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科普短文
图:来自互联网
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是属于我们的当代神话,它为全世界都头疼的粮食问题提供了完美的中国回答。但你是否了解袁隆平的早年经历与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端呢?跟随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袁隆平爷爷波澜壮阔的一生及杂交水稻研究的辉煌历史吧!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成功的人往往是志向高远的人,身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不例外。年轻的袁隆平便已志在田野,他意识到:只有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1949年,中学毕业后,袁隆平就怀揣着对农业的一片赤诚进入相辉学院农学系学习遗传育种。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

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荒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的农学教师。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他立志要通过育种解决粮食增产问题,让人们远离饥饿,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袁隆平首先按照苏联的“无性杂交学说”做了3年研究,一无所获后转而钻研西方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他意识到,染色体学说与基因学说将是改良粮食作物的突破口。

虽然当时已有人开始探索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但当时的权威理论认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然而,1960年,一株偶然被发现的天然杂交水稻使袁隆平坚信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研究中心由小麦、红薯转向水稻上来,基于新发现的变异株进行一系列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随后一段时间,袁隆平及科研小组虽几经遭遇毁苗风波等挫折与阻碍,但杂交水稻的研究还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亩产量提高了20%。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家探索利用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受光长和温度调控,在夏季长日照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几乎所有正常品种都能与其杂交生产出杂交种子;在春、秋季的短日照平温条件下,它又恢复了正常育性,可进行自我繁殖。由于利用它配制杂交水稻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不需要保持系(中间体),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于1995年获得成功,把水稻产量推到了更高水平,育种效率也大大提高。

杂交水稻的故事还在继续。为进一步发掘水稻增产潜力,一些国家与科研机构提出了超级水稻的概念与目标。1996年,中国农业部正式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出在2000年单季实现亩产700公斤,2005年实现800公斤和2015年实现900公斤的三期目标。目前,中国的农业科学家们正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隆平爷爷的毕生追求成为了农业历史上不朽的丰碑,中国的禾下土里有他辛勤劳作的汗水,世界的稻花香里有他灿烂的笑颜。读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对这位伟大的农业功勋人物及成就有了更多认识?让我们不负这位耕耘者的期待,不负嘱托,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