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

2022-01-02 08:5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

《文物》 1989年08期 大同市博物馆.

元淑墓位于山西大同市小南头乡东王庄村西北1.5公里处,北距水泊寺乡石家寨村1:5公里,西北距大同市区6公里,海拔高度1060米(图一)。因墓葬有较大的封土,当地人称为“青培塔"。1984年3月中旬,石家寨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墓室,经当时在此地劳动的青瓷窑煤矿五七队领导报告,我馆派人进行了调査,并于4~5月进行了发掘。现简报如下。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90度,为砖券单室墓。由封土、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34.15米(图二)。

封土底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9、东西宽63米。70年代初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曾取走大量封土,现存最高点在封土中部偏北处,高于周围地面3.7米(图三),其下2.5米处即为墓室顶部。封土未经夯打。

墓道长22.75米,坡度11.5度。北端与甬道连接处深6米,南端深0.3米。墓道口距地表1.4米。墓道上宽下窄,上口宽2.4米,向下渐收,底部南窄北宽,在1.8〜2米之间。墓道北端两壁全用砖砌,北与墓门墙连接,高出甬道南口券顶3.3米,南北长2.1米。由此向南,墓道两壁上部1.8米为生土壁,下部为防流沙,则用砖砌。我们只发掘了墓门以南6.3米的一段墓道,其余部分的情况是通过钻探了解的。

在墓道北端与甬道券顶等高处的填土上,铺有一层残砖,北端厚三平砖,南端减薄至一平砖,宽同墓道,南北长2.6米,其上下皆为填土。•氏应是为防盗而设。在此层砖之上,墓道东北、西北两角,各置平砖一垛,南北长1.1、空西宽0.6、高1.9米。上宽下窄,可能是为孚支护东西墓道砖壁及墓门墙的(图四)。

在墓道北端甬道南口之上砌有高大的墓门墙,两端与墓道砖壁相连,高于甬道顶3.3米。下部顺砖平砌,上部则用丁砖与表砖相间垒砌,砌筑规整。

甬道开口于墓室南壁偏东处,长5.7米。其中北段长4.4、宽1.5、髙2.3米,券高0.8米。券顶三券三伏,即在三层券砖之上各铺一层伏砖。南段长1.3、宽2.1、高2.7米,券高0.97米,券顶一券二伏。甬道南口券顶下层一券一伏内收5厘米。甬道两壁下部平砌丁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如此相间叠砌五六组,以黄泥、白灰勾缝。

甬道内共有封门墙三道。北端封门墙厚三砖,约1.2米,以一平砖与一立丁砖相间至砌,至甬道起券处全部用丁砖平砌到顶。中部封门墙厚二砖,约0.65米,南端封门墙厚五砖,约1.65米。这两道封门墙下部用立丁砖砌,至起券处以丁砖平砌到顶。三道封门墙的西侧皆开一口,无疑为盗洞。

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四壁呈弧形外凸,东西最宽处6.75、南北最宽处5.7米,四壁用双层砖砌,黄泥、白灰勾缝。底层平砌丁砖两层,上砌立丁砖一层,如此相间垒砌十级,然后平砌丁砖十一层,并逐渐起券,其上再砌立丁砖一层,券拱弧度加大。最后用丁砖平砌内收,结为四角攒尖顶(图五)。墓室顶部外侧屯满黄沙。墓室内高7米。铺地砖为单层人字形平铺。

墓室西侧有砖砌槍床,东西宽2.9、南北长3.4,高0.32米。用平砖从四周呈回字形围砌,外围砌砖三周,五层砖,其内仅铺三层砖(包括棺床表面一层),其间以黄土填筑。

此墓墓砖绝大多数长30~33、宽15.5~16.5、厚5.5-6.3厘米,育色,多为素面,有的有粗绳纹。少数砖长40~42、宽18~19、厚5.5-6.3厘米,又分为青色与红褐色两种,前者为素面,用于墓室及甬道铺地,后者一面印有棋绳纹,全部用在甬道北端的封

头南足北。棺以侧板及头挡、足挡着地,底板门墙上。还有一种刀形砖,长宽同第一种砖,一端厚5厘米,另一端厚6厘米,敬最很少,同第一种砖一起用于墓室券顶。此外,还偶然见到篮纹砖,长27、宽13.3,厚4.8厘米。这种大砖铺地,小砖砌墙的做法,亦见于河南孟县北魏司马悦墓①。

棺床上撒一层1厘米厚的白灰,上置一椁二棺。由于在发掘前曾遭严重破坏,林的悬空,底板之下南北两端近头挡与足挡处各垫圆木一根,两垫木相距1米,均已朽。垫木两端有圆形桦头,插入侧板的卯眼内,并在侧板外面钉以棺钉。清理时北端垫木直径0.26、长0.46米,南端垫木直径0.2,长0.66米。棺底板下的空隙中填满木炭。棺北端宽0.56、産端宽当在0.7米以上,长2.1米,高度不详(图六)。

棺内仅见零星的眦骨。在甬道北端和中间的两道封门墙之间发现两具骨架。但从墓主人夫妇死亡及合葬时间看,这两具骨架可能是盗墓者的。

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石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骨器等数十件,并有大量陶片。现择要简述如下。

带把陶壶4件。完整的仅存1件,把和口沿稍残。盘口.方唇,高领,广肩,斜腹,把与口沿连接处作兽头形。泥质灰陶,器身,经磨光.外施白-色。环绕颈部有九条竖向暗纹,各寛1厘米,肩部饰放射线状暗纹,腹部饰网状暗纹。壶高30.2、口径14.8、,壶最大径(肩部)24.8、底径13.5厘米(图七;’八:1)。

陶壶完整的有3件。形制、陶质.、施彩情况等均与带把陶壶相同。一件肩部有四周帯状凸弦纹,高24、口径12.4、底径10.6厘米(图八:4;九)。另一件口沿外侧施两周深弦纹。还有一件除口沿施两周深弦纹外,腹部施不规则暗纹,髙25.4、口径14、底径9.项厘米(图八:5;—O)

陶器盖 3件。盖面微鼓,上有一周凸棱,菌形纽,盖底也有一周凸棱。器盖'外施白彩。盖直径12.9厘米,盖底凸棱直翩、高;1厘米(图——)。

陶六足砚1件,略残。砚面圆形凸起,高于口沿。马蹄形足,砚面施白彩,直径20.4,通高7厘米(图八:3;一二)o

陶钵1件。圆唇,直腹,矮圈足。口沿下有弦纹,沿边内外相对饰一桃形附加堆纹,尖头朝下。钵外施白彩,内施红彩。口径24、底径18.3、高8.4厘米(图八:2;一三)。

陶匙3侔,皆残。形制与汉代陶匙相同,内施红彩,长约12厘米(图一四)。

石托杯1套。石质为汉白玉。由杯与托盘组成。杯口沿残缺,直沿,腹微鼓,假圈足,内底有一周直径与圈足相同的凸弦纹。口径7.6、底径4、高4.5厘米。托盘口沿与圈足皆残,盘内底腹相交处有一周凸弦纹。盘径15.6、残高3.4厘米(图一五:2;一六)。 ',

残竹条8根。一端有一小孔。长29、宽0.6、厚0.25厘米。原来结构及用途不明。

木梳1件。出土于东侧棺与椁室侧板之间。弧形脊。木齿排列均匀,齿端皆残。木梳宽5.5、长3厘米,齿残长1.2厘米(图~八)。

木雕鸠鸟1件。尾略残。出土于棺床上。长7.4、高3.7厘米。两眼圆睁,嘴大张,上颌宽大。头、颈、胸及背部刻有鱼鳞状花纹,内刻细线,边缘缀以连珠纹,形似羽毛。尾部与翅膀后段刻成流惕的曲线,二爪吵于翅下叽腹下正中有」直径1厘米的小圆孑L,直通会部,原应插在一根棍棒之上。木灘鸠畏刻工精细,在鱼鳞状花纹内每1毫米内并列7条细线,且巧妙地利用了木料的自然纹理,生动逼真,堪称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图一七)。

木架形器1件。基座为一截面略呈梯形的木条,长41厘米。上面等阻离凿有12个小孔,孔正面作“十"字形,另一面10形。每孔各插木条一根,其截面为1.5 X I厘米的长方形。一端有桦头,插入基座小孔中,另一端皆残。现存最长的27厘米(图一九)。

圆形细木条有数十根。出土于东侧棺与椁室側板之间。直径0.15厘米,长短不等,最长的20厘米。中心都有微孔,原应是某种灌木的枝条,用途不明。

小骨环2件。一件较完整,直径2,1、高1.3、壁厚0.3厘米。另一件已珍,大小与前件相同,一端口沿外凸起,上離覆蓮纹(图二O)。

铜钱7枚,均为“貨泉”。直径2.3厘米,重2.85-3.5克(图二一)。

小铜箍3件。直径3.2、高0.6厘米,内存朽木。穿一端直,一端弯曲。每片上有孔三个,有的孔内仍留有铁钉,原来大约是钉在椁上的。合页单片长12、展开长19、宽4厘米。穿长8、直径0.8厘米(图一五二二)。

铁棺环5件。用直径1.4厘米的圆铁棍弯曲而成,环脚扁平。环径6.6厘米(图二三)。

小铁环1件,环径1.2厘米。

铁棺钉近20枚。截面为方形,长18厘米。

墓志1通。发现时倒于棺床东南角东側甬道北口附近,字面朝下。形同石碑,由碑身和碑座组成,通高92厘米(图二四)。啤身上圆下方,下端插入碑座,高79(不计下端檸头)、寛43、厚8厘米。碑座上面四边斜杀,长53、宽27、高13厘米。碑額减地

文20行,满行27字,共511字,字间界格2.1厘米见方。字体魏碑中含隶意,端正秀拔。

因长期被水浸位,部分字迹已漫海不清。录文如下。

魏元公之墓志

大魏故使持节平北将军專朔燕三州刺史都督□□□□□□□□」二道诸军事平城镇将复赠使持节镇东将军都督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嘉谥曰靖元讳淑字买仁司州河南洛阳人也」昭成皇帝曾孙常山康王第廿五之宠子公承口皇极分琼帝绪孝友」鉄于6H年忠顺发于未弁靖与停渊争其凝动与波波竞其骇至于始J立而栽.黄霸之风暨于不或而树勿撞之化标九功于千祀显六德于」万叶故文焕于魏史可得而略之以正始四年岁次丁亥十月丙辰朔J廿三日戊實巻秋六十一其夫人乃贺浑给事相州剌史相国侯赵郡」吕金安第六之敬女幼秉霜节之规长遅冰洁之度化光爰自三宫风」辉发于四裔恒轨宋姬之遗迹常准起家之余范故建绩于百龄之下」立名于千岁之上乌可详哉且略其符也以正始五年岁次戊子三月」甲中朔十五日戊戌春秋五十六佥薨于旧京金城之公馆越自来岁」永平元年十有一月庚辰朔十五日甲午葬于白登之阳惜乎遗厉逝」矣弗救乃镌以幽石镂以显迹其辞曰」赫矣元极显自黄基分琨神口敷琼灵'芝德由泰夏道新肆兹慧属凤J举哲应龙期云潭朔壤风液燕区义隆平镇温盛相墟响绩八表功闻」九居□承宝历德音口符冰不异操霜弗改離内仪明闺外式显韶

仁侔春彩德齐夏荣纯以续微粹以接英百两方显著于千龄口则松口□则杨堂鸿悲风悼禽哀云口魂归霄口魄口口口铭金口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北魏昭成皇帝什口宣迹后口

碑阴刻37字,魏碑体,.不甚整齐,显然是未经书丹而直接刻上的(图二五)。现录于下。

永平元年岁次戊子十二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建」太常博士青州田徽宝造」书者相州主簿魏洽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北魏昭成皇帝什翼键曾孙常山康王元素之子;名淑,字买仁,谥日靖。官至使持节、平北将军、朔燕三州刺史、平城镇将。卒于正始四年. (507年)十月。其表人吕氏卒于正始五年(508年)三月。夫妇卡永平元年(正·始五年八月改年号为永平元年,墓志中"越自来岁"句有误)十一月同穴合葬于"白登之阳",即今马铺山南。

元淑传见于〈4匕史》卷15:“淑,字买仁。弯弓三百斤,善骑射。孝文时,为河东太守。”在任上“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发展河东地区的农业作出了贡献。墓志关于元淑官职等的记载,可略补史阙。

墓中所出木雕鸠鸟,腹背穿孔,我们推测原饰于鸠杖首端,即鸠杖杖头。《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備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锡。玉杖,长〔九〕尺,端卩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王先谦集释引惠栋曰“《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丛薄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

《魏书•高祖本纪》记载: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诏曰:'国老黄奇以上,假中散大夫、郡守;耆年以上,假给事中、县令;庶老,直假郡县。各赐鸠杖、衣裳。鸠杖,就是杖头作鸠形的拐杖,是皇帝赏赐给年长臣民的。汉代賜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北魏拓拔氏则赐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种差别,大约与鲜卑人不及汉人长寿有关。当然,被賜者不是庶老便是国老,或是仍在任上的老者。元淑死时年61岁,亦任被赐之列。这一鸠杖应是世宗元恪于正始三年

(506年)或四年赐给的。

大同,北魏时称平城。自道武帝拓拔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迁洛阳”,近百年间一直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中心。从现存地面遗物、遗迹判断,北魏平城主亜部分宫城的地望,大致在今御河以西城北一带。这里海拔高度1060-1115米,北高南低。其西面固陵及孝文帝万年堂。东面3.5公里是汉髙祖刘邦被匈奴所困的白登山(现名马铺山)。东、南两面为开阔的平原,东両御河由北向南流去。元淑墓位于古平城东南、御河以东,北距白登山9.75公里,北面1.5公里处曾发现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②。

大同历年来发现和发掘的北魏墓,有城北方山的冯太后永固陵③,城西的封和突墓④及一座小型土墓,城南的大量小型土墓群(材料尚未发表),城东的司马金龙墓和此墓。在发掘此墓时,我们对御河东岸部分地段进行了调査,发现北魏延昌三年《勃海郡开国公高琨墓志铭》一盒,该志出自小南头村北被当地人称为“三皇墓"旳古墓中。

“三皇墓”是东西并列的三座墓;封土规模相同,排列整齐,大约是同一时代的遗存,70年代初已被平毁。因此可以说,大同现已发现和发掘的北魏大型墓葬,除冯氏陵墓以外,其余全在城东。据《魏书•王睿传》记载,王睿“将葬城东,高祖登城楼而望之。……父子并葬城东,相去里余。"那么,王睿父子墓就应在今御河以东、马铺山以南不远处,否则高祖未必能“登城楼而望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现马铺山以南、御河以东地区应是北魏贵族、.官僚等上层人物的墓葬区。这里临近平城,交通便利,有山傍水,北高南低,也十分符合古人选择墓地的条件。

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