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652)仓央嘉措故居遗址
文游天下(652) 仓央嘉措故居遗址 文/石岩磊 1685年,居住在西藏错那县的一户门巴族人家喜从天降,家里两岁的男孩被选为了黄教领袖的“转世灵童”,他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当地政府马上为其单独营造了漂亮的别墅,并配备了佣人、侍卫以及辅导老师,对他进行悉心培养。小仓央嘉措从而打下了扎实的佛学禅理和文化知识基础,他还钟情于诗歌创作,11岁时便写下著名的《马头明王诵》。 当时,对仓央嘉措的管教比较宽松,他可以经常回家省亲,并且结识了许多玩伴,其中就有屠户家的女儿仁增旺姆,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纯洁的情愫萦绕在彼此的心头,进而天真地私定终身。可仓央嘉措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段幼稚的恋情无疾而终,1697年,14岁的仓央嘉措被迎进拉萨,坐上布达拉宫最威仪的宝座,成为“雪域最大的王”。 可仓央嘉措并没有感到幸福,因为温馨的初恋已远他而去,两句诗行随着泪水汩汩涌出:“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失去童真与纯情的同时,仓央嘉措还失去了自由,黄教的清规戒律令其终日与青灯古佛为伴,而更让他苦不堪言的是,统治藏区的实权完全由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桑结嘉措把控,自己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玩偶罢了。 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天壤之别的权力错位,使得仓央嘉措悲从中来,整日郁郁寡欢,他开始寻求解脱之道,白天正襟危坐于殿堂之上,夜晚则假扮成富家公子哥,浪迹在拉萨的街头巷尾,当起了“世间最美的情郎”。而一位丽人再次闯进他的世界,在大昭寺边上的一个酒吧他偶遇玛吉阿米,这里便成为他们幽会的秘境。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桑结嘉措从雪地上的脚印得知了六世达赖喇嘛的行踪,便将仓央嘉措幽禁起来,并命人杀害了玛吉阿米。 悲愤到极点的仓央嘉措只能寄情于诗词,幽怨地吟道:“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更大的悲剧又接踵而至,1705年,桑结嘉措在权力倾轧中遇害,仓央嘉措也受到牵连,因被指不守佛规而遭废,并在第二年解往京城的途中圆寂,时年仅23岁。对于他的结局有多个版本,比如言其逃往了五台山,又如传说他回归了故乡。 盘绕在仓央嘉措身上的谜团还有他的“诗僧”身份,有史学家断定,现在甚嚣尘上的“仓体诗”大多为伪作,或是翻译时增补上的,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唯美的诗句便出自译者的生花妙笔,而《十戒诗》最初只有两句。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所谓仁增旺姆、玛吉阿米与仓央嘉措的暧昧关系都是虚构的故事,正如似有若无的海市蜃楼,绮丽而不实。 只有仓央嘉措在错那县的故居经考证确实存在,但其早已破败不堪,墙倒屋塌,失去了它金碧辉煌的本来面目。睹物思人,不免叫人慨叹世事沧桑多无情,无情到难辨真伪,无情到使人心痛,痛至无从信赖,痛至无法锚定心绪。但后人演绎出的“仓体诗”又似乎抚慰了人们的迷茫,大概唯有虚幻最真切,没有人想去求证醉人彩虹的桥墩在何处,能欣赏到炫酷画面便足矣。 202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