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货币3】日元是怎么追逐货币霸权的?

日本追逐货币霸权
如果我们仔细看日本开国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会发现它的主要内容和中美不平等条约几乎一样。但有一条却是日本专属,金,银在日本可以自由流通进出。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比清朝更加的落后闭塞。一克金换15克银,这一国际通用比价在全中国都是常识性的存在,但日本却不一样。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经营比价居然是一比4.5。这意味着,如果日本允许金银自由兑换进出,那么先在国外用一克金换到15颗银,然后把15克银带到日本,就能换到3.3克金,净赚2.3克金。这种套利机会的存在会使得日本通货市场上黄金退出,白银充斥。而对这个过程的总结,在金融学里面叫做格雷欣法则,他另一个更出圈的名字则是劣币驱逐良币。(1853年日本黑船事件,类似1842年中国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开放贸易)
在美国黑船扣关日本之后,主导美国对日签约谈判的驻日总领事汤森哈里斯,是一位拥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的商人。他非常清楚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在和幕府谈判的时候,他故意把金银和其他商品混在一起,让日方的注意力集中在经营应该收多少关税,而不是应不应该外流上。因此,在日美谈判中,双方讨价还价的点都聚焦在经营应该按5%、6%还是25%来收关税上。但是这种情况在谈判的最后时间点发生了让当事人都震惊的反转。哈里斯日记里面写道:“让我终极震惊的是,他们居然主动放弃了6%的关税,让金银自由兑换进出。这属实是震惊到我了。”日本人的慷慨,除了让诸多外国人实现财务自由之外,还挖下了一个坑。
明治4年到日本想要建立金本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黄金。所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是名义上的金本位,实质上的银本位。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1895年,这1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廷赔款白银2.32000万,并且赔的白银在伦敦换成了可以兑换黄金的英镑。于是日本用这些英镑作为储备,在1897年建立起了金本位。
但现在整个日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加入金本位,银本位不是更好吗?19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逐渐加入英镑主导的金本位之后,导致了银的需求下降,而金的需求上升。于是,白银相对黄金一直在贬值。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日本保持银本位,那就等同于日元的汇率贬值。而汇率贬值意味着日本商品在国外就会变便宜,有利于日本商品在国外低价倾销,并且日元汇率贬值还会使得外国商品变贵,对外国商品的进口就会下降,所以还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而保护国内产业和低价对外倾销,从效果上来看就等同于提高关税。要知道日本可是没有关税自主权的。
银本位竟然这么好,那为什么还要强行加入金本位呢?首先,日本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是纺织业,纺织业最重要的进口原料是棉花,棉花最主要的产地是印度,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在逐渐脱离银本位,所以进入金本位可以降低原料成本。其次,日本要向金本位国家购买大量的军备和工业设备,如果用银去买,会有明显的汇率风险。但问题在于,已经战胜了清廷的日本,要扩充这么多军备去对付谁呢?那就是俄国沙皇。
俄罗斯帝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东西极难相顾,北冰洋是一个结了冰的巨型奶盖,不能通航近东部队。要想支援远东部队,就必须要环游日不落帝国掌握的半个地球。所以当俄国动工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东铁路之后,就一定程度绕开了英国的海上霸权,让俄国在远东扩张有了强力的一平。沙皇尼古拉二世制定的黄色俄罗斯计划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就和日本还在酝酿的大陆计划形成了冲突。加之已经吃进去的辽东半岛被俄国从嘴里硬偷出来,并成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个事件被日本视作最大的国耻,所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以俄国为假想敌,疯狂扩军,并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这场持续了1年零八个月的战争军费总计21.5亿日元,相当于马关条约赔款的六倍。
面对如此巨额的财政缺口,金本位日元的关键性好处就开始显现了。加入了金本位就相当于加入了世界霸主英国治下的英镑体系,而这一加入英国的行为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就是日英同盟。英国在近东、中亚远东都和俄国有利益冲突,所以英国需要日本牵制俄国,而日本也需要英国防止德法再次插手。于是日本用尊重英国远东利益作为交换,达成了日英同盟。
日英同盟给了日本一个很大的红利。就是在英国的信用背书下,日本用优惠利率靠借外债补足了接近10亿日元的缺口。而外债之后,剩下的缺口就要靠内战了。这就是金本位的第四个好处,向金本位过渡的目标约束了政府不滥发货币。而作为政府维持币值稳定的回报,民众愿意持有通货并把钱储蓄在银行或者直接购买国债。正是因为个人和银行给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融资,外加雄厚的昂撒外债,才使得日本海军可以不计成本地进行炮术训练。旗舰三笠号主炮开一炮的价格大约等于110个日本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总支出。而舰队实弹训练仅十天就造完了正常年份全海军1年的炮弹用量。烧钱苦练的同时,运气还站在了日本这边。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押中了俄军的航海线路,于是准备充足的日本联合舰队以逸待劳,在对马海峡用一个夸张的战损比完胜万里奔袭八个月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赢下了这场赌上日本国运的日俄战争。
在战胜俄国后,日元也开始了在东北亚的无障碍扩张。背靠先进金本位的日元终于有机会来实现海外雄飞,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建立万世宏功。可事实并没有那么顺遂。日元刚刚进入满洲就感受到了一点中国震撼。中国流通的货币实在是太复杂了,从一坨的金属银到标准化的银大洋,从美洲的墨西哥鹰洋到亚洲的日本龙洋,再到中国国内的袁大头,中间还夹杂着各式各样银号商铺发行的私铁,实际流通中的货币种类有上百种。不过中国的货币体系虽然复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白银是中国的通货主力,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家。白银是更适合小农经济的货币体系,月收入不超过十个大洋,甚至日常收支用的主要都是面额更小的小洋。而一块小洋的含金量按市场价格换算成黄金连0.1克都不到,因此更适合小额交易的银本位。
在金本位的日元入侵中国的时候,中国对其展开了本能式的反击。在几次碰壁之后,日元不仅没有战胜银本位,反而内部还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大财阀和横滨正金银行为代表,主张统一东北货币与银本位的营统派;另一派则是以满铁株式会社和朝鲜银行为代表,主张统一于金本位的金铜派。双方僵持不下,一直到了1931年918事变之后,伪满高层、关东军部分高层进而压倒了金统派,确定了中国东北应该统一与银本位的战略目标。
而营统派能胜出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日元自己的金本位出现了巨型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了防止黄金外流,都停止了本国货币自由兑换黄金,也就是退出了金本位。但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并没有趁着战争结束的风口恢复金本位,政府考虑到战争红利的结束以及出兵干预苏联革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为了稳定没有抓住这个最好的时机回归金本位。从浪费这个机遇开始,日本前几十年透支的好运悄悄地开始了偿还。
1923年关东八级大地震灾后的重建又给日元体系加压,回归金本位又一次搁置。再然后1927年,战后萧条和地震重建导致的债务问题凸显,爆发了昭和金融恐慌,回归金本位又继续拖延。直到1929年,坚定不移的经解禁措施下才回归到金本位,可回归的时机实在是太差。这一年从美国爆发的大萧条席卷全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施加急速冷却,而回归金本位本身就是一种经济降温措施。因为在日本物价高并且进口大于出口的国情下,黄金会发挥它的自动调节机制。金本位下进口外国商品会使得国内黄金流出,黄金流出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也就是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会使得国内物价下降,当国内物价变得比国外便宜的时候,就会扭转逆差变成出口大于进口。这就是井上设想中的先吃点苦,形成贸易顺差去赚外国人的钱,然后就能把小日子越过越甜。
在正常的国际环境下,这个想法不错,可惜撞上大萧条,变成了内外双重制约,差点没把日本直接冻毙。而祸不双行的是,下一年殖民地农业大丰收,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谷物太多则农民受伤",粮食供过于求使得价格太低无法回收成本,破产的农民已经窘迫到吃树根和卖女儿的田地。15,24岁的青年妇女卖价只要50100日元,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131~262元。在三重降温下,日本普通人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井上坚持认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拒绝放弃金本位,同时还坚决削减军费,这使得底层士兵的处境也非常糟糕。经解禁和削军费两个措施不仅让井上死于刺杀,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日本普通人和军部形成的利益一致,日本朝着法西斯的方向彻底狂化。
而日本统治派法西斯侵略中国的策略是在武力入侵之外要开展包括经济战在内的总体战争,用日元取代中国本土货币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可问题在于,经解禁后经历了大规模黄金外流的日元自身实力都孱弱不堪,要如何瓦解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强大银本位呢?答案是搭美国的顺风车。从货币角度来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就是黄金不足,所以罗斯福政府想要把白银恢复成货币,从而缓解黄金不足的困境。1934年要让白银的数量达到储备黄金的1/3。彼时西方世界都是金本位国家,只有中国还是银本位,这就相当于整个中国是世界的大银库。所以当购银法案一出,白银迅速流向了美国,中国的银本位也就此崩溃。日本政府抓住机会宣布伪满币和日元一比一兑换,中国东北正式被纳入到日元体系。
在日本完成日元体系扩建的时候,南京政府也打出了他的生涯高光操作。1933年废两改元,实现银本位下的货币统一。在购银法案瓦解银本位之后,又进行了法币改革,发行以英镑美元作为储备的法币,并且可以自由兑换。这样一来,中国货币也变成了金本位的硬通货。这次改革让日本军部极其愤怒。当中国有了硬通货,日本的货币战难度就急剧上升。
那我们不禁要问,让中国人使用日元对日本到底有什么好处?第一可以征收铸币税,只需要一张几乎零成本的纸就可以换到中国的食物,既能采购物资又能给军人发工资。第二,当一个平民把自己的资产全部换成日元,他就相当于用财产站队,这一行为比他发任何誓效忠皇军都管用。第三,日元每扩大一分,中国的法币方面能调动的资源就少一分,可以有效削弱抗战力量。第四,补充外汇,当一个中国居民把法币兑换成日本货币,日本就可以把这些法币兑换成美元,并且用这些美元去国际市场购入钢铁和石油等物资来支撑战争,弥补之前因为经解禁而导致的硬通货不足。
正是由于货币战意义重大,所以伴随着武装入侵,货币战争迅速跟进。在华北,日军想复刻东北,用伪币联营圈达到统一,但是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敌后战场游击区的八路军一手打游击一手推广法币,同时发行边币弥补法币在小额货币上的空缺。在华中和华南的正面战场,由于法币可以自由兑换英镑和美元,所以是强势货币,而军票华兴券只是名义上可以兑换日元,是弱势货币。针对这个问题,日本方面推广军票的策略是把米油烟、粮食等物资和军票挂钩,要想获取这些物资就要用军票买。正面战场的应对则是用外汇储备坚决维持法币对英镑和美国的自由兑换。
七七事变后不到1年,为了稳住汇率,中央银行消耗了大约1.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法币凭什么能有这么多外汇来消耗呢?原因又戏剧性地回到了购银法案。**美国的中立法案不允许美国政府对战争国家进行援助,但是购银法案让罗斯福政府可以通过购买白银的方式变相对国民政府进行援助。于是七七事变后的1年,国民政府通过卖白银补充了大约2亿美元,从而稳住了汇率。日元一时拿不下法币,法币在沦陷区也无法合法化。
于是中日货币战就在僵持中进入了第二阶段。印假币。法币印刷用的是伍德罗印刷公司的技术,世界一流,极难仿制。但是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后,意外发现了好几家法币的精密印刷厂,缴获了大量的半成品印钞机。按照比测和编码,于是日军就开始印刷假钞放入市场,搅乱法地正面战场的反击则是寇可印,我亦可应敌,伪中储券印刷技术教义掌握。伪币完成后,先用真的法币去换一些真伪币回来,混杂着假伪币一起投放到敌占区,敌怎么搞我,我就怎么搞他,并且多印一些留作罪证等,以后抗战胜利多敲诈日本一笔。
作为中流砥柱的敌后战场,也遭遇了日伪防治的边地入侵。但是因为边币采用的是土印刷方法,就像是中药汤里面不知道加了哪一味药一样,边币用的材料都是边区就地取材,导致日军难以精准仿制。并且由于是土法工艺印刷纸币不易保存,所以需要经常性的更换新币,这就导致假币很容易被识别和剔除。所以敌后战场在第二阶段受影响较小。两个战场各自用各自的方法顶住了第二波日元的进攻。
中日货币战争就在一片混乱的无间道中进入了最终阶段。印真钞。如果把1942年敌占区结合地形进行简化,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长达数万公里的包围圈,两个战场像是被困在中间的孤城。对于正面,正常来说,盐税关税统税三种税贡献了80%到90%财政收入,而海盐产区全部沦陷,重要的港口全部沦陷,工业区沦陷近九成,情况非常艰难。至于敌后战场的处境更是恶劣,以晋察冀边区为例,1942年军队人数总计9.55万,每人每年按最低粮食供给五袋小米算,需要47.5万单,可是边区1年的总财政收入换算成小米也就36万单。正常来说,吃饭前只占军费支出的一部分,而军费支出只占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可边区甚至连吃饭钱都不够,更不要说给战士发放工资和津贴了。
这里有同学会奇怪,为什么要发工资?抗战难道不是一件匹夫有责义务之内的事情吗?谈钱是不是有点俗了?投降的伪军有钱拿,不抗战的实力阶层也有钱拿,那么用生命保家卫国的人就更应该有奖励,并且当之无愧。只可惜财政实在困难,怎么办呢?敌后战场的回答是大生产运动,增加物资产出。正面战场则是借助美国租赁法案的援助,开辟驼峰航线,修建滇缅公路,增加物资进口。但这是不够的,正面战场还好,有美国租赁法案援助的8亿美元和苏联的2.5亿美元的贷款。敌后战场几乎没有援助,并且两个战场都遭遇了自然灾害,简直雪上加霜。
所以在绝境中,最后的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直接印钱换购物资,让每一个持有中国货币的中国人分摊抗战的财政压力。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才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中华民族的韧性也通过了这场血虐风涛的压力测试。
在日本南进过程中,中国大陆无懈可击地迎风,有真的坚持抗战,汩汩难出,这是军国主义败亡的最大原因。日本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不顾自身能力,开辟不该开辟的战场。美国军费在1939年只是日本的1/3,但是到了1944年已经是日本的4.46倍,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44年更是日本的7.88倍。一只脚陷在中国战场的日本,被一个八倍于他的经济体碾压只是时间问题。而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覆灭,日元的第一次扩张也正式宣告失败。
战败后的日元并没有岁月静好,而是立刻开始面临生存危机。美军占领当局准备在日本发行军票代替日元,从而解决占领军的军费问题。**为了保住日元,日本用财政收入承担了美军军费,换取了日元的存续。**在艰难地把根留住之后,极其关键的问题摆上了桌面。经历了战争脱钩和恶性通胀后的日元,汇率应该是多少?每日专家反复多次讨论,也难以敲定出一个合适汇率。而美国驻日最高经济顾问约瑟夫·达齐在和三个密友讨论之后,自信宣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全部统一为一美元兑360日元。
1952年美军占领结束之后,日元用这个明显低估的汇率加入了美元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关贸总协定。这样日本就获得了三重外挂:**汇率明显低估,不需要刻意维持低汇率,还不用担心被收高关税。**这使得日本商品能够在国外低价稳定倾销,还不用担心被关税制裁。这是战后日本经济出现一个接一个景气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的时候,日本并不希望这个体系崩溃,在美国需要联合干预的时候,日本都积极参与。
但是正如我们在美元霸权那一期所说,双挂钩体系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走向了崩溃。在之后的浮动汇率下,日元不情不愿地逐渐开始了升值。伴随着日本经济不断增长和日元的逐渐走强,日本方面开始讨论日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
1985年,大藏大臣竹下登收到日元国际化答辩。这一报告指出,日元国际化应该采用渐进的方式保守推进。但此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这位帝国海军出身,也是战后第一位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他的政治主张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建设国际国家,日本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它于1985年突破了日本防卫费不得超过GNP总量1%的限制。也是这一年,他手下的大藏大臣竹下登赴美签订了广场协议。这一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让日元等货币升值,而美元贬值。日本之所以愿意放弃低汇率这个经济外挂,一方面是美国的施压,另一方面则是强悍的美元愿意主动走弱。这对于日元的国际扩张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在广场协议的协商过程中,逐渐显现了日本对于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转向。首先是在亚洲实现区域化,再谋求国际化。具体策略是在清迈协议的框架下,**日本和受亚洲金融危机波及的东亚各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种互换实质上是日本单方面的,为各国提供美元的单项贷款。日本的打算是先给各国一点恩惠,再逐步让东亚国家增加日元的使用比重。可惜这个阳谋被中国进场反制住了。中国方面表示,一对一的单边互换规模太小,不足以应对危机,并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东亚国家应该多边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大家共用的外汇储备,来防止美元不足。**这个东亚外汇储备库里面,中日出资份额占比都是32%,韩国16%,而东盟十国共出20%。但是中日两国能从这个外汇库里面提取的美元的规模是出资份额的0.5,韩国是1,而东盟国家则是2~5不等。这意味着东亚外汇库的实质是,中日共同拿出一部分美元外汇,在紧急情况下借给东盟国家。你日本想要通过给东盟国家一点小恩小惠就顺利推广日元,那我也拿出几百亿美元来组成一个美元储备池,在我人民币适合国际化之前,我宁愿让整个东亚继续使用美元,也不想日元成功扩张。这个一起做东盟国家的榜一大哥策略一出,日元的第三次扩张又没成功。
直到现在,日元在日本出口贸易中的使用比重还是很难达到40%。而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里面,日元占比基本上在3%到5%之间徘徊。不过虽然日元扩张受阻,但是却有意外收获。在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期间,日元都是走强的趋势,所以日元又被称作避险货币。
然而,在2022年的这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日元也崩溃了。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美联储降低利率导致利差交易规模变小,削弱了日元的避险属性;其次,俄乌冲突使日本面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能源价格冲击的风险,美元反过来成了日元的避险货币;最后,日本的货币政策和美联储出现严重的周期错位,使得美日利差越来越大,资金流向了高利息的美国,导致日本的汇率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