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概念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023-03-12 10:38 作者:马哥高考历史  | 我要投稿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在19世纪末年走向革命后逐步形成的思想。三民主义真正初具雏形,并以革命纲领的形式提出则是在兴中会创立之时。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

1905年孙中山领导成立同盟会时,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同盟会会刊《民报》发刊词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后,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由民族而民权到民生的发展过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误认为民族和民权两大主义都已经实现,一心致力民生主义的建设。结果使革命陷入了困境。这以后,孙中山经过深刻地反思,又将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内容,民权主义以共和形式针对的是军阀官僚体制,民生主义提出“节制资本”的概念。成为一个由民生而民权到民族的发展过程。

1922年,由于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革命阵营的实力损失殆尽。陷入绝望的孙中山目睹了苏俄的“十月革命”胜利、中国的“五四运动”后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并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和帮助。于是孙中山撰写了《建国方略》,如上一篇所介绍的,孙中山具体阐述了他的思想,发展了三民主义。

这时的孙中山情绪高涨,找到了方向。他的革命思想内涵和形式都有了重大转变, 1923年,逐步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阐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第二部分专门对三民主义进行了新的 阐述。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内涵是: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只有反清的口号作了调整。明确了对外和对内的具体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内涵是:增加了“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民族主义”,提出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建立共和,没有皇帝统治”“国民的国家”的理念。明确了革命程序、权能区分和五权宪法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内涵是:增加了“反对地主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又将“平均地权”解释为“耕者有其田”。这样就对旧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思想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明确提出了制度建设和物质建设的具体设想。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宣传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这表明孙中山对原来三民主义中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尽管它斗争的彻底性、革命最终目标、指导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纲领还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与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历史概念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