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虚数不虚》第七节 重新认识乘法

2022-10-24 22:09 作者:qazopq  | 我要投稿

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拓展阅读”中问题的解答与延伸。

为便区分,被乘数用红色蓝色表示,结果用绿色表示。

译者建议大家,先思考,后阅读
辐:原指车轮连接轴承和车轮的连杆,两根辐条相交,便有了“角”这个概念。而在英文中,辐角对应的是Argument,这里不是“争辩”,而是参数、变量的意思。

我们首先研究乘法中角度(辐角)的关系。

我们看后两个例子,通过反正切函数计算角度

反正切函数用法举例

我们发现结果的角度等于相乘数角度之和。这是我们要找的第一个结论:两个复数相乘,其辐角相加。

模:原指制造器物的模型,后引申为标准,模范之意。测量长度的本质是比对标准,模长的概念便源于此。在英文中,模长对应的是Magnitude”,有大小比对之意。

我们接着研究乘法中长度(模长)的关系。

我们看前两个例子,虽然它们角度相同。但是由于被乘数大小的不同,导致了结果大小的不同。

通过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应用举例

我们发现后者的长度恰好是前者的两倍。这是我们要找的第二个结论:两个复数相乘,其模长相乘。

复数的两种表示方法:直角坐标形式(代数式),极坐标形式(极式)

至此,我们找到了复数乘法另一种解读方式。虽然这与代数方法截然不同,但两者是等价的!由于复数的乘法只与模长辐角相关。数学家便用这两个数来表示复数,这种形式也称极坐标形式,用在乘法运算中特别方便。

译至此处,笔者想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作为结尾,来表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窥见真理的快意。宇宙还有更深的真相,数学帮助我们接近真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拓展阅读

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用新的方式解读“和差化积”公式。

相信我,这比单纯的记忆要好多了

首先,让我们先用极坐标形式分别定义两个模长为1,辐角为α、θ的复数:

1∠α

1∠θ

让我们考虑这两个复数的乘法,显然,结果的模长还是1,辐角是这两者的和:

(1∠α)*(1∠θ)=1∠(α+θ)

其次,我们把这三个复数写成代数形式:

1∠α=cos(α)+isin(α)

1∠θ=cos(θ)+isin(θ)

1∠(α+θ)=cos(α+θ)+isin(α+θ)

(注:isin(α)是sin(α)*i的等价写法,其中*代表“乘”)

接着,我们把下式左右展开:

(1∠α)(1∠θ)=1∠(α+θ)

左边

=(1∠α)(1∠θ)

=[cos(α)+isin(α)]*[cos(θ)+isin(θ)]

=cos(α)cos(θ)+cos(α)isin(θ)+isin(α)cos(θ)+isin(α)isin(θ)

=[cos(α)cos(θ)-sin(α)sin(θ)]+i[cos(α)sin(θ)+sin(α)cos(θ)]

(注:两个三角函数相乘可以省略乘号,比如sin(α)cos(θ)是sin(α)*cos(θ)的等价写法)

右边

=1∠(α+θ)

=cos(α+θ)+isin(α+θ)


左边=右边,等价于左边的实部等于右边的实部,左边的虚部等于右边的虚部:

cos(α)cos(θ)-sin(α)sin(θ)=cos(α+θ)

cos(α)sin(θ)+sin(α)cos(θ)=sin(α+θ)

特别的,当α=θ,我们把上面的两个公式稍加修改便能得到

cos(α)cos(θ)-sin(α)sin(θ)=cos(α+θ)

cos²(θ)-sin²(θ)=cos(2θ)

(注:三角函数的平方通常写在函数名后,如sin²(θ)是[sin(θ)]²的等价写法)

cos(α)sin(θ)+sin(α)cos(θ)=sin(α+θ)

2sin(θ)cos(θ)=sin(2θ)

这便是和差化积公式,你理解了吗?

我们将在下节用到它们,感谢你的阅读!







《虚数不虚》第七节 重新认识乘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