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文案】曼纳海姆之辩

2023-07-10 19:35 作者:斯图加特offical  | 我要投稿

视频:

说明:这是《曼纳海姆之辩》的原文案;为视频流畅性、易懂性考虑,视频内容与文案有部分出入。

开始的话


大家好,前段时间包括历史调研室等UP主关于芬兰历史和曼纳海姆的评价与争论,我想大家或多或少可能也都听说过,事情详情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不过在此之前要明确说明一下我的立场,本人自诩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此,任何出于道德意义上的对错都并非是我所关注的重点。

而今天我想做的,则是通过排除一些在历史上早已指出过的错误的路径,为大家掌握理解的历史的方法提供帮助。让我们开始吧。

一、历史研究的主要意义


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历史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是仅仅用来供后人评点,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吗?
是让我们就某个人物是“好”还是“坏”作出评价,然后互相吵架吗?
还是说,从某种历史神话那里获取一种信仰式的行为合法性。
事实上,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

在历史研究上搞人物评点、锐评好坏或者立场宣传已经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至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不断重复的行为;我想要在这里说明,或者说想要重申的是,历史不仅仅是如此的。
我认为,历史最关键的意义,其实是为后人警示,为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作参考——这容易让人想起一个老夫效仿李世民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老掉牙的光景。

但看看现实吧,一群穿着现代衣装的人们效仿着春秋的诸子和中世纪初期的教父,从不叫耶稣的耶稣那里为自己的行径盖章,从不叫圣王的圣王那里为自己的声音附上自古如此的味道。

我们常常不是作为历史的继承者去克服前人的不能克服也没有克服的问题,而是作为现状的屈就者试图从圣遗物当中召唤出自己臆想的那个英灵来为自己赢得圣杯战争。

我们当然有权利也能够按照我们所偏好的某种玫瑰色去编写喜欢的故事,但是,众所周知,亚瑟王不可能是女孩。同样,历史神话也不可能是历史,在遗忘历史的前提下强调历史神话,不过是是对现实历史当中我们所继承之物的背叛。
因此,在捍卫历史神话之余,正是为了切实地继承力量,继承我们试图从历史神话当中汲取的力量,那种切实能够捍卫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力量。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则是在捍卫既存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神话之外,毫不避讳地揭露在现实的历史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种种以马克思主义标准而言的错误,而不是以掩盖错误的行为为未来的重蹈覆辙埋下引子。
当然,一些朋友可能会说:我当然知道应该这样,但是现在对方在泼脏水、捏造事实,或者借历史上康米的错误来否定康米。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说明,应该如何看历史。

二、如何看待历史


首先,在这次辩论中,很多朋友的误区是,认为我站在这边,是因为这边一定是道德上“正义”的,“善良”的。而我一定要证明,对面是如何的“邪恶”。
第一个问题在于,现实到底是不是简单的“正义”战胜“邪恶”,“善”战胜“恶”的过程?
显然,并不是如此。黑格尔就曾提到“恶”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这样写道: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程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

而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资本主义的历史革命性恰恰在于: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说道德是不需要顾及的;而是说,现实的运行并不是道德的逻辑。

道德,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某一社会集团设立的公共标准和要求;道德有它的作用,而我们要做的是将它去神圣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运行脉络。

那么这里就牵涉到了第二个问题:既然不是道德逻辑,那么现实中的历史人物到底是如何行动的?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我们和敌人简单的标签化,或者设想成某种铁板一块的整体。
苏联也好,芬兰也好,国家或者民族共同体的活动,本来也并不是简单的以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意志就能解释的。
他们任何一方都不是魔鬼,当然也不是天使;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处于具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的思想是被社会关系建构起来的,他们的地位也是各自的社会关系撑起来的,他们的权力也是社会关系提供的。
马克思也在《资本论》序言中说过: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那么,既然我们是要结合每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关系来具体分析,那么这里就并不涉及道德评价,因为道德评价是某一社会集团为了本集团利益的产物,而社会关系确实各个集团互相博弈,合作,斗争,乃至于决斗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是不是说,站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应该“中立”“客观”的看待历史呢?也不是这样。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产生历史争论,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争论。

三、历史争论的原因


请允许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回顾的历史的时候,是什么让我们对历史上的某一方产生好感,以至于支持那一方的?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我觉得那一边不那么残忍;我觉得他们的做法比较实用;我觉得他们维护了民族利益……等等;
也有些朋友会说:我同情那些工人、贫农被剥削、压迫的遭遇,我支持他们的斗争。
这里要先插一句,这里判断的并不是选择的对错,而是判断选择的立场,选哪一边在个人的角度那里都是合理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不同取向的怎样来的呢?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它是从现实中来,从现在的,此时此刻的,现存的那个现实世界里来,从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来,从我们所见所思所想中来。
我们要引用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的那句话: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并不是说,你是打工人,你就一定要站在历史上的红色阵营那边;也不是说你生活优渥,你就一定要站在历史上的白色阵营或者其他阵营那边。
你支持哪边,一定有你的理由,也一定是因为你受到了某方面的影响。
很显然,许多朋友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把现实导致的主观的站队理解为了客观的“我站这边是因为这边好”,因此对面一定“坏”。


四、怎么办?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这里主要是给左的朋友们提一些建议。

因为历史原因,所以我个人觉得,很多左派朋友是更敏感和封闭的。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历史上那一波已经失败了,现在是新自由主义、后现代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

所以在这个时代,对很多朋友来说,最难的恰恰是正视历史,承认的确犯了错误,并进行反思。

马克思从不吝啬笔墨来批评无产阶级所犯的错误。从1848(二月革命),再到1871(巴黎公社),他都用虽然惋惜、却毫不留情面的批判来对待失败者。

并且马克思也从来不认为,共产主义是靠回忆过去,或者搞乌托邦能实现的。

引用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也就是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反思,发现前人没有消除的自发性,使我们真正的自觉的把握现实。

那么,面对对方的污蔑、虚构事实,我们要怎么办呢?

前提是做好自己,基于历史材料,用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历史;对对方的污蔑,我们要用历史资料进行还击;同时对对方合理的批评,也要转化为自我批判。

而对于十分庸俗的见解和胡搅蛮缠,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另一方面也不用过多纠缠,这里再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里的话: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记住,我们需要的不是固执的偏见,也不是拒绝一切批评的傲慢,而是基于彻底反思的自信。

最后,让我们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话来结束本期视频吧: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原文案】曼纳海姆之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