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的得意之作——洛纳飞行艇
侦察飞行艇
奥匈帝国的洛纳飞行艇,由雅各布·洛纳·沃克公司(Jakob Lohner Werke )生产的紧跟时代潮流的飞行艇。她不仅在意大利人手中以他为起点造就了一代神机马基M.5(详细可见我的上期专栏),在她的衍生型号下也担任起了各式各样的角色,摄影,侦查,反潜,样样俱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洛纳她做不到的!可以说她是一款当之无愧的多功能飞行艇。

在一战爆发前维也纳的飞机制造商雅各布·洛纳·沃克这家公司已经开始生产飞行艇,在1910 年代初,该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执行侦察任务的军用水上飞行艇也就是洛纳E(Lohner E )。

该机身使用木质的船体以及开放式的驾驶舱,使飞行员和观察员并坐在两个座位上(机组成员仅为2人),她的机翼采用后掠式设计,下翼相比于机身安装在更高的位置,这样可以在机翼下方安装浮筒(没错,洛纳也是船身式水上飞机),以防止飞行艇停留在水上时会东倒西歪,显得弱不禁风。为了防止在起飞和着陆阶段尾翼碰到撞到水面或者地面而损坏断裂,所以尾翼的设计位置相对于机身就会高一些。洛纳E采用的是Hiro发动机(85马力)位于上下两个机翼之间。洛纳E在1913 年开始正式生产,这些E型的主要任务相比于后期的型号可能更加简单养老:不定期的对亚得里亚海东部进行侦查巡逻。可惜的是,E型仅仅生产了40架左右(纵观这些飞机的发展,不难看出这种早期的雏形机生产的数量都相对较少,而后期的改进型号则很快便可走向生产线,生产数也是逐渐增多,像戈塔G.I,信天翁D.I...这就是只有实践,才可认识到不足啊)因为比她性能更强的洛纳L紧跟时事的也开始走向生产道路.....

1914年的洛纳L(L型大约生产了160架)配备着160马力的奥地利-戴姆勒( Austro —Daimler )发动机,相比于E型,L型在机身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与修改,以及在观察员的位置上安装了机枪(位于机身右侧),也可携带200公斤的炸弹用于海上轰炸。

洛纳L主要服役于奥匈帝国海军,当然,作为盟友的德国也自然会引进订购洛纳L,汉莎-勃兰登堡(Hansa-Brandenburg)制造了L型的改进版本洛纳FB。而在意大利,一架被俘获的洛纳L(序列号为L.40)被作为制造马基L.1的模子。在一战之后的诞生的南斯拉夫王国也使用过洛纳L,叫做洛纳TL (改了个名字而已)。除了这些,奥匈帝国自己也研发过洛纳的衍生型号。如洛纳R,她的任务就是负责摄影与侦查(大约生产40架)洛纳S,就是留给飞行员们训练的教练机(大约生产XX架)。

既然作为有反潜功能的飞行艇,怎能没有赫赫战功呢?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述一件关于洛纳L的一件战事:1915 年9月15日,由中校迪米特里·康约维奇驾驶的洛纳L(序列号为L.132)和瓦尔特驾驶的洛纳L(序列号为L.135)在亚得里亚海附近执行定期侦察任务时发现了法国“雾月”级潜艇“福柯”号(Q70)并用炸弹和手榴弹对其进行反复攻击。

潜艇在袭击中受损进水,船员不得不抛弃潜艇,在海面上像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游。出于不忍心,康约维奇便驾驶洛纳L在海面上迫降,使几名船员上了飞行艇。其他船员便由另外一艘姗姗来迟的奥匈鱼雷艇解救脱困。此次事件,是飞行艇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潜艇送入海底!

洛纳飞行艇在一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再怎么说也算是小有名气。现如今,如果你还想看看洛纳L的英姿,有条件的话可以去趟意大利。那里有一架完好无损的洛纳L(序列号为L.127)保存在布拉恰诺军事航空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