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当头一把刀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
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了。
而这一天,距离朱高炽登基,不过十个月。
历史上的短命皇帝有很多,有在位一年的,有在位半年的,甚至还有在位几个小时的。
生死祸福无常,皇帝虽然自诩是神的使者,但死亡对他也是平等的。
朱高炽驾崩没什么大不了,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明史》还是《明仁宗实录》,都对朱高炽的死保持了高度一致的缄默。
翻遍史料,关于朱高炽的死,我们只能得到四个字——无疾骤崩。
什么叫无疾骤崩?就是说皇帝在生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没有表现出任何生病的迹象,突然就死掉了。
他这个突然离世,和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还不太一样。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的时候步态稳健,精神焕发,也是“无疾”,但光宗登基十日之后就患了重病,到了气虚体弱,已经不能下床的地步,但却没有说患病之后嘎嘣以下子就死了,而是在一系列的医治无效后病情逐步加重,二十天左右后才驾崩的。
《明史》对于朱常洛的死,更有大篇幅的详实记载。

这说明什么?说明明光宗朱常洛的驾崩,是有一个体现的过程的。
皇帝驾崩前三天还在正常的处理政务,一个月前还把太子朱瞻基安排到陪都南京去出差。
试问,一个已经预知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或者说预感到大限将至的帝王,会把自己的储君调离千里之外吗?
所以,朱高炽的死没有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仿佛皇帝上一秒还生龙活虎,下一秒就不行了。
那么毫无疑问,朱高炽是暴毙。
问题来了,既然是暴毙,那我们有没有可能根据现有的史料,推理出朱高炽的死因,或者判断出他到底是因病驾崩,还是另有凶手的非正常死亡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一次早朝开始说起。
在朱高炽驾崩前数日的一次早朝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儿。
这一天的朝会上,一位叫做李时勉的大臣向朱高炽上了一封奏疏,内容是这样的:
《明史》: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李时勉劝谏皇帝,不能每天下了班就往后宫跑,作为皇帝,对于男女之事应该有度,而不能沉迷女色,整天和妃嫔们泡在一起。
话里话外,李时勉是在说朱高炽好色,且太过沉溺于这档子事儿。
李时勉说朱高炽好色,朱高炽那当然很下不来台,因为这种事儿你完全可以背后和皇帝私聊,你当着这么多的臣公们说出来,你让皇帝的脸往哪儿搁?
也正是因为众目睽睽,朱高炽不好当场发作,所以他强忍愤怒,把李时勉单独叫到了偏殿,让他修改一下刚才的进谏内容,或者说干脆就把刚才说过的话收回去。
然而,这位位居礼部右侍郎的李时勉同志性子十分耿直,在偏殿里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对皇帝的态度更是不屈不挠。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朱高炽不再啰嗦,立刻就叫来了在殿中值班站岗的武士,对李时勉施以廷杖之刑。
廷杖,就是用棍子击打后背和臀部。
文臣多有老迈不堪者,三五十杖下去,基本上就算是废了,不死也得落个残疾。
然而,盛怒之下的朱高炽并没有让武士用棍子击打李时勉,而是用一种名为“金瓜”的锤型铁质武器来行刑。

所以,李时勉当时就被打断了三根肋骨,被武士们抬出去的时候,已经是半死不活了。
打完还不算,朱高炽第二天直接把李时勉从京官撸到了交趾道(今越南)去做御史。
山高水长不说,朱高炽还要求李时勉必须每天审理一桩案件,每天提交一份报告,可以说是变着法的折磨李时勉。
最后,朱高炽也不装了,直接摊牌了,把李时勉投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诏狱,那是什么地方?就是钢铁侠进去,也得给他卸下两个轱辘来。
不过好在,诏狱中有一位锦衣卫千户是李时勉的旧相识,这位千户从中搭救,在诏狱里偷偷为李时勉治伤,他这才算是捡回一条命来。
在作者看来,李时勉的奏疏谈及明仁宗好色近嫔妃绝非空穴来风,因为根据这位仁兄多年来的事迹来看,李时勉并不像是一个爱说瞎话的人,反而一直以来性格刚直,有啥说啥。
永乐年间,朱棣在位的时候,李时勉就曾经大胆上疏批评朱棣迁都北平,营建新都耗费财力,铺张浪费,结果把朱棣气的脸都绿了,拿起李时勉的奏疏就扔到了地上。
不过,朱棣同志不愧是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之一,他扔完之后思量再三,又把奏疏拿了起来复看,看完之后发现其实李时勉这人就是说话太直接,不给人留余地,其实奏疏中的内容,很多还都是贤良之词,是肺腑之言,所以并没有因此处罚李时勉。

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时候,他偶然得知当年李时勉在朝廷上触怒先帝仁宗的事情,十分不悦,扬言要找李时勉算账,甚至说一定要把李时勉杀了泄愤,然而当朱瞻基把李时勉叫来问话,询问他当年在朝堂上究竟对父亲朱高炽说了什么话的时候,李时勉仍然是顶着盛怒,老老实实的告诉朱瞻基:我说你爹好色。
你看,即便是到了这种境地,李时勉依然坚持批评仁宗好色,甚至是过分好色。
李时勉的坚持己见,不是没有根据的。
朱高炽享年不过四十八岁,但却育有十儿七女,光是在永乐年间,朱高炽尚且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生育了九个儿子和七个女儿。
我们更要知道,朱高炽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以监国太子的身份在朱棣的时代度过的。
成祖朱棣还曾经对次子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你大哥朱高炽不太行,你要多多努力啊)的话来,说白了,尽管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但父亲朱棣对他并不有所期待,他的储位也随时可能受到动摇。
生活在强大父亲的威压之下,被批评,被教育,被怀疑,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和悚惧之中的朱高炽况且如此有生育激情,那么可想而知,他在即位登基之后,这种被压抑的天性就会快速释放,甚至变成一种充满报复性的行为。
而根据现有的一部分史料我们还可以得知,朱高炽同志身体肥胖,平时走路都费劲,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走,这即说明皇帝本身的身体素质就十分一般,很有可能患有肥胖症和足疾。
足疾会演变成关节疾病,而肥胖则易导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样的身体素质下还要好色女近后妃广采秀女,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

不仅李时勉是这么认为的,宣德年间一位叫做罗汝敬的大臣在给同朝为官的三杨之一的杨士奇的书信中也提及到: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罗汝敬认为,朱高炽之所以短命暴毙,是因为吃了治疗性功能方面的药物所导致的。
杨士奇算得上是王佐之才,光辅佐明仁宗就辅佐了二十年,以杨士奇对朱高炽的了解程度,罗汝敬敢对杨士奇胡说八道,污蔑皇帝吗?
而在明朝正德时期一位叫做陆釴的官员的记载下,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
这句话就是说,当年仁宗身边的随侍宦官认为皇帝的死并无阴谋论,而只和皇帝为了治疗那方面的疾病而服用丹药有关系。
然而,就是靠着这一副从一开始就残破不堪,即位之后还耽于女色的身体,朱高炽积极抚恤过灾民,减免过农民税赋,大力改组过内阁,调整过边防政策,释放过靖难遗孤,甚至还计划把都城从北平迁回京师。
不过很可惜,他的人生曲线突然滑落,就连他自己也猝不及防。
在他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皇帝还亲自召见了户部尚书夏原吉,留下了一句魔幻的遗言:
时勉廷辱我!
直到临死之前,朱高炽都对李时勉当年的劝谏愤恨难平。

然而这个对皇帝意见很大的李时勉也不知道,这个在他眼里沉迷女色,留恋嫔妃的大明君王,曾在二十六年前那一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中以一万多老弱残兵防御北平,争鸣金戈铁马,顶住了建文朝李景隆所率五十万大军的围攻。
而在成祖朱棣频繁北征的背后,更有朱高炽宵衣旰食的监理国家的功劳。
想当年,洪熙大胖的这双手,也是牵过苍鹰,降服过烈马的。
他也曾器宇轩昂,也曾于天下大势中游刃有余。
紫禁城中的日冕能在光线的变化使刻度回到原点,但那并不代表就回到了昨天。
岁月荏苒,当年的鲜衣怒马,已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