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话
精排版见公众号@书生小企鹅
所谓"大话",指的是自以为是真理且无需论证的狂言。我所经历的过去和我的感受是真的,想要写出来博得读者共鸣乃至同情(有时或许会让人觉得我意有所指)的动机也是真实的,可是我的经历别人不一定经历过 我的感受也不可能与任何人完全一样。所谓"微言"指的是,在这个许多考生决定人生命运(至少名义上如此)的节骨眼,写这种东西总会让人觉得"不吉利",就和鲁迅先生说的在孩子诞生时不能说"这孩子究竟是要死的"一个道理。因而这些文字只能缩在一个角落偷偷摸摸记录下来,简直和对着树洞说悄悄话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回顾我的过去,简直是一片混沌。这固然是一句拙劣的名作模仿,倒让我自我感动起来。我的家庭环境算是优渥,小时候与医院结下不解之缘。因而我总是被分分秒秒全方面照顾,我也不清楚生活是啥,也不清楚读书是啥,就是吃吃喝喝,走路下笔,过了那段时间。我记得初中有那么一个学年,我竟然对那段时间的事件没有任何记忆,仿佛是被抽走了存储的光盘,回想起来不寒而栗。因而我对校园时光没法信手拈来,也没法写出什么感动的回忆。但是我现在能写下这些文字,自然是说明我不比以前一样混沌了,那大概是高考完我上了外省的大学,才发现自己在学业上被无数人压了头,在生活技能上也几乎是个原始人,才发现自己的通识像是就像是在井中端坐的那只青蛙一样粗浅。这自然让我怀疑起那段时间的价值,也让我意识到我自己的不完善。
说到这个问题,一是谈政治,二是谈哲学。谈政治有人觉得我居心不良,谈哲学连我自己都要昏昏欲睡,所以讲两个可能有关的故事。
一则是有关《水浒传》的,这本书是我在高考前偷偷摸摸看完的。我当时是完全混沌,也不知道什么电子阅读或者电视剧,这本水浒传是我多年前买来却没看的,当时几乎不可能有娱乐,就这样间间断断看完,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想。虽然我对什么课内阅读书目几乎一窍不通,但基本的故事情节还是有能力概括的。假设承认《水浒全传》是作者授权续写完而不是后人酒后胡写出来的,那水浒的故事概是分成两段:第一阶段是“上山”,那些所谓的水浒好汉要么是天生下来就有当山大王潜质的,要么就是被逼无奈落草为寇的,要么是迫于生计勉强加入的,还有少数几个被“赚上山的”,无论主动被动,对前景是乐观还是悲观,有没有自己脑中的小算盘,在故事中的历史大背景下,这些人都最终要集中起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施展拳脚;第二阶段则是“散落”,自从排名座次之后,水浒好汉们就走向分崩离析的最终结果,有的是当了官,有的是变成平民,有的活了,有的死了,有跑到暹罗当国王的土大王,也有被赐毒酒的小忠臣。有人说这是宋江投降主义惹的祸,我觉得只是部分原因。无论从历史大背景,还是小说细节,都能看出来梁山是一个总体实力不强,根基不稳的松散联盟。当其中的一些个体发现有机会能实现自己的小愿景的那一刻,这个联盟自然而然就解体了。
第二则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我是最近重温的,由于不想被人看出我历史底子稀薄,直接上演义的故事了。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势力的历程总是让人很奇怪,我说的就是蜀汉:这个势力有书中所强调的最仁慈爱民的汉室宗亲,有几位万军丛中来去自如的猛将,还有一位“多智近妖”的神人武侯,事实上这些人往往创造“奇迹”:什么一匹马能够从江中跳到对岸,什么一人力抗百万大军,什么神人计策说什么是什么。总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们最终会取得天下,可事实就不是这样:刘备在几个势力投机钻营,靠着不怎么光明磊落的方法获得荆州与益州,结果意外频频,国土不断缩小,直到耗死最后一代明臣,他的努力最终也化为历史了。读了一点历史才知道,演义中记载的“奇迹”很多也都是假的,是作者同情乃至偏爱蜀汉才移花接木甚至夸大其词的。于此相反的,还有另外一个势力,司马家,司马懿在演义中从一个小人物最终篡夺曹魏,成立新朝代,这故事就显得不那么精彩,司马家也不被多少人正眼去瞧。但毕竟依然是后者胜了,前者活在故事里了。不管制造多少“奇迹”去烘托行为的正义和当事人的与众不同,无论多么试图去曲笔淡化胜利者的成果或者当事人的道德败坏,事实就是事实,不为人的主观想象而变化。
这两则故事有点阴阳怪气,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自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过来人的无能哀鸣。我所想说的知识“任何被单独抽出的瞬间都是不值得推敲的,”“无论怎么冠冕堂皇的口号都不能消解成王败寇的事实。”我这则随笔,不批评任何人,不试图改变任何现实,同时也不否认我的失败,不言说本就没有的励志故事和自我感动。
至于祝福,乃是人对于无力现实的逃避与无力。自己对自己说就行了,还要写成文字给自己看,那就太肉麻了。因为这则随笔本就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假若有人真的看到了,还因此泛起不必要的感动,觉得奇迹能够改变自己注定平庸的未来,那就不是我的本意了,就此打住这些无意义的妄想吧。
2020.7.8 书生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