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越纪事(四十五)---治塘控江

2020-04-03 21:11 作者:東越粗人  | 我要投稿

潮水已然退去,那就不浪费时间,赶紧开始干活了。因为钱塘江潮只不过是暂时撤退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筑塘修堤工程。


修筑海塘也很有学问,首先选定潮灾严重的要害地段重点加强防御——自候潮门至通江门一带,沿线加固成“多重大塘”,即四层结构:第一层为榥柱,每根榥柱长约六米,直径三十厘米,共植十余排,起着缓冲江潮冲击力的作用。第二层称“护卫塘”,先在堤岸的外侧用大木打下木桩六排,每排之间嵌以装滴石块的竹笼,然后再用灰沙混凝土塞紧空隙处。第三层才是真正的“石塘”,用山上采来的大块石板砌成。第四层,是石堤内的保护性土堤,用泥土填夯。如此由“重濠累堑”构筑成的十里长塘,真正发挥了“控江”的作用。


开平四年(910)十月,经过两个月的施工、二十万民工的共同努力,一条长达数百里的防潮堤塘终于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两个月时间,修筑完成一条数百里长的堤塘,而且是在汹涌澎湃的钱塘江畔修筑而成,这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条防潮堤塘从六和塔至艮山门,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之后钱王亲自重新修筑胥山的伍子胥祠,胥山今浙江杭州市南之吴山。同时钱王豪气顿生,挥毫作诗一首《筑塘》:“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剎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向龙王借一个水静波平,求得杭城百年繁华。


在修筑海塘之时,钱镠又设置龙山、浙江两闸,遏制江潮入河,既保持了城内河道与钱塘江相通,又阻止了江沙涌入咸水倒灌,减轻潮患,稳固陆地。浙江闸原是南北朝时的柳浦,唐朝时称为“樟亭”,至吴越则改称浙江闸。龙山闸是龙山河的通江船闸,而龙山河为钱王第三次筑城时从浙江闸开凿至龙山(今玉皇山)东麓抵浙江江干的新运河水道。


正因为钱氏海塘的建成有效地遏制住了常年祸害杭州城的钱塘江潮,彻底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后南宋文天祥称赞钱王“筑塘射潮,非止一时之保安,实有千年之功德,洵堪百世之模楷”。


实际上钱王兴修水利不止修筑海塘,治理钱江,还有何事?请看下期---撩清成军。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梁纪二)

《吴越备史》(卷二)



                                                                                                                                                                                                                                               

 

吴越纪事(四十五)---治塘控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