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周朝
一、周王朝的建立
1.周族的兴起
周部族是位于陕西甘肃交界的渭水中游以北的黄土高原上的古老部落,姬姓,他们的始祖母为姜嫄(有邰氏女)
《史记·周本纪》:姜嫄见巨人足,好奇而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后生下周部族始祖弃。弃之隘巷,牛马过之而不践。徙之山林,适会山林人多,迁之而弃渠中冰上,百鸟以其翼覆盖之,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为“弃”。
弃善于种植百谷,在尧舜时期曾担任农官,因此弃又称“后稷”,即谷物之君。
公刘九传至古公亶父,他率领族众迁移到周原地区。此后周人的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开始营建城郭,建筑房屋,设立官府。
2.文王治岐与迁丰
古公亶父死后其子季历即为,周人以基本打退西方的戎狄部落的进攻,在渭水中有有巩固的统治。但是周人的强大引起了商朝的不安,商王文丁杀季历。季历子姬昌即位,是为周文王,在位50年,基本上为周人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开创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势。迁都丰,以利于对渭水流域诸部落的控制。
他勤谨政事、广罗人才,推行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政策,并颁布“有亡荒阅”之法令。
3.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晨,武王兵至于商郊牧野。武王的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奋勇冲锋,商纣部队“前徒 倒戈”,商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的“利簋”记录了该事件。周立国,史称西周。
周公东征,在洛水北岸修建陪都,称作“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成周)。以镐京为宗周。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
周公贡献:率师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周朝统治;营建东都
洛邑,是为成周;分封诸侯、制礼作乐。
从武王灭商到成王、康王,这是周前期,经历了武王灭商、周公东征、营建洛邑、封邦建国等事件,出现了“成康之治”的局面。
二、周初大分封和宗法制、井田制
分封制就是授民授疆土给诸侯,由他们建立起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协助周王统治整个国家。分封的对象:同姓王室贵族、 异姓功臣、古帝王之后。
王国维:周天子从诸侯之长变成了诸侯之君。真正能政临四方,君临天下。王畿扩大,宗周到成周地方千里,分封制大大加强了西周对土地和人民的统治,具有进步意义。
2.宗法制的完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和小宗。大宗是整个大家族的族长,小宗则是各个分支家族的族长。大宗被看作是祖先的化身,同时也是本族的最高统治者,其在宗族内部享有的的族权与国君享有的君权相似。
其作用是将小宗紧紧束缚在大宗周围,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把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结合起来,把政治隶属与族长统治结合起来,形成统治堡垒。
3.井田制的发展
井田制是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通过分封授予各级贵族。由于土地的形状被田间小路和水道划定得比较整齐,连成片得土地呈“井”字形,故称“井田”。
井田下得土地分为“公田”、“私田”两种。“私田”由私人耕种(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产出归耕种此块土地得劳动者所有。“公田”由农民集体耕作,产出归占有这一土地的贵族所有。农民以公田上得劳动作为地租(劳役地租)。其特点是“田里不鬻”
三、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
1.周王朝的官僚机构
周天子之下,有执政卿士太宰辅助周王处理军政大事,太宰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公”。西周初年,周公(太宰)、吕尚(太师)、召公(太保)就曾担任当时的三公。三公之下还有六卿,三公六卿下属的办公官署称为“寮”。官僚机构名称还有“三有司”,三有司指司徒、司马、司空而言,司徒管理土地服役,司马管军政,司空管筑城开沟、修路等工程。西周的官吏、官职实行世卿世禄制。在地方上通过分封,建立诸侯国。
2.军队
国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军队仍以车兵为主,有西六师,驻守宗周镐京,东八师,驻守成周(洛邑)。
3.刑罚
礼制和刑罚的结合是西周重要的特点,“礼”主要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刑”主要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周有乱政而作刑,“司寇”是专门管理刑法监狱事物。西周的刑法主要是五刑:黥、劓、剕、宫、辟。
4.内服与外服
国、野:周代城乡两个地区。国为城区,住着称为国人的统治族人;野是农村,住着名为野人的被统治族人。
四、西周中后期社会矛盾和西周的衰亡
从周穆王到夷王是西周由盛转衰时期;周厉王专制到周幽王的昏庸,是西周的衰亡时期。周平王被迫东迁,东周开始。
周穆王好迅游,足迹所至范围甚广,间接反映出周与边疆各族交往的史实,
周厉王因推行“专利”政策,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于彘(今山西霍县)14年,在此期间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行政事,以“共和”纪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周幽王统治腐败,对内任用奸佞,对外作战“日蹙国百里”;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西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