府。
到1898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新安地区975平方公里的土地及水域租借给香港,称“新界”,期限99年。
于是沙头角的土地和居民分成了两个部分,东边为华界沙头角,西边为英界沙头角。
沙头角的老墟市东和墟划到了香港,后来台风摧毁了东和墟,人们便在界碑两侧进行贸易,于是形成了今天的中英街。
主要以渔盐贸易为主,通过水陆交通,把鱼盐贩运到内陆地区,从内陆地区带土特产品和日用百货回到香港。
英国九龙海关在沙头角设有关厂,名叫“洋关分厂”,双方无论贸易,还是过境种地,都要向关厂缴例钱。
1911年,沙头角修筑铁路,1928年停驶。
1927年,沙头角公路通车。
1950年,沙头角成为边境禁区。
1982年,沙头角镇成立。
2002年,沙头角镇撤销,成为沙头角,海山两个街道。
今天的沙头角已经是兼有山海美景,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来深圳的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