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日本片,豆瓣评分高达8.3 重回地球
IMDBTOP250列出了世界影史最优秀的250部电影,其中一部1957年的黑白电影《十二怒汉》位列第5名。
全片没有帅哥美女,没有酷炫的画面,仅仅在一个不足40平米的封闭空间里由12个陪审员激烈争论一个半小时。别看设定如此简单,但整部影片却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并成为影史最为经典的电影作品之一,受到无数赞誉。全片生动展现了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普及了“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
《十二怒汉》影响深远,之后日本、美国、俄罗斯又先后对原作进行了翻拍,相继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2015年我国根据该片翻拍了《十二公民》,同样口碑爆炸,直接拿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
《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丨2006
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
导演/编剧:周防正行
主演:加濑亮/濑户朝香/山本耕史/罇真佐子/役所广司/清水美沙/竹中直人
影片情剧情十分简单,少年彻平去参加面试,在拥挤的电车上一名15岁的少女遭遇咸猪手,彻平被少女指认为那个“电车痴汉”。
双方各执一词,但不管女孩如何哭诉,彻平始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
他也面临两种抉择:要么承认“罪行”,双方和解了事。要么坚持自己的清白,那样的话等待他的将是拘留与起诉。
为了尊严,彻平选择了后者,一条最艰难的道路!
彻平的母亲和死党为他到处奔走:聘请律师,发传单制造社会舆论。
而彻平一直不愿屈服的这份固执也让警方不得不“小题大做”起来。
从少女与彻平“罗生门”式的回忆,到现场案情模拟还原,再到控方律师与辩方律师的唇枪舌剑,媒体也争相报道,一个小小的性骚扰事件在日本社会引发了轩然大波。
影片精妙在结尾,彻平并没有“沉冤昭雪”,法官根据大量的证据与推测认定彻平有罪。
而彻平最后的内心独白颇为精彩:“法庭不是寻找真相的地方,只是根据呈示的证据做出有罪的审判。所以即使它判我有罪也不是我做的,因为真正能审判我的只有我自己。”
影片结束后,大多数观众内心都会问:到底是不是他做的?
影片没有正面回答整个问题,因为答案就像薛定谔的猫,是,也不是。
辩论的双方,一个是可怜楚楚的少女,一个家里私藏痴汉录影带的青年。
在世俗眼中,事实无可辩驳,彻平就是罪有应得。
但在法律的天平上,双方是平等的,彻平有为自己申诉的权利。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面对自己的灵魂,人类都可以撒谎。
所以,少女再泪水涟涟,都不过是说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真相;
彻平面对镜头深情喊冤,也有可能是麻痹灵魂,逃脱罪责。
本片用多达十二次的公审试图接近真相,但直到最后真相仍在迷雾中。
其实,真相不重要,“无罪推定”的原则才是本片以及《十二怒汉》极力推崇的。
除了题材大胆,本片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叙事方式。
本片极其沉稳,导演选择了最务实的“平铺直述”,不讨巧,用日本人那种近乎变态的严谨态度将十二次公审的每一个细节都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无疑平添了几分真实感,这种“细节强迫症”所引起的窥视欲也完全弥补了本来可能带来的枯燥和乏味。
加濑亮饰演的彻平同样可圈可点,他沉稳内敛,张弛有度,表情不多,言谈举止像极了路人,但却通过诸多细节表现了内心的坚韧,比如最后审判,法官请他坐下,他心平气和地表示自己要站着听完审判。
本片有着《十二怒汉》的基因,但又有坚持着自己的个性。
《十二怒汉》像是一部密室杀人电影,将激烈的戏剧冲突转换为语言压缩在狭小的空间里点燃导火线,爆发了巨大的能量,看完酣畅淋漓。
而本片完全写实,将厚厚的卷宗一页页摊开转化为镜头语言,试图用一种最笨拙的方式展现冲突,可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两部电影都是法律片里的翘楚。
本片有两种译名:一个是《即使这样也不是我做的》,一个是《正义之裁》。
乍一看后者更像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但看完本片,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觉得前者最贴切不过了,它不仅是一个片名,更像是一场掷地有声的控诉。
最近,又一部华语科幻电影宣布开机拍摄,便是制作的《重回地球》,影片由王子鸣/侯继元执导,魏翔,于文文,任达华领衔主演,讲述了嫦娥阴差阳错的跟着中国登月舱从月球回到了地球,在经历了亲情、友情的多重风波后,决心再回到月球。最终嫦娥在地球伙伴的帮助下终于迎来了飞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