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五十四集 澶渊之盟

2021-12-29 19:45 作者:思琦的独家记忆  | 我要投稿

农历十月的遂城已分外寒冷,守城的戍卒一早登上城楼瞭望时,漫山遍野都是辽军,戍卒急急忙忙向守城将领报告,幸运的是,遂城的守将是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杨延昭面临着三重不利因素,遂城狭小,武备又弱,还有大军压境,人心惶惶,加之此时天寒地冻。这势必影响军队的战斗力,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守城将领杨延昭急中生智,将全城的壮年男子都召集起来,并让他们准备运水的工具,时值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杨延昭命令守军和百姓往城墙上浇水,军民们忙碌了一个晚上,城墙上结成厚厚的冰甲。第二天辽军照例前来攻城,发现遂城已然变成一座通体透明的冰城,在白日下熠熠发光,这一仗辽军损失惨重,举国大军竟然拿不下一座小小的遂城,遂城仿佛是铜墙铁壁成为货真价实的铁遂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冰冻遂城。遂城之战只是辽宋数百场战役中的一场,辽宋之间的战争要一直持续到双方结盟为止。

在现代人看来,澶渊之盟是在战争中签订的城下之盟,誓书中规定宋纳辽岁币三十万,对宋朝来说无异于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然而当时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宋辽约定为兄弟之国,地位平等,没有屈辱性的名分,所以岁送三十万银娟既不是藩属国的朝贡,更不是战败国的赔款,对于庞大的战争经费而言,三十万不过是九牛一毛,还不及开战所用军费的百分之一。澶渊之盟后,北宋的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辽方;辽朝的盐、玉器也大批出现于大宋的集市上。从此,边疆人民放下干戈,拾起锄头,躬耕于垄亩,辽宋之间的大道上使者络绎不绝。

澶渊之盟换来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但是澶渊之盟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宋朝君臣从此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以屈己讲和为最高目的,在与金国议和时甚至不惜丧失国格与民族尊严,这是后人必须警惕的。古人云“能战方能言和”,战争与和平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寇准的力排众议,如果没有真宗的御驾亲征,如果没有将士们的浴血沙场,和平不可能那么快就到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历史事实证明,既不穷兵黩武,又注重加强国防,增强国力,这才是强国卫邦之道。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又驻守边疆近十年,维护着边境的安全与和平,最后马革裹尸,从此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交相辉映,在不断地丰富和演绎中原本只是浴血沙场的铁血男儿又融入了不让须眉的杨门女将,历史创造了英雄,后人又用传说来缅怀英雄那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五十四集 澶渊之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