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磨金石教育摄影技能干货分享|胡杨为什么被新疆人奉为精神图腾

2022-12-31 17:39 作者:磨金石教育  | 我要投稿

痴迷于胡杨的摄影家



新疆摄影师王汉冰,昨天我们介绍了他一张《沙狐之眼.》,天人合一的画面让我们感到震撼。



除此之外王汉冰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胡杨王”。



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擅长拍摄胡杨,作品也多是以胡杨见长。



新疆地大物博,地形地貌以草原沙漠为主。在沙漠中,绿洲的景色尤为珍贵。



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沙漠蔓延的趋势很快。人与自然的交互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多。



因此王汉冰喜欢在沙漠中拍摄胡杨这一生命之舟,除了要展示胡杨的美丽,也要展示胡杨的凋零,与绿洲的消亡。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



美好的自然风光,需要我们去呵护爱戴,这是王汉冰拍摄的意义所在。


《所向披靡》


在王汉冰的镜头下,沙漠中的胡杨树,不仅仅只是不能动的一棵自然能植物,而是有着情感与形象感性的生命。



他所拍摄的胡杨,往往透着气势磅礴之感,哪怕只是少数几棵树,也有着强烈的坚韧感。



体现自然世界的生命精神,于千姿百态中,呈现胡杨诗意浪漫的唯美情态。



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沙丘像海浪一样在大地上翻滚。



但在沙丘的前后是围绕的胡杨树,作者起名为所向披靡,显然不是赞美的沙丘,而是胡杨。



胡杨在沙漠中的使命,就是捍卫每一寸绿洲。它像战士一样,在沙海中斗争。



画面气势磅礴,让人震撼。



胡杨坚韧的精神在这张图片中可以窥得一斑。



茫茫沙海中,只有一道绿墙。在绿墙之后就是水域,是生命的乐园。



胡杨不愧有卫士的称号。



新疆人喜欢把胡杨作为自己的精神图腾,无论是诗人还是摄影师都会把胡杨作为常用的意象。



胡杨之美美在身姿,更美在风骨,美在精神。



就像新疆人一样,在千百年的历史当中,这里的人们与沙漠作斗争,在恶劣的环境下创造财富。



它们不惧怕风沙,更不惧怕漫漫长夜。新疆的商人,骑着骆驼,一次又一次的穿梭在大沙漠之中,将内地的货物流通到遥远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中,胡杨就是生命的寄托。有胡杨的地方,就会有水源,商队就能得到休息。



人们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前方还在坚守的胡杨,就会打起精神。


《胡杨之秋》


这张照片画面非常绚烂,蓝色的水泽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绿色的胡杨树,与水泽一起对黄沙形成较大的色彩对比。



整个画面看起来色彩丰富,但对比鲜明,很美丽。



同时胡杨大多都是在水泽外围,直面着黄沙而生。



复杂的地形下,胡杨仍然可以围绕着沙漠而生,像战士一样护卫着水泽。这也表明了胡杨绿洲卫士的作用。



在摄影师的镜头下,这一较为残酷的生态斗争,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是对胡杨的歌颂,对生命的赞美。



到新疆拍摄胡杨的人很多,但能够将胡杨的精神与美妙的画面结合到一起的摄影师并不多。



王汉冰是其中一个,而且是特殊的一个。



在新疆摄影界有这么一句话,凡有胡杨处,必有王汉冰。



这张《雪.胡杨.构成》是王汉冰2019年冬天所拍摄,当年就获得了第六届天山文艺奖。



他的作品总是能够体现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独有的特色。



在天山以南沙漠与绿洲的交界处,由于雪山融水的灌溉,形成许多大小湖泊。这些水域与沙漠相连。



胡杨生于其中,这里的胡杨与戈壁滩的胡杨不同。



戈壁滩的胡杨每一片叶子,每一条根须都透漏着坚韧与刚强。



这里的胡杨多了几分柔媚,刚柔相济,彰显着新疆大地的坚韧与柔美。



新疆人是坚毅的,同时也是热情活泼的。



所以王汉冰的摄影作品不仅能体现胡杨的独特气质与美感,同时也能体现当地人的美好性格。



王汉冰的胡杨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总能给人一种不同的震撼。



我觉得根本就在于他的构图与选景。



王汉冰对于场景的敏锐,在《沙狐之眼》就能看出来。在这些胡杨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他喜欢用无人机俯拍,这样更能显出新疆的壮丽景色。



但它在构图中非常注重内涵的表达,喜欢将各种元素联系到一起,产生新的思想,引发人的思考。



胡杨、水泽与沙漠,三者的位置,交错,颜色等都是他经常利用的。



大胆打破常规,以聚焦无形成有形,化抽象为形象。



巧妙富有创意的构图,恰好体现了作品深厚独特的意蕴内涵。



这些不仅需要摄影师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更要有长期的实践积累与深刻的人文情怀。



王汉冰被称为新疆宣传大使,他无愧于这个名号。


《足迹》


《足迹》获“天空之城”2019年度航拍大赛自然组二等奖作品


磨金石教育摄影技能干货分享|胡杨为什么被新疆人奉为精神图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