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明白:印度为什么搞我们?
每当大国相争,无暇西顾。印度都会产生“我可以”的错觉。至于为什么印度成为今天的印度,那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也和我们一样,拥有漫长悠久的历史。印度河流域文明同我们的黄河流域文明类似,都是相对保守的文明类型,但是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印度河文明也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是最早运用棉花进行织布的文明,印度同美索不达米亚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主要出口商品是孔雀、猿猴、珍珠、棉布、象牙。
印度河文明的建筑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比如远超现在规格的街道和特定的风格。印度河文明的度量衡是统一的,所有的城邦也是被规划好的,一旦遭到了破坏。统治者会立刻组织人力修复到原来的样子。古城邦的遗址中并未发现城防和军事,所以统治者是通过什么来控制社会,不得而知。但是纪律严明这一鲜明的特点,十分显著。
至于印度古文明的衰落。目前有两种看法,一是由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入侵。二是由于自然灾害,泥浆掩埋。
十分遗憾的是印度的古文字是象形文字,第一行由左向右读,第二行由右向左读,所以至今无法得到解释。
到了公元前1500年,它遭到了雅利安人的蹂躏,后来建立了全新的原始社会。雅利安人留下了大量的吠陀文字资料,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址。
雅利安人身材高大,蓝色眼睛,皮肤白皙,组成了现在大部分的高种姓人群。他们把土著称为“达萨”,因为他们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没有鼻梁。
但是在早期的雅利安人社会,崇拜牛但是可以吃,有阶级无种姓,当时的雅利安划分为武士贵族、祭祀、和平民三大阶级,他们更接近欧洲社会,而不是现在的印度教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印度土著人口众多,人口密集,文明高度发达,雅利安人被同化,二者文化得到了融合。
公元前321年,印度建立了孔雀帝国。而种姓制度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
梵文中的种姓“瓦尔纳”一词,意思是“肤色”。所以,普遍认为,种姓的划分基础就是肤色。雅利安人鄙视土著居民,具有强烈的民族歧视意识。制定了四大世袭种姓制度,即:
祭祀—婆罗门
武士贵族—刹帝利
农民—吠舍
首陀罗—达塞人
雅利安人把持着祭祀,武士贵族,和农民三种职业,而将土著视为奴隶,他们严禁雅利安人与土著的结合,甚至禁止他们参加宗教仪式。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需要。部分雅利安部落需要联合达塞部落对其他雅利安部落发动战争,所以,他们接纳了部分的达塞土著。久而久之,出现了小部分的达塞人祭祀成为了婆罗门,首领则为刹帝利。
因此,在今天,我们看到,印度南部的婆罗门有的是黑色皮肤,而印度南部出现了白色皮肤的贱民。所以,事实上,很多商人和地主成为了吠舍,而很多农民则沦为首陀罗。
种姓制度世代世袭,约束婚姻和生育,甚至是食物、水、接触、礼仪。每个种姓有每个种姓的法则,规定了各种义务和权利,行为举止,甚至包括出生和葬礼的规格。
在这一种姓制度之下,还是有七分之一的人被排除在四大种姓之外,他们是贱民,被称为“不可接触之人”,这些人只能从事肮脏不洁的工作,比如屠夫、刽子手、清洁工、拾荒者等。贱民们居住在城镇外的村庄,与大社会隔绝。他们甚至只能使用自己村庄的井。他们被视为不洁,必须非常小心,不能污染到各种姓的人,不能和他们发生任何身体接触。甚至不能走到他们面前。因此,在现在,仍然有地区规定,每当贱民出现,就必须自己拍打出声,提醒别人避开自己。
统治者们告诉贱民,是因为前世的恶行才使他们脱生为贱民,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虽然印度改革家们在极力反对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仍然钢铁般的存在着,严重的影响着印度的社会发展。
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其实佛教在公元600年以后,就在印度失去地盘,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地区,佛教在印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不能容纳种姓制度和婆罗门,佛教要求佛经可以为所有信仰者服务,而不是仅仅少数上层人。与此同时,佛教还主张废除巫术、献祭,主张经文通俗易懂,普渡众生。就在佛教衰退之时,婆罗门则趁机准备好了种种礼仪,为部分人的修行指明了自由和解脱的道路。
印度教认为,弥漫世界的最高精神就是婆罗门,其他一切皆是虚幻。个人的灵魂是上帝的火花,通过轮回不断变换,直到成为婆罗门而得到解脱。
虽然佛教在印度消失,但是它的基本信条也融入了印度教,长期保存到现在。
从宗教运动转向政治发展的标志是印度出现了第一个帝国—孔雀帝国。公元前322年,旃陀罗笈多·孔雀夺取政权,建立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十分富裕,处于鼎盛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初,孔雀帝国覆灭,接下来的500年,印度都处于混乱与黑暗之中,印度涌入了各种各样的入侵者,如希腊人、帕提亚人、西徐亚人、贵霜人等等。
在被殖民的同时,印度被迫打开大门融入世界进行海陆贸易。
与此同时,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的托钵僧四处游历,将佛教和印度教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公元4世纪,笈多时代建立,统治者比孔雀帝国更加温和,我国的法显和尚曾发现,虽然笈多时代百姓已多信仰印度教,但却并不排斥佛教,说明当时的社会更加温和包容。
印度与我国不同的是,我国是长时期的统一帝国,穿插着短暂的分裂。印度是长时期的的分裂和短暂的统一。印度文化更强调忠于社会秩序,忠于种姓制度,而不是忠于国家。印度文明是松散和间断的,我国文明是聚合和统一的。
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一次又一次的被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西徐亚人、莫卧儿人侵略。英国人对付印度人,是挑拨一个印度王公反对另外一个印度王公,直到英国霸占整个印度半岛。在中国,清王朝完好无损,整齐划一,英国人不得不和其他外国人一起直接对付清朝皇帝。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成为了印度的统治者,由东印度公司进行管理。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残暴而长久,持续到1857年印度起义。
但是,其实这场起义是被王公所利用的一场争权军事暴动,并不是为了民族独立,而是因为英国人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1858年起义被镇压,国会通过了结束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印度法令”,但是实际最高统治者印度国务大臣依然在伦敦。
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印度带来了持续整个19世纪的贸易顺差,但是英国并没有促进印度的制造业发展,相反还拼命加以阻挠,导致印度没有完成工业化改革,印度虽然融入了国际贸易,但是老旧的经济形态却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一时期,由于医疗措施和卫生环境的改善,印度的人口迎来了大爆发,1921年达到30500万,人口的过快增长对土地造成了压力。英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完整的教育制度,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广大群众,只是为上层社会服务,大部分的人是完全不识字的文盲。
印度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期间被英国彻底征服,它承受着西方国家的权力和文化影响。虽然它是一个非西方社会,但是它不仅受到西方武器的攻击,而且被西方文化所蹂躏,它不仅被西方武器所征服,还被西方官员长期统治。印度和西方的相处实际上是十分屈辱的。
所以,我也想了三十天三十夜,实在是想不明白,印度为何会倒向西方怀抱,屡屡向我们国家挑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