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路程,深刻贯彻各项基本政策,稳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对对得起人民,对人民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暑期社会实践背景
为献礼建党一百零一周年,进一步弘扬党的红色革命精神,同时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志愿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8月10日,我们团队进行了“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路程,深刻贯彻各项基本政策,稳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才对对得起人民,对人民负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团队实践风采
(一)河北省南宫市冀南烈士陵园
冀南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城区西南部,总面积22万平方米。是河北省建园最早,占地面积最大,葬埋烈士较多的陵园之一,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冀南烈士陵园”园名,为原冀南行政公署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宋任穷上将题写。
冀南烈士陵园安葬着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634名无名烈士和202位革命烈士的忠骨,英名墙刻录着冀南区5万余名烈士的英名。主要建筑有冀南烈士纪念塔、冀南烈士纪念碑、烈士骨灰室、烈士公墓、烈士单身墓群、英烈堂、铭碑廊、影视厅、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陵园现有藏品两千余件,其中烈士遗物272件,领导人题词20幅,武器127件,烈士诗信19件,文稿1019件,书藉460册,历史照片500余幅。
1989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5年5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0年9月1日,冀南烈士陵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冀南烈士陵园坐落于南宫城区西南部,陵园正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石牌坊,门楣上雕刻着庄严的花环和十二颗长寿桃,中门横额上镌刻有原冀南行政公署主任宋任穷的题字“冀南烈士陵园”。陵园大门内,柏油路两侧各有一组金色塑像,再现了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抗击日寇的情形。道路的右侧北方矗立的是冀南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北方,为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
在纪念塔之南,一条小河把陵园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陵园南半部分为墓区,围墙环绕,独成一区。墓区北门内,沿路密植柏树,形如宝塔的树冠一个紧紧挨着一个,搭建起
护卫公墓的苍绿色墙壁。道路串联东西,西端是烈士骨灰室,东端是革命烈士公墓,两侧为一排排烈士单身墓。黑色的英名墙上镌刻着一个个为国牺牲的英烈。
(二)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彭雪枫纪念馆
1.纪念馆概况
宿州市彭雪枫纪念馆坐落在宿州雪枫公园内,于1986年建馆,由于年久失修,馆内房屋有的已漏雨,并出现展板霉变、图片缺损等情况。这次维修改造包括纪念馆的维修、纪念馆展厅改造、庭院内改造、纪念碑广场改造、电力线路改造等五大部分。
2.人物介绍
彭雪枫,河南省镇平县人,1907年生,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6年秋被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他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博览中外兵书,总结实践经验,对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问题进行了论述。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
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新四军陈毅代军长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己为人,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他刻苦好学,文武兼备,机智顽强,是中共卓越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河南竹沟创办了著名的《拂晓报》,深受广大干部和军民喜爱,受到党中央的赞扬。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授课,并主持创办四师拂晓剧团。著有《娄山关前后》、《豫皖边两年来平原游击战总结》等文。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中共淮北区党委在洪泽湖边大王庄,分别为彭雪枫将军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和安徽省宿州市建有彭雪枫将军陵墓和纪念碑。
(三)吕沟抗日模范村
一条大道贯穿东西,搭配一南一北两个水塘,形成一个天然的“吕”字,这里便是蜚声遐迩的抗日模范村——定陶张湾镇吕沟村。
“这里是东寨门旧址,旁边的小水沟便是寨壕,1941年,日本侵略者就是从这里攻打吕沟的。”8月15日,75岁的退休职工吕贞华说。
8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们特意选择这一天到访抗日模范村。
吕贞华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祖父吕西才在抗战时期是吕沟村村长,父亲吕明进是原冀鲁豫边区三分区副司令员张耀汉的通讯员。吕贞华在抗战胜利40周年时,曾根据抗日亲历者的讲述,整理过一本数万字的回忆录。
历经70余年雨打风吹,当年的吕沟寨门已经不留一丝痕迹,原本高大宽厚的寨墙成了一座小土岗,寨墙外的寨壕变成了一条长满芦苇和野草的小水沟。
时间上溯到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吕氏祖先迁居于此,因这里沟壑纵横而取名吕沟。经历代繁衍生息,至抗战时期,吕沟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3000余名人口的大村子。
吕沟的抗日历史,要从“七吕团”说起。
“听我祖父说,吕沟的抗日武装是‘七吕团’带起来的。”吕贞华回忆道,“七吕团”是吕沟最早的一个抗日小队,8名成员7人姓吕,因此被称为“七吕团”。早在1938年,吕沟村的吕克明、吕贞志就在东明县参加了八路军。
“当时的寨墙近两丈高,寨墙上的垛子有一米多高,上面挖有枪眼,寨墙很宽,上面能跑太平车。”86岁的吕沟小学老校长吕建道介绍。“我小时候整天在寨墙上玩,在我的记忆中,寨壕有10多米宽。”吕贞华回忆。
寨墙高筑,寨壕环绕,寨门厚实且裹有铁页子,这样的吕沟村犹如一座坚固的城池,易守难攻。吕沟当时共有东、南、西、北四座大门,每座门上配有6门土炮、10余条步枪。正是拥有这样的抗争条件,吕沟很快成为附近的抗日堡垒。因此,吕克明、吕贞志根据上级指示,于1939年回到吕沟村,向村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吕贞华说,村民的思想工作很快被做通,第一个抗日小队很快成立。一个多月,抗日小队成员就发展到了28人。之后,这个抗日小队通过“向有枪的财主借,动员群众献,筹钱外出买,从伪军手里夺”等方式,在几个月时间里就配备了枪支、手榴弹等武器装备。
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吕沟村1939年10月成立党小组后,便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抗粮抗款等抗日斗争。原冀鲁豫边区三分区副司令员张耀汉经常带领部队深入吕沟村,发动群众,发展党员,联合大刀会等群众性组织抗击日伪军,把吕沟村的抗日斗争搞得红红火火。
“日本侵略者大扫荡的时候,张耀汉带着一个营隐藏在吕沟,他躲在我家附近的牛屋里,枪支藏在槽池子里。”吕贞华介绍。吕沟村抗日武装日益壮大,使驻守在菏泽的日本宪兵队司令官小松又气又怕,多次命令驻守在河南王的日伪军到吕沟村讨伐,可由于吕沟村抗日军民严防死守,鬼子一直没有占到多大便宜。
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体现的是水与战舰的主题,巨大的馆身像两艘雄伟战舰并排行驶在水面,向前直指南方的长江。
“五前委”雕塑为全铜铸制,根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五位总前委在安徽蔡洼拍摄的一张照片为原型创作,从左到右依次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整个馆体地面南北长107米、宽39米,舰首跨度35米、悬挑高度44米 ;馆身以49°角向前倾斜,象征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馆内陈列有《渡江战役展览》,室内艺术群雕“胜利之师”,纪录片《八百将士忆渡江》;渡江战役纪念馆展出文物956件,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38件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湘鄂赣革命烈士纪念馆
作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设有两个陈列:“湘鄂赣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列分3个部分介绍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斗争史。陈列200余件革命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腾代远、黄火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湘鄂赣边区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万载籍老红军将士革命业绩陈列”介绍了17位万载籍老红军的革命生涯。馆内还建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配套设施,收藏革命、历史文物数千件。
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等湘鄂赣省级机关从修水上杉迁驻小源,领导边区30余县数百万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为小源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旧址、战场遗址等。现保存的革命旧址有:中共湘鄂赣省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湘鄂赣省军区等20余处。旧址群大都分布在以仙源乡为中心的5公里境内。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即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为基本陈列,反映湘鄂赣苏区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甘肃省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现代化多媒体展示为一体的纪念性展馆。纪念馆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真实再现红军三大主力静宁会宁会师的英雄史诗。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一座以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是中宣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重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同时还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和现代化多媒体展示为一体的纪念性展馆。也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标志性主体建筑之一,与会师纪念塔、会师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陕西宝鸡烈士陵园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始建于1953年,有623名为祖国解放事业而英勇捐躯的烈士长眠于此,是为纪念在全国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扶眉战役而壮烈牺牲的3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修建的一处陵园,占地47亩。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是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的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中共陕西省委、宝鸡市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少工委命名的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AA级旅游景区。同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河南省安阳市马氏庄园
马氏庄园不仅是一部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巨著,更是一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马氏庄园曾是刘邓大军指挥所在地,西院内保存了这一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遗址。当年的会议室、办公室、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的下榻处、粮仓和部分士兵的居住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是教育后人的红色旅游之地。2011年3月,马氏庄园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三、本次社会实践成果以及感悟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志愿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本次社会实践于2022年8月1日开始到2022年8月10日。
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乱的我们,似乎已经快遗忘了这个词语。舒适而又安逸的生活已经快让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永远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了。通过这次的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的社会实践,让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
逝去的是岁月是历史,却不是一种情怀。进入陵园,看着那一尊尊的墓碑,心情就顿时变得沉重起来,那每一尊墓碑里都是一位都是一位为国家牺牲性命的烈士啊。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会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消失。忠诚、勇敢、无畏和无私,终将会跨越历史的长河,使万千人的心灵为之震撼。“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在参观陵园时觉得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云烟,但是,这些为我们的祖国牺牲的人们,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因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用血红的鲜血换来的。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看着刻着战士形象的浮雕,听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不禁感慨,为了创造一个机会,为了国家的胜利,多少人用他们的肩膀默默承受,扛起一片天。有人受伤了,有人倒下了,有人牺牲了,可他们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他们知道只有不停的前进才会有胜利的希望,才不会辜负战友的牺牲。作为中国人,我为他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说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