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一次直奉战争
在聊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先来了解一下战争的背景:直皖战争中直系军阀的胜利,表明英美势力在中国的加强。日本在失去皖系军阀这个工具后,转而扶植另一个工具奉系军阀与直系对抗。1920年8月,直、奉两系共推靳云鹏组阁。靳内阁亲直疏奉,引起奉系不满。
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推倒新内阁,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将该路改为中日合办。同时梁极力抑制吴佩孚。梁内阁的卖国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由此引起直奉战争。
聊完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背景后,那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直军及奉军的军力对比吧,各位看官请看下方:
兵力分布
1922年4月,奉军以张作霖、孙烈臣为镇威军正副司令,分兵三路入关讨直。
28日,张作霖抵达军粮城,自任“镇威军”总司令,任孙烈臣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沿京奉、津浦两线布置军队。29日,奉军发出总攻击令。至此,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将大本营设于天津以东的军粮城,兵分东、西两路。
东路为前锋部队,布防在京奉、津浦两线,总司令由张作霖兼;西路布防在京汉线,总司令为张作相。其兵力配备如下:
西路:张景惠梯队,辖张景惠第一师、邹芬第十六师、郑殿升第二混成旅、牛永辅第九混成旅;张作相梯队,辖张作相第二十七师、齐恩铭第五混成旅、鲍德山第六混成旅。
东路:张学良梯队,辖张学良第三混成旅、蔡平本第四混成旅、郭松龄第八混成旅;李景林梯队,辖李景林第七混成旅、阚朝玺第一混成旅,另外还有许兰洲黑龙江骑兵。
直军以保定为大本营,以东、中、西三路迎战奉军。西路总指挥为吴佩孚兼,中路总指挥为王承斌,东路总指挥为彭寿莘。兵力配备如下:
西路:董政国第十三混成旅、孙岳第十五混成旅之补充第三团、张锡元第四混成旅。
中路:第二十三师第四十五旅、第四十六旅、第十二混成旅、第三师第六旅。
东路:十四混成旅、第二十六师、第九师第十三旅之一团、第二十四师四十八旅。
另外,还有第三师第五旅和第八混成旅留守河南,第三师第二十二旅北援长辛店。
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为1922年4月29日至5月4日,在东、中、西三路同时展开。
而从双方兵力分布对比来看,奉系军队对比直系军队在总体上有人数优势,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明·佚名《英烈传》七一中有句话说得好:“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左有陈亨,右有张旭,后有曹良臣,三干兵拼死攻击,杀得元兵四散奔溃。“直系的吴佩孚可不是什么酒囊饭袋,
此人练兵手段极为了得,各位也许注意到了,直军参战部队中有第三师下辖的部队,这第三师可不是寻常部队,其前身乃是北洋常备军第三镇,而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也就是师长,在1917至1924年乃是吴佩孚,吴佩孚本就以善于练兵闻名,所以说这北洋第三师则是
吴佩孚所练出的精锐(第三师自1911年曹锟接管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争,都是吴佩孚亲手训练,吴佩孚与士兵同吃同住,共同训练,哪怕后面吴佩孚当了师长,一周依然保持4次参加训练),而第三师总共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全师共计有官兵15000余人,75毫米口径火炮54门,步枪为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德造7.9毫米1888式步枪,还配属大量的马克沁机枪。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每个团下辖三营;每营下辖四连,每连下辖三排,每排下辖三班,每个班14人。骑兵团下辖4个营,每营下辖4连;每连下辖2排;每排下辖2班,每班14人,总计896人。工兵营则下辖4连,每连下辖3排,每排下辖3班,每班14人。辎重营下辖4连,每连下辖2排,每排下辖3班,每班14人。而第三师不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1917年,孙中山领导了护法运动,第三师攻打湖南,势如破竹,连败强敌,占领岳阳,长沙,衡阳,湖南自此被北洋占领。
而在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第三师大战段祺瑞精心操练的参战军,并取得胜利,直系击败皖系。第三师属于是当时的一支强兵劲旅。
那分析完了军力,接下来我们来从“人和”这一角度来分析,直系在1920年7月19日打赢了皖系,兵锋正盛,直系内部诸将也都因为后来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有奉系这个共同敌人,同仇敌忾,团结一致。而奉系错就错在选择的时机不对,直系刚打赢皖系不久,尚处在极盛时期,直系的内部矛盾暂时也还没有爆发。
所以,根据如上分析,鄙人认为,导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军力没有直系精锐,其二-选择发动战争的时机不对,其三-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不得人心。而在古文《天时地利人和》中有这么一句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奉系最根本失利的原因其实是不得人心。
以上皆是鄙人拙见,若各位看官觉得有谬误,欢迎各位评论区指出,若觉得鄙人分析尚可,还望给个免费的赞,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