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下的英雄为何会在短短一年之内沦为只会哭的草包将领?
方国安,浙江诸暨人,南明武将,鲁监国政权的武力支柱。
关于这位老兄的内容,咱们在之前也说了不少了。可以这么说,至少在1645年的六月中旬,他绝对算是个英雄,在以弘光政权灭亡为标志的南明政权雪崩过程之中拒绝投降,并且在杭州城下勇战清军,这已经足以得一声“好汉”的称赞。

可有人又说了,这“英雄好汉”的标准就这么低吗?至少在1645年,还真就是这么低,因为和杭州之战同时期的是什么?是田雄、马得功在荻港出卖主帅与皇帝;是东路大顺军和清军的勾勾搭搭;是南京明军的不战而降。在这样一个投降成风的时代能够鼓起勇气一战,叫他一声“英雄好汉”当然不过分。

但是鲁监国政权的另一武力支柱王之仁在死前曾经对方国安破口大骂“坏天下事者,方国安也!”这实际上就是说鲁监国政权在浙东崩溃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方国安,那老王的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呢?咱们仔细来看一看,还是以《浙东纪略》作为主要的参考材料。

咱们在上文说过,鲁监国政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乱”,方国安对于鲁监国政权的“乱”也算是“颇有贡献”。早在鲁监国政权建立之前,方国安部明军就开始“突发恶疾”了,兵部左侍郎朱大典据守金华,方国安想要把金华占为己有,朱大典认为方国安部官兵纪律败坏,拒绝其入城,结果方国安居然直接发兵攻打金华,而且“攻围数日”,但朱老头那是谁啊?虽然是个老文官,但那是当年在山东暴打孔有德的狠角色,后来清军围攻金华也是付出了巨大伤亡。

孔有德和清军都不怕,还怕你方国安?
于是,这场内战的结果就是以马士英等人前来调解作为结局,同时方国安在金华也是撞得头破血流,《浙东纪略》称方部官兵“被破伤精锐”,死伤遍地结果是什么都没捞着。

然后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军饷粮食争夺战,一遇上钱和粮食的问题,那可就是群魔乱舞“浙东蜂拥之将,不可胜纪,人尽招兵,人尽派饷,甚且抄掠频闻,搜括殆遍”荆本彻也好,裘尚奭也好,王鸣谦也好,包括王之仁在内,几乎所有的鲁系势力都卷入了这场乱战之中,而方国安呢?

《浙东纪略》的作者徐芳烈写方国安部明军其掠夺军饷粮食的行为,相比于其他明军“加甚焉”,比其他人更过分,其营垒绵延数百里,所以不难想象,方国安作为鲁监国政权之中实力数一数二的将领,不仅没有帮助鲁王朱以海整合浙东残明势力,而且对浙东的混乱是“推波助澜”,借此扩张自己的实力。

浙东武夫谋求赏赐和官职,前后封伯者三十多人,挂将军印者居然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人“行间骄悍之夫。躐取而上,府衔镇体,肩舆黄盖,相望于道。而文士进身者,亦便欲速化为部曹台省,甚有鄙薄县令郡守,谓不足为。名器滥觞,至此已极”这便是方、王等军阀支配下的浙东鲁监国政权在政治上的真实写照,还未偏安一隅,就已经开始冗官,这种乱象虽然不能全甩到方国安的身上,但是作为鲁监国政权的实际支配者之一,他所背负的责任恐怕比朱以海本人还大。

然后再说军事上的问题,1645年八月份的那场大败对鲁王政权的影响并不算太大,最重要的是十二月份的那场惨败,被俘虏的军官高达59人。《浙东纪略》对这场战役的描述是这样的“孰意大帅无筹,惟知督促而前,深入陷中,北佯败,引方兵径进,北乃以一枝从万松岭截其军前之精锐,不得出,后无救援,而纷纷败走之徒,且扬帆直归本营,二三千选锋,尚可策应而为转胜之兵者,乃竟置之不题一字”。

方国安只知向前,不想一头扎进了清军的陷阱,清军在万松岭将方部明军的前锋精锐和后队冲开,后队明军丧魂失胆,纷纷上船逃跑,不顾前锋两三千同袍仍在清军的包围之中拼死搏杀,其他分路前进的明军如熊汝霖、郑遵谦等人虽然冒着弓箭火炮拼死作战,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但从这里也要插一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清廷的报捷文书对自己的战果夸大了很多“贼离船甚远,一无逃遁归路”,而从徐芳烈的记录来看,进攻西岸的明军仍然有不少人返回东岸。方国安在这场大败之中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

不是调兵再战,而是“惟知痛哭,一筹莫展”!昔日杭州城之下勇战满洲八旗兵的英雄好汉,到此时居然变成了只知痛哭的草包,而其他将领诸如方元科之流,也不愿意为了几千人再次出兵西岸,就这样这数千人被消灭得一干二净,成为俘虏的将领被清方当众处斩,自此之后鲁监国政权的军势大挫,除了日常和清军小规模的炮战,再也不提渡江攻打杭州的事了。

求官求财扩充实力,却在抗清战场上丟盔弃甲,最后在有酒有肉的温柔乡这种混吃等死,这是相当一部分南明将领的真实写照。所以1646年浙东的崩溃,就这样变得合理了起来,又菜又蠢的越国公方国安布置的钱塘江防线就像煮熟的肘子一样被清军轻而易举地撕开,然后他的部队要么逃跑,要么投降,他自己带着一众只知逃命的文臣武将一口气跑到黄岩,终于跑不动了,带领部下7500余人向清朝投降,后来随着清军一同进攻福建,又和隆武朝廷通信准备反正归明,结果隆武朝廷的话事人郑芝龙投降之后毫不留情的出卖了他,这位昔日的杭州抗清英雄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侄子方元科以及十余名旧部。

综上可知,对于导致鲁监国政权崩溃的“乱”,方国安可谓“居功至伟”,因此老王骂一句“坏天下事者,方国安也!”也不算冤,虽然老王自己也未必就好到哪去。最后套用顾诚先生的结论来总结一下鲁监国政权崩溃的原因“(方、王等将领争权夺利)这实际上沿袭了弘光时四镇和左良玉等军阀割据余习”不仅让浙东其他义师陷入了无粮无饷的窘境,同时也加剧了浙东残明势力的混乱,导致了最终的崩溃。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