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3)
纸团 2021.04.30 - 2022.07.25
《苏菲的世界》
作为哲学入门看的书。大概就是过一遍西方哲学发展史,把关键时期和关键人物的核心思想列举出来过一遍流程,还挺有意思的。这个书讲故事的方式也非常有意思,算是额外的惊喜了。在看完这个之后其实试着起头看了那些书名拿来装逼很方便的真正的哲学书,什么《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西西弗(西绪福斯)神话》(这本只能看懂译者序),《查什么什么如是说》,《纯粹什么批判》,《存在与虚无》,结果发现一本也看不下去,明明都翻译成汉语了却完全读不明白在说什么,就好像一本除了“显然”和“易得”之外只有“相信读者已经非常熟悉”的至尊数学书,硬着头皮连着读了十几页却好像什么也没读到,实在是太真实了。就还是算了。
《网内人》陈浩基
被惊艳到了。这部的开头比较朴素,义愤填膺的傻白甜受害者家属和神通广大的怪咖侦探协力探案,一开始其实没有很高的期待,但是随着故事进行,涉及到的要素越来越多,人物的关系也逐渐复杂,还是很有趣的。而且也没有追求过分复杂的人物关系而兜不住,完成度还是很高的,相当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里面关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干事的描述比较准确,没有经典路边黑客蹲在小黑屋里强行突入牛逼数据库为所欲为,也没有至尊银行在网页上怎么着藏一个透明按钮就是秘密仓库的入口,更没有黑客攻防就是两边程序员分别死气白咧地对着命令行敲代码,读来在技术层面上完全不出戏,实在是相当不容易。
最惊艳的是后半开始的带点叙诡要素的反转,感觉设计相当精巧,实现效果确实不错。此外和之前看的《13级台阶》明显不一样的是结局的方案,我还是更欣赏这一部的收尾方式,非常正派。被这部勾起了兴趣,所以之后研究下看点其他的陈浩基……可惜好像网易蜗牛只有这一本。
《低智商犯罪》紫金陈
很神奇的书,非常不紫金陈,是带点笨蛋推理要素的喜剧片,比较类似两杆大烟枪或者疯狂的石头之类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势力因为巧合导致的奇妙过程混沌地纠结到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搞笑结果。紫金陈写这种搞笑文的文笔有点奇特,很有古风,但是读着也还可以接受。
主要角色比起自身的特点,更多地是在喜剧里面成为一个“役”,比如“推理完全不对但是总有效果、总是阴差阳错地抓到凶手的神探”、“老是因为一点点决策失误酿成大错结果被同事诟病的倒霉蛋”等等。笑点感觉更多地来源于剧情本身而不是表现形式,所以未必能戳中所有人,但是感觉看得还是挺开心的。
%%% 以上是21年4月写的,然后鸽了。一年多过去,感觉还是不该鸽。 %%%
《禅与摩托车修理技术》
感觉书名可以用来在朋友聚会的时候聊到最近读了什么书的时候举出来用来震慑他人。内容是公路片穿插哲学思考,可以一看。
《星之继承者》
只看了第一部,喜欢。过程就是对最终谜题答案的探索,最后揭晓比较浪漫的谜底。听说后面一般,但还没来得及看。
《杀死一只知更鸟》
名著,好看,人性的光辉。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好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江国香织
《下雨天》这本主要是江国香织写自己生活的散文,感觉没那么有意思。《哭一场》和之前看的《一闪一闪亮晶晶(きらきらひかる)》比较接近,还行,很江国香织。
《海伯利安》
只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的2/3左右,感觉变成了有点朴素的冒险故事,就没看下去。现在被用来垫高显示器。虽然听起来有点过分,但是第一部还是挺有意思的。有很多很有巧思的设定和故事(十字形的设定和交待设定的故事都相当不错,感觉只凭这个也值得一看)。
比较无关的一个体会是,第一部里面提到在设定中人类开拓了很多其他星系的未来世界,很多星球是统一的政体,读到这感觉很不真实。感觉人类是哪怕只有一个村子也恨不得分成四五个派系互相争斗的物种,要设定成一个星球是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总感觉特别偏离预期。
《非正常死亡事件簿》
好像是个日本老法医写的回忆录,语言比较简单,印象中是每段都只有一两句话的像低门槛公众号文章一样的格式,反正很快就看完了。
《性存在》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这套通识读本看了很多,感觉都还行,适合初步了解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这本因为主要讲西方的性问题历史,就能看到一些之前没太听说过的历史进程。
《局外人》《鼠疫》
加缪,好。
我也讲不出加缪哪里好。比如《局外人》,感觉很多人应该理解不了这个故事究竟在讲什么,就是个很屑的男主吗?但我谜之喜欢那种写法和故事中弥漫的疏离与虚无的气质,感觉在其他地方没太见到过类似的气氛。之前和人戏称说七海娜娜米的妙处在于很加缪(目测直播间有很多观众会同意这一观点),但是要具体解释感觉也很难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像月计的新作拿这个男主的人设,宣传PV最后引用的“只是那天阳光太刺眼而已”这句,感觉也是很难讲清楚的妙处。
《鼠疫》相对普通一些,没那么虚无。新冠时代看这个又增添了别样的妙处。

《哲学的慰藉》
忘了,好像也是比较通识的介绍性读物。
《西西弗神话》
加缪,好。

这本比较硬核,不太好读,最后看完的是郭宏安的译本。正文第一句话讲:“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文章本身感觉大致是在被荒诞震动之后,如何与它和解的过程(我要给自己写的少女终末旅行的短文打广告了)。
《亲密行为》
好像是“裸猿三部曲”之一,讲人类倾向于进行的亲密行为(握手、拥抱、亲吻)的生物学基础,比如鼓掌这个行为可能来自于台下的观众对拥抱演员的妥协代餐,还有对胸部的喜爱可能来源于对代表生育能力的臀部的喜爱,诸如此类。里面有一些比较有魄力的直球xp描写还挺有意思的。

《新编消化内科住院医师问答》
虽然说久病成医,但是缺乏专业知识辅助就有风险变成迷信。为了避免迷信,至少应该粗糙地感受一下专业人士的思考方式。这本很厚,基本是跳到感兴趣的章节看的。
《儿童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

听上去像是讲儿童教育的,但是感觉更多地是在介绍人类幼崽的习性。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原因是从人类幼崽的行为模式里面,可以明确地分辨出人类成体的哪些行为(即使看上去是社会教化的)是 hard code 在基因里面的。除了比较易于接受的“模仿他人的行为”、“研究事物的因果关系”、“记忆”之外,甚至连“帮助他人的倾向”都可以在实验中从幼崽身上观测到,还是挺长见识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名著,好看。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
名著。虽然年轻的时候多少也看过,但是感觉很多东西没有看进去。这次重看的时候,对里面很多“生物朴素的留下自己基因的‘倾向’是怎样产生看上去很复杂的社会行为”的部分比较感兴趣。在性别议题甚嚣尘上,“社会教化”的影响被放大、“基因差异”的影响被缩小的今天,可以从这种朴素的自然科学观测中找到独特的慰藉,就还不错。
《时间的秩序》
讲物理学上时间本质的科普读物。不敢说全看懂了,只能说勉强领悟到其中一点点精神。这种肯定要找时间再看一遍。
《贪婪的多巴胺》

介绍多巴胺的科普读物。印象中整体比较朴素。好想吃星期五餐厅的猪排
《法医报告:死亡教会我们什么》
作者是西方一位(女性)法医。不得不说,一开始看到作者说自己从小对人类的尸体着迷,我确实预设了错误的性别。
这本书比起法医科普,好像整体上更接近她的自述/回忆录,讲故事的时候更强调尸体检定之外的部分,比如她被派去战场上,在艰苦环境里面发生的困难的事情,和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她仍然受到军方老粗们的照顾体会到的温暖之类的。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叔本华比较好读的几本之一,应该是特意写给没有阅读硬核(德国)哲学书籍能力的我这样的选手的。里面金句还不少。反正事到如今,他们这一批人的观点基本都和我的内核一致,读他们的书变成了寻找共鸣的方便途径。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比较难读的几本之一。最后读完的是(台)刘大悲的译本。所谓意志与表象的说法对于纯唯物主义的科学信者来说不太容易全然接受,不过反正可以大致感受一下他的思考方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很久之前就买了实体版,阻碍我开始读这本书最大的原因是畏惧。结果拖了这么久终于翻开,读完还是失眠了好多天。
因为林奕含的结局已被知晓,所以读这本的时候想割裂作者和作品是不可能的。不过即使如此,在书特别早期的时候给我最大的震撼也还是来自于可以割开作者去欣赏的纯文学的部分。

“大伞在风中癫痫着,车灯在雨中伸出两道光之触手,触手里有雨之蚊蚋狂欢。”我不觉得自己在任何其他以文字优美著称的作品那里可以读到同水平的描写,而这样的句子在这本书的前中期。这时候如果联系作者的情况,就仿佛瞬间可以理解为什么文学的崩塌对她来说是那么难以逾越的坎,直到最后还难以否定“读李杜诗的人一定是好人”的枷锁。

这本书的结尾是作者自述情况的后记。我肯定没有完全的体会,但是感觉可以部分理解写作如何像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抽出去杀死,对痛苦的回忆如何可以让人陷入更长久深邃的痛苦。确实读正文的时候,也感觉后期她耗尽了精修辞藻的力气,像哭了太多天之后哑了嗓子,把最后的血呕出喑哑的哀鸣。上面图里这一段最后的句号也是这本书和这位作者最后的句号。
《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德语文学大师典藏:黑塞诗选》
黑塞之前就看过一些,忘了因为什么找出来再看一看。感觉喜欢的没有那么多,都不如之前就读过的“繁华世界就此别过,我曾爱之弥深;即使一无所获,我仍感不虚此行。”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基本看不懂。虽然这本因为不长所以看完了,但是感觉没太看懂。
《存在与虚无》更是看不懂,太难了。
《快乐的死》《堕落》
加缪,好。而《快乐的死》尤其好,和《局外人》差不多的虚无/荒诞调调,受用。
《别逗了,费曼先生!》
费曼的自传。翻译比较灵性,我猜原文也是比较随性休闲的写法,翻译得也比较口语(俚语)化。费曼作为顶级的强者,写得很多自己的故事还是很有乐子的。

《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
名著,好看。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写法感觉就很有意思,一大长串短句子顺下来,最后轻描淡写地发生一桩大事,读来有独特的体验。《霍乱时期的爱情》比较扭曲谈恋爱,我很受用,就好这口扭曲。《百年孤独》感觉就更偏向所谓魔幻现实主义那边,当成奇妙的电影读还挺有意思。
%%% 这一年看书太少,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