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不开心来检查自身的状态
前言:
我们有些时候产生的感受,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对「感受」都不陌生,有些时候我们会产生积极的感受,有些时候会产生消极的感受,有些时候会产生好的感受,有些时候会产生坏的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感受是信号,不同的感受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能恰当的解读它们的话。
怎么解读自己的感受,今天提供一个参考方法。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刚刚玩了半个小时的手机,刷了半个小时的短视频。
因为短视频能提供一些娱乐内容,所以你产生了比较舒适的情绪体验。
但是,因为你个人比较反感短视频,认为它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认为它没什么意义没什么用…所以你又因为你沉浸在短视频中半小时,而感到自责——你明知道短视频不好,为什么还沉浸在其中呢?这是不是说明你本身也不咋样呢?
此时此刻你因为你的举动而产生较好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让你想再多刷一会儿手机。
同时,你又因为你的举动而产生较差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认为不该再刷一会儿手机,你陷入了情绪和感受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想刷手机一方面又觉得不该刷手机。
有时候你还会陷入自暴自弃:反正已经刷了这么久了,反正已经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了,反正已经到这份上了…继续刷吧!
当然上面的都是假设场景,是为了展开本文的内容。
总之,假如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较差的感受。
先找出自己的感受,确定这些感受属于什么类型: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是使你感觉良好的还是感觉较差的?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我们在平日里产生感受的时候,是不会主动思考自己此刻的感受属于什么类型的,哪怕我们明知道此时的感受很差——我们也不会主动把它分类到「很差的感受」之中。
不分类,就无法意识到它、无法识别它。
先分类先识别,先确定它的类型,这是很简单的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确定感受的类型之后,再根据它的类型进行后续的判断。
比如在上面的假设场景中,你产生了较差的感受。
较差的感受通常意味着「你不希望这样」,就像较好的感受通常意味着「这符合你的期待」,积极的感受通常意味着「这使你更加振作、更加有动力」,消极的感受通常意味着「这使你受挫、不愿意进行更多行动」。
当你确定你此时的感受属于较差感受,而较差感受意味着「你不希望这样」后,继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希望这样?
正如在上面的假设中,你认为短视频不好,原因有12345678…
是这个观念使你得出了「短视频不好、看它是浪费时间」的结论,这个结论使得你不希望自己在短视频上面浪费时间。
你违背了你的结论,你半个小时都沉浸在这上面,你不希望这样——所以你产生了较差的感受。
追问到这里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我的这个观点/观念,它真的正确吗?真的能覆盖绝大多数情况吗?
比如说,短视频其实也有一些正面的好处,它可以用来消遣时间,可以用来娱乐自己
。
你认为人一生都不能消遣时间吗?你认为人一生都不能娱乐吗?
显然你不会这样认为,所以当你使用短视频消遣时间时,你的举动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人是需要消遣和娱乐的,你不在短视频上面消遣,也会在别处消遣。
有问题的是长久沉浸在短视频中,把大量「非业余、非消遣」的时间用在短视频上,荒废了生活中的其他正事。
由此,你确定「短视频不好,看它是浪费时间」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
基于它而产生的那些后续结论,也都是有问题的。
既然那些后续结论是有问题的,你就没必要因为你玩了半小时手机刷了半小时短视频而感到自责,而产生「不怎么好」的感受。
感受与情绪不一样。
情绪一般是基于某些本能反应,就像吃到美食会自动高兴。
感受一般是基于一些结论,就像你基于玩短视频不好的结论而产生自责感受。
通过感受检查自身状态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你因为A结论而感到不开心——但A结论一定正确吗?它也可能是错的。
如果A结论是错的,那你其实就没必要因为一个错的结论而不开心。
所以需要在自己产生感受的时候,察觉到自己的感受,找出导致这个感受的结论,并追问「这个结论完全正确吗?它能覆盖绝大多数情况吗?」
问上几遍,思考几轮,你就会发现有些结论不一定正确。
当你得知它不一定正确后,你的困扰就会减少一些。
这不一定能帮你消除所有困扰,但至少能让你不那么烦恼。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93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