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27、劳动强度

2022-04-09 10:4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27、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工人做工,在同一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力愈多,则劳动强度愈大;反之,则愈小。马克思说:“一个10小时劳动日中一个强度更大的小时,比一个12小时劳动日中一个更为松懈的小时,······可以包含更多的劳动,即支出的劳动力。”[i]

  提高劳动强度既然是增加同一时间内劳动力的支出,因此根据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它不但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这样,所以在劳动日既定的限度内,不断提高劳动强度,“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ii]使工人极其紧张地从事每一个操作,便成为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资本家也不会放弃这种方法。资本主义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所谓“泰罗制”、“福特制”等血汗工资制度,就正是资产阶级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地提高。

  劳动强度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无产阶级造成了灾难性的恶果。各种慢性病和职业病、早衰以及工伤事故的大量增多,都和劳动强度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情况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此,不仅规定了合理的劳动时间,采取种种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而且通过改善劳动组织、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等,不断地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8-439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8-439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27、劳动强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