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怎么考?“会议纪要”透露出这些信息
教育部考试院这次是真的忍不住了,似乎是怕大家“一如既往”地曲解他们的意思,带来负面影响,干脆把会议纪要放出来,把话说到“明处”。
01本次考试与2023年高考的关系。
原则上,2023年高考的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向,和本次考试会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个别题型会进行优化,而且会充分借鉴调研结果。初步有意:将文言断句的新题型保留,长短句的题会进一步优化,明确写出几个短句。
碎念
哪些题型会进行优化?最有可能是还没有完全想清楚,说话留有余地,不建议乱猜。试卷象征意义更大,不能僵化理解。
文言文断句、长短句变换,都不是新题型。前者,上海、北京卷一直在考;后者,全国卷多年前一直在考。
建议
断句复习不要从语法入手,对着一些资料研究哪些虚词在句首、句尾、句中,可能会越研究越迷糊。建议把考过的文言文,整篇标点去掉,弄成电子稿,打出来练习,再对照试卷订正。(要记着,可断可不断的情况是不少的。)
长短句变换不在于练得多,而在于掌握规则。下面这个题,满分4分,欢迎大家试试手,答案写在留言区的,100%批改。

02考试落实考教结合的理念。
考试有意向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加强教材和考试的联系。文言文第二个选择题直接反馈教材内容,未来论述类等阅读材料、作文等,也会加强对教材的考查反馈,反馈教材的形式会很多样。此外,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应该被重视。
碎念
关于回归教材,可不是第一次说了。看得出,态度很坚决,就是不能让这套教材再沦为“弃儿”。命题会“矫枉过正”地做这件事。
“反馈教材”的形式很多样,有明着来的,如默写、文言文实词,整本书的相关内容也可以算。肯定还会有隐性相关的。
建议
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边边角角都认真看到。论述类的,教材选必中第一单元,选必下第四单元,社会科学论述类,自然科学论述类,都值得关注。当然,说的是“未来”,不一定是90天以后。还是以“威慑”为主,此语体现了对当前语文教学抛弃教材的痛恨程度。


03情境化试题的命制是核心
尤其关注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尤其是第一个选择题对“北极动物”概念的考查,必须放到阅读情境中去理解。作文的情境要求也是体现。随文设题,反套路命制试题是重点考虑的方向,所以不建议通过大量刷题来提升成绩,尤其是要关注劣质试题的负影响。
碎念
情境情境情境,耳朵听出茧子了吧,想想为什么……实验室学来的东西是要用到鲜活的生活和真实的世界中的。
“随文设题”的意思是什么?一切扣着“这一篇”,立足创作意图,这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真正练“阅读”,读懂是关键,而不仅是答题技巧。只有正确理解文本的意思,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建议
精读后再精练。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自己练基本上是无效的,要听老师讲。
选取高考题、适应性考试题上的文本,批注,给答案做详解。
04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
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名著也不仅限于《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教材内的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目前整张卷的阅读量在8000字左右,和以前的约9000字相比减少了,但是部分学生反而感觉语文时间紧张,原因在于需要思考和表达的内容增加,所以就需要学生进行高质量阅读,这样才能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且,试卷未来不会在阅读量上有很多变化,重点仍然是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和效率。
碎念
这里有两点我在以前的文里说了多次了:1.内容上的知识性记忆类的题目,路子就是错的(看看下面的图,是2022年上海高考卷的题目),要是“读”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2.最终会通过《乡》《红》二书得来的阅读能力迁移到别的书的形式,但暂时可能还是会先考这两本——要“反馈教材”,不能过早“迁”到别的书上去。当然,这样说,也是留有余地,保持命题自由度——长篇节选皆是整本书阅读内容。
建议
《乡土中国》还可以细读读。抓概念、概念间的关系、作者观点、论证方式、写作意图,既复习整本书、也复习信息类阅读,同时积累有价值的作文素材,一箭三雕。总共就14篇,很容易完成。
《红楼梦》还没有读过的,抽空看看电视剧吧——要被语文老师同仁批评了——私以为,总比张嘴就说“贾兰是女的,后来嫁给薛蟠作妾了”强。

05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增量
近日有个别自媒体对2023语文高考卷进行解读,说论述类阅读的文本类型将拓展哲学类、自然科学类等。这个消息是虚假消息,不是教育部考试院的官方消息。事实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一直都十分丰富,选材是并非闭环,而是非常开放,所以各种类型都可能设计,不会偏向于哪一类。论述类阅读客观题会侧重对学生真实情境下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观题随文设题是趋势。
碎念
适应性考题的选材只是告诉大家,还有这种文体的可能,选材丰富着呢。认定2023年一定考说明(科谱)类的,想想新高考卷第一次模拟卷(山东)现代文出的是现代诗歌,那时模拟题忙着出现代诗歌,人家出这个题的象征意义更大。
再次提“随文命题”,就是要求你必须读懂原文。概念的运用、论证的方式,要真读懂,才能做得出。
建议
这个题只能练高考题(或同级别),别的题做了除了生气,不会有收获的。
精做,不贪多,阅读要给全文“拍片子”,题目要做到能讲给别人听,而且别人能听明白。要练到能对文中观点,提出点自己的想法。
06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
单文本或双文本不确定,也不会是特殊的考虑因素。近几年近代文学的作品是主流,但不代表着就一定是这样。所以,形式上的东西都不会固定,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碎念
什么叫“素养”,上篇里说了,简单点理解就是“平素养成”,就是临时抱佛脚弄不来的东西。
题目的小切口、贴近文本、避开套路,是必然趋势。
建议
上面说过了,因为重要,有必要再来一遍:做高考题、听老师讲。
练习时:用文学的眼光读文学作品,用文学的思维看待作品中的人物言行,还有要读懂题目的设问逻辑,明确问了什么,才知道答些什么。
07语言文字应用部分
成语题自2023年高考开始设置成主观填空题的形式,部分学校代表提出,有些试题所填成语答案多样,有时很难甄别正误。加之病句题等都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学生作答时间紧张,批改试题的任务量也非常大。能够将这些题恢复成客观题,这样也有利于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
答复结果
试题命制一直在尝试改变固化的命题形式,成语、病句等题改为主观题,学生书写量增加,这是语文重在考查能力而非识记的一个表现和趋势。例如成语题,以前通过简单的比较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成语的意思也能选出答案,改为填空题之后实在真正地考查学生的运用成语的能力。考试院在这些题的命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使语境清晰,填入的成语也更加明确。而且,试卷的客观题经历了36分到30分,再到这次试卷的24分,主观题会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和水平。
碎念
关于成语病句题是不是用选择题形式更合适,答复是,不改(不一定改,不保证改)。
“不断使语境清晰,填入的成语也更加明确”间接承认了2022年命制的成语题目还有优化的空间。2023年的题目值得期待。
建议
相比之下,语言文字运用题似乎是可以自己反复练的,熟能生巧。也不必拘于是选择还是主观题的形式。
成语题,还是尝试使用的方法比较好,不一定写进作文里,和同学交流时可以适当用用。
08古诗文默写试题
高考考查的背诵默写,主要是按新课标的要求标准。由高考数据发现,背诵默写的成绩和考生语文总成绩基本成正相关。背诵默写不会随意地像部分会议代表建议的减少篇目或降低难度,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简单到所有学生都做对。
碎念
背诵默写成绩和语文成绩正相关,说白了,就是语文学习态度很重要,后期复习也一样,关键要花时间,还是要下“死功夫”的。又不学语文,又想着找人问技巧的,你死了(长点)心吧。
建议
班里同学微信群接龙整理的常考易错字清单分享一份,可以自测一下。

09作文试题
本次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都有这种色彩,这个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向。考试院对思辨类作文评价的原则是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部分老师认为必须两者结合来谈,深入体现较强的思维深度,这个不是必须的要求。
碎念
全国卷放下身段,向上海卷学一些先进经验,态度很诚恳,但学得还不够到位。
《这里是中国》的那个作文题,“读写结合”固然可贵,但非要嘴硬说“思辨”,牵强得尴尬。
建议
“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这并不是说这样写就一定能得高分,“两方面结合”“不是必须的要求”恰恰表明是更妥当的方式。即使看似对立的作文话题,快和慢,大和小,弯和直,从根本上思考,就很容易达成思辨。比如说“所有的弯路都是直的”,听着很费解,但从根本上来看,欲速则不达,有些曲折会累积成阶梯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弯路是必由之路,甚至弯路才是捷径。多就是少,少就是多,“少则得,多则惑”,用在读书、做事情,是很恰当的。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对敌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