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威讲碑帖 第一讲 碑帖入门的捷径

今天跟大家讲一下碑帖
哎讲一下上海图书馆历史的文献踪迹的一些特色往常
碑帖部分
通过来讲述上海图书馆海量的碑帖馆藏来传播一下这个碑帖文化
其实这个传播碑帖文化的手段也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博物馆啊图书馆
很多单位举办的这个碑帖展览以及出版研究成果
还有这个拍卖行的文物预展和文物交易
小到我们自己在手机上的朋友圈
传播一下这个碑帖的信息碑帖的图片
这些都是这个碑帖文化的一种传播手段
呃~回看这个21世纪的近二十年
我们在碑帖文化上的传播啊做了很多工作
其中 对我来讲印象最深的还是2003年
上海博物馆花巨资从美国购买的一套
宋拓《淳化阁帖》
当时引起了轰动 他们举办了
大型的展览 大型的研讨会 大型的这个书法竞赛
当时的这个上海的三大呃纸质媒体呀
文汇报啊解放报啊 (青云)晚报啊都由于
连续几个月的这个整版的报道
电视里呀 连这个视频与字幕也是滚动地这个报道
这是在传播这个这么小众的碑帖文化
这个是也是十分罕见的
通过了这次《淳化阁帖》的这个成功的这个采购
入藏上海博物馆
同时举办了这个成功的一个展览以后哇
这个碑帖文化 得到了很大的传播
呃他们这个传播的这个手段
几乎让上海的(小保姆)都知道了
这个《淳化阁帖》
所以 把一种小众的一股文物工作推嗯
推广到正的那个幅度面 那真是前所未见的 嗄
但是我们再看一看 这个二十年过掉了
这些小(保姆)也变成老(保姆)了
我们这个碑帖文化到底是普及到什么层面了嘛
小众文化变成了这个大众文化了吗
显然 是 没有
那么为什么这个碑帖这个小众文化无法变成大众文化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
就像一个精品社区一样
如果里面闲杂人员入驻的多了话
这个精英人士就会离开
这个碑帖也是这么回事
那么小众文化它的这个兴趣给人啊
就是因为它的高端 高雅
所以小众文化通过这个现代的这种传
传播手段吧 如果推广啊 就像上博 推广力度这么大
它也没有变成 大众文化
但是我们也不用担心小众文化会消亡
这就好比一个风景名胜点
如果道路准确的话
很多年没有人去走访了
天场日久的话它就会荒废
哎时间一久的话它就会变成一块世外桃源
若干年后一定会有高人 再去走 探访
所以我们图书馆的任务是什么呢
就是把这种小众文化的文字资料
视频图案音像 音像资料予以保存
把这些碑帖的这个小众的文化
呃这个资料把它收集保存下去
所以留给后人再去探访
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小众文化会消失
我们有图书馆在
后来的人一定会比我们现在的人还要聪明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这个碑帖文化的这个
小众文化的传播的(武功以)看法
所以我们这次这个视频推广啊会传播这个碑帖文化有二十帖
所以这个二十帖嘛就可以带领大家进入碑帖这个世界去做一次深度游
我在这次这个深度游当中担任这个你们的这个导游的角色
所以能够这个二十讲能够把这个碑帖的方方面面从头说来
第一讲
我想给大家就是一张我们深度游的这个船票
给大家一把论文的钥匙
其实碑帖这个论文方法很多 途径也很多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
我现身说法 把我自己走进碑帖世界 走进碑帖这个圈子里
这个过程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其实我进这个碑帖这个…呃世界 也是一个非常偶然
可以用误入两个字来形容
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后期呀
在学校里非常流行这个写钢笔字 就硬笔 硬笔书法
当时庞中华的这个书法字帖非常流行
所以当时我觉得我自己的这个硬笔字写的非常难看
所以我就到上海书店去购买钢笔字帖
所以到了这个上海书店以后啊
直接找到了这个买字帖的这个柜台
里面的字帖是琳琅满目哇
但对是对一个对这个碑帖对书法毫无这个认知的人呢
就像不懂外语的走进了外文书店一样 买什么呢
我在随意地翻阅碑帖的时候啊,当时书店里有一个老先生 他前来问我:“买什么呢?”
我说我想买一本钢笔字帖 练练钢笔
这个老先生又跟我说:“钢笔字帖你去买来干嘛?钢笔字帖都是从毛笔小楷里面学过来的。”
所以他就推荐了一本小楷字帖
所以这个无意间的他的这一个举动啊
对我来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当时如果拿来 给我了一本庞中华的这个钢笔字帖
我 说不定就是像当年的这一代的学生里那些书法好的人一样
这个硬笔书法也就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书体了
但是他推荐了我一本小楷字帖
这本小楷字帖我珍藏了很多年
所以为了做这个视频我特意把它翻阅出来了
就是这本 赵孟頫的这个小楷 道德经
大家可以简单的把它来看一下噢
在里面的这些 小楷字 书法
所以我当时一看 看了一下这个赵孟頫的小楷
觉得他这个结构非常完 完美 非常之高雅
这个用笔啊线条啊打动了我
当时我就把它作为一种钢笔字帖的这个范文带回去的
呃用硬笔去这个临摹
当然这个硬笔是无法体现这个毛笔的这个轻重缓急这个粗细的
但是 至少能够把它的这个结构 把它看熟
因为这个 看了它的结构以后我就爱上了这个赵孟頫的这个赵体
所以就隔三差五的就跑书店
接下来跑书店就熟门熟路了 我就盯住赵孟頫去买
我就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 一两个月里面
我就把所以书店里能够买到的赵孟頫的字帖
全部买下来了 大概有几十本
买了赵孟頫字帖以后啊 非常高兴 天天看
碰到有书法爱好的或者有买字帖爱好的我们就
主动跟他们去交流这个心得
挨竟然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个老先生写书法
我跟他谈赵孟頫 学习赵孟頫的一些心得
他告诉我这个赵孟頫怎么能学
赵孟頫是这个宋代的宗室到元代又去做官了这个是逆景的 人品不好
学书法要学这个忠臣 要学就学君子书法 是吧
所以他推荐了这个要学颜真卿
所以我听了他这个推荐以后
我就接下来的这个跑书店我就是专注于这个颜真卿了
当时这个 说来也巧 在整个这个书店里面 字帖里面
赵孟頫的字帖和颜真卿的字帖是最多的
当时买了很多颜真卿的字帖
现在回看起来 其中当时能够打动我的实际上还是颜真卿的这个多宝塔和颜勤礼碑
当时 对这个 颜真卿书法 楷书当中最高妙的这个大字麻姑仙坛记还不能欣赏
实际上颜真卿这个书法好的精品实际上就是在于最古拙古要的这一些书法
所以喜欢上了颜真卿字以后
这一下子把我的这个碑帖的这个兴趣爱好啊
从赵孟頫带到了这个唐代书法领域
我就去主动去收藏了这个唐代的楷书
把虞世南的褚遂良的欧阳询的柳公权的这个字帖
都一下子把它收藏过来
当时 发生了一个 中后期流行这个唐诗鉴赏词典呐 宋词鉴赏词典呐 还有书法掌控鉴赏字典
所以我当时就结合了书法鉴赏字典
然后把这个历代这个碑帖这个名品呐 都去翻一遍
凡是推荐的这个名品 我都去 收藏
除了唐碑以后 逐渐逐渐去 又往前代去推了
收藏 开始收藏这个汉代隶书的这个 碑帖
所以 这个对中国这个碑刻石啊 也有了一个了解
收藏碑帖 大家会想
为什么会这么痴迷于去收藏这么大量的字帖资料呢 实际上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喜欢 喜欢这个碑帖 就像人在藏书一样
有这个藏书的这个嗜好
同时还是有一个让我坚持学书法的一个共鸣
因为学书法是有一个困境的 写到一定程度会退缩的
所以我隔三差五的去买字帖
实际上就是提高自己的兴趣点 哎又有新的资料了
不断地有新的材料进来了 所以 过了不久
就把这个上海书店的一些字帖
能够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字帖
基本上是呃 呃全部 这个买到了
所以这下子一下子得不到满足了以后我就跑上海旧书店 当时这个还没有双休日 这只有周末 星期天
星期天到上海文庙
文庙去买很多这个早期的已经脱销的一些七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字帖
当时在文庙里面还买到了这个
主要买的还有这个书法杂志 这个书法杂志非常好
整个八十年代初期它就介绍了很多书法精帖
(刚才也已介绍了很多这个碑帖)
所以对我的这个书法这个学习影响很深
所以过了这个两三年之后 这么有一个收藏 临摹 学习
所以我已经个人收藏达到了八百多本字帖
所以我当时把自己还戏称了个斋号叫千帖字斋
所以当时对碑帖的爱好是非常深入的
所以 收藏了很多碑帖纸以后
我把这些碑帖笼统的去翻一下 发现这个影印的碑帖 我们能够现在 当时能够买到的这个碑帖 实际上
分成这么几大块 在字帖里面分成
碑一块 帖一块 还有一部分是墨迹
像这个(元赵孟頫书洛神赋)就是墨迹
这种墨迹是摄影术发明以前 这个 出版影印以前
古人是看不到的 古人只能看到碑版和帖
这个墨迹只是我们当下的现代人才能看到的一些东西
所以这个有这几部分的东西以后啊这个兴趣非常强烈
所以对于这些收藏的碑帖几乎过目不忘
到了后来在上海图书馆啊 从事碑帖整理研究的时候
经常会发现 我们上海图书馆
藏有我收藏的这个书店影印碑帖的底本!
这个底本就在我们上海图书馆
我今天带来的就是其中一件
这个是上海书店影印的《司马景和妻墓志》
在我碑帖整理当中 在上海图书馆的书库里 名库纸堆里 我们发现了这么一本普普通通麻缝纸封面
根本看不出它是一个上古身价的一个本子
但是我们把它打开来以后啊 突然发现
这是 前面有翁方纲的题跋
就是这个影印本子上的这个 题跋(展示)
所以我们现在 碑帖里面 能看到翁方纲的这个题跋的
基本上能够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作
因为翁方纲是乾隆 乾嘉年间的这个大学者 金石大家
他也做过这个 山东学政 还有 这个大学士
这个是金石领域的一面大旗
这个东西不光是有翁方纲的这个题跋
还有我们这个乾嘉时期最重要的一本专著叫《金石萃编》的这个作者王昶 王昶的题跋 这是非常罕见的
这个王昶题跋就在这个 (展示)这个里面
所以这个《金石萃编》是我们这个碑帖研究金石类书的当中的一个 最最重要的一套金石书
所以这捧上海图书馆的这本碑帖就是王昶收录《金石萃编》当中 这个《司马景和妻(墓志)》的研究的底本 那个等于原稿 题跋原稿 就在这个(上古身价的本子)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