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霍金来中国都要敬酒”,那么杨振宁回国后有没有敬酒?
最近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霍金来中国都要敬酒”,用来说明中国科研界的酒文化或许盛行,潜台词是“中国是关系社会”,自己怀才不遇等等,所以很多事情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作为比霍金更具影响力的杨振宁归国时,敬酒了吗?

其实,这本来一个荒谬的问题,但是秉承追根溯源的原则,咱们不妨探究一下。
第一,霍金来中国的确没有敬酒,但是多年以后财务部长耶伦鞠了躬;

第二,杨振宁初次回国敬酒了,当着周总理的面,敬给了“杜先生”。
霍金曾经三次访华,两次登上了长城,甚至还在中国的互联网注册了账号。从霍金1985年访华时,来到位于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到2006年吃北京烤鸭游天坛。霍金更多时间是在演讲,由于他身体原因,在中国期间,其身体状况及衣食住行受到了特别关心。

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华,唯一接待方是中国科技大学,到了北京是临时找了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刘辽教授和他的小组帮忙,照顾其在北京游玩。那时候合肥条件还不好,霍金的饮食很特别,是专门制造,从英国空运过来的。
霍金到合肥的时候,住在了稻香楼国宾馆,一共也就四天时间,因为大多数时间都在演讲,中国科大的教授们不可能因为酒桌文化,打扰他的生活规律和休息。

离开合肥后,霍金到了北京,他突然提出要上长城。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辽。那时候长城还没有无障碍通道,霍金仍然坚持要上长城,甚至“威胁”说:“如果不让上长城,他要就地自杀。”最后,刘教授和几个研究生一路将霍金抬上了长城。
2002年,丘成桐力邀霍金访华,先是去了浙江大学做“2002弦理论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模”理论宇宙学》的学术报告。后面他驱动轮椅逛杭州河坊街,喝下庆余堂老板奉上的一杯“九九红曲茶”,好奇问了臭豆腐什么味道,但是没有吃。
到了北京,受到了中方高层的接见。并再一次登上长城。不过这次不是抬上去的,而是坐着轮椅被固定在缆车上登上去的。他在长城独自待了一会,才不情愿地离开。

2006年,64岁的霍金第三次访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了演讲,然后到北京游览了天坛。2016年4月12日,霍金在中国开通了微博,11月24日还专门回应TFBOYS成员王俊凯的提问,说道:“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以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续下去。”
所以,霍金访华之旅是一场学术之旅,一场文化追梦之旅。不曾喝过酒,只是喝过茶。

而杨振宁出国留学后第一次回到家乡,还颇为曲折。一方面是中美关系有解冻的迹象,另一方面他的父亲杨武之病了,状况不太好。因此,他在探亲的同时,也提出了访友。

据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先生回忆,杨振宁回国时还间接救了邓稼先等人。同样,他的第一次回国,带动了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回国探亲访友。甚至,美国对于回国的这些科学家的审查都变得高效起来,因为杨振宁不但做了一份很长的演讲,描述自己回国的所见所闻。
还将这些画面和描述刊登在美国的报纸上,一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在美国华人、华侨手里传阅。此后他几乎每年能回国的时候都会来,也带动更多人回到祖国。

要说敬酒这事,还要感谢周总理。1971年7月28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杨振宁。
杨振宁给杜聿明敬酒的时候,口称“杜先生”,被周总理纠正为“岳父”。1973年7月17日,又在人民大会堂吃晚饭,杨振宁再次敬酒,还是敬杜聿明,这次就直接叫“爸爸”。这两次都是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敬酒。

以后,杨振宁先生就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也是为国家培养或者劝回来的科学家最多的人。敬酒没敬酒不得而知,但是劝说姚期智等世界级大师们回来,估计酒也没少提供。

在公开的历史资料里,我们我看到了周总理端起酒杯,向科学家们敬酒。我也看到了这一杯杯酒,敬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两弹一星。

我看到陈赓给钱学森敬酒,我看到聂帅给科学们敬酒,我还记得周总理为了外交事业和很多外宾敬过酒。

时代在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在变。科学家们的研究更加自由,也更加具有创造性。虽然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绝不是将“是否敬酒”与其关联的借口。

我见过端起酒杯,运筹帷幄的场面。也讲过放下酒杯,奋勇争先的场景。如今酒文化早已发生了改变,但是那种尊重与礼仪并未走远,类似于“霍金来中国都要敬酒”的提问极不严肃,也不值得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