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拥抱主流-亚文化圈里的分裂
有一说一,我记得几年之前,某大V 就发过一个很经典的话,大意是,二次元只是喜欢二次元,在大是大非前还是没有问题的。那时我能感觉到一个趋势-主流在努力理解亚文化,并且避免亚文化的“沉沦”。
我一直认为,当前社会的网络暴力一时半会是难以解决的,但不是不能解决。一个关键是法与警在这方面的工作优先级,另一个方面是平台媒体的约束与自觉。这两方面暂时都靠不住。
一开始,很多小圈子都是世外桃源。其实大圈子,聚光灯下并不缺少荒谬之处。小圈子的人解构这种荒谬,就构成了“恶搞”和“鬼畜”的一部分。至少我并不反感这种解构。很多媒体现在脱离了民众,也不想承担责任,想要自成一派,也遭受了嘲弄,我觉得互联网在这方面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现在的小圈子和以前(特别是b站大火起来之前)比还是很不一样的,以前的人既有自己本来的主业,混小圈子只是个人爱好。后来随着上网和游戏成本的进一步变低,就出现了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又有高活跃度的小圈子。这种小圈子以前断然是活不下去的,但依靠网络,即使有人醒悟离开,也会有人继续进入维持。(比如饭圈)。
我记得以前在游戏被污名化的时候,很多人是想要让它正名,然后被主流社会接受的。现在看来确实基本完成了。但现在很多小圈子,似乎是没打算让自己的圈子拥有正当性的。其中的一些元素,恐怕主流道德哪怕假装不知道都很难办。
说实话,这些(二次元)小团体还整天想着引天雷,实属难崩,天雷是aoe,谁都别想跑。
然后我不得不提一嘴原神,它在出圈之后一直在很努力的迎合外界对“积极二次元”的定义。
当然,“二次元”也存在着“否定一切意义”的反主流群体。这种迎合在他们眼中看来自然是可笑的。
抛开纯乐子人不谈,还是小圈子婆罗门比较离谱,它们能光明正大描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毫不避讳那些明显上不得台面的部分。虽然说社会开放了不少,但我还是大为震撼。
我个人一直倾向于,让主流和亚文化可以融洽相处,甚至适当融合。但大刘的科幻作品早就写设想出,有人把沉沦当成一种自由,很难拿他们有什么办法。
之前写的都是很谜语人,因为我实在不想点出具体哪个群体逆天(而且我想骂的群体太多了)。说实话,很多老二次元为了让主流接受,花费了很多力气。结果总有人。。。
而且说实话,哪怕原神内部,也十分分裂。既有通向主流的,也有通向非主流的。

八年前刚接触b站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求同"。但后来,我看到互相贴标签,和人们自己接受标签的时候,又觉得这是一种倒退。到现在,对“我也”这两个字也有了抗拒。人们藏在同样的话语背后,诉说着安全。现在人们的语言变得贫瘠和公式化,哪怕粗糙的AI都能轻松混入其中。
有时我在想,和别人相似的说话,过同样的生活,排解同样的欲望,发泄同样的情绪---这是否算是有自己的人生?或许从哲学意义上讲,太阳下无新鲜事,“从未活过”也未必不是“从未死去”。我的舍友某天耍酒疯,感慨他各种得奖学金,前途无量,但早晚有一天也会像庸人一样死去。
所以我对尼采为什么疯了有个猜想:因为他死了就是死了,世界上应该不会有第二个尼采。
我的二次元入宅作是clannad,第一款沉迷的游戏是mc.那时我觉得ACG是个逃离,逃避的地方。但后来见识了种种乱象,倒是理解了一批老二次元的想法。“虚幻”可以是创造,可以是预言和预演,也可以是哲学的“理想实验”,也可以是挖掘内心力量,用无意识寻回记忆的地方。当然它也可以是“解压室”,条件是不把情绪带出来。
所以,在我眼中,“幻想世界”能带给我们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另一个积极的自己,也可以找到另一个消极的自己。就像知识,文字,音乐的力量也均取决于其使用者和学习者。
至于虚无主义者的嘲弄,倒也是让我有了些感想。
“你既是一坨高分子材料,也是一个人。但只有后者赋予你意义。”
跑题就跑题吧,反正混乱圈子带来的思想碰撞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