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涓蜀梁疑鬼

2021-09-06 04:14 作者:平平静静哒  | 我要投稿

涓蜀梁疑鬼

            《荀子·解蔽》


【原文】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定之。


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 而己以定事。


故伤于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荀子·解蔽》)




【今译】

夏 ,河名,即夏水,今名长夏河,在今湖北省;

夏首:古地名,即夏水口,约在今湖北省江陵东南。


夏水口的南面有个人,名字叫涓蜀梁,涓蜀梁生性善畏、多疑胆怯,他是一个愚昧而且胆子又小,很容易就害怕的人。


有一次,他一个人走夜路,在的月光下独自夜里赶路,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低头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个鬼趴在地上,误认为是一个躺着的鬼;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抬头看见自己的头发,又以为是碰见了一个站着的魅(精怪,旧时迷信,以为物老则成魅)。


他吓得半死,于是回头拼命就跑,一路上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地在极度惊魂落魄中狂奔,等他终于跑回到他的家里,便惊吓过度气绝身死了。


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大凡人认为有鬼,一定是在他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的当口,疑惑迷乱神志不清的时候来判定它的。


这正是人认有为无,把有当作没有;认无为有,把没有当作有的时候,但他们自己却在此时判定事物,在这个时候决定事情。


就像有人得了风湿病,受了湿气,患了痿痹病,却想通过敲鼓来驱除疾病,并烹猪求神,这种情况下去打鼓杀猪,那结果就一定会有打破了鼓,又丧失了肥猪的破费了,而不会得到把病治好,治愈好疾病的幸福。


所以这种人即使不住在夏首的南边,却也与涓蜀梁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赏析】

夏首之南的涓蜀梁本来好端端的,只因为他“愚而善畏”,多疑胆子又小,把自己的影子误认作鬼怪,疑其影为伏鬼,疑其发为立魅,以致结果被吓死。人们常说“疑心生暗鬼”,确实如此,这是多么可笑复可悲。


鬼其实并不存在,凡是疑神疑鬼的人,一定是由于其主观心理上“感忽之间,疑玄之时”造成的,认无为有,认有为无。这种多疑善畏,已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心理,若再加上一个“愚”字,盲目自扰,则虽耗费精力财物,亦于事无补。更有甚者,还会祸及自身,导致涓蜀梁一样“无以异矣”的悲剧。


所谓“鬼”就是自己吓自己。


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人,这些人常常偏执一隅,昧于一端,无端地猜忌别人,总想着似乎别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致使整天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不独伤神,亦且伤身。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这则寓言说明一切鬼神都是人的自我妄想,来讽刺那些盲目拜神,对专制制度的影射。


《荀子》 —— 战国时荀况著。现存《荀子》二十卷,是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荀子》一书,不多用寓言,偶尔为之,亦老道谙练,别具神采。


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学宫之长)、楚国兰陵县令,后来游历齐、楚、赵、秦各国。


涓蜀梁疑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