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
太阳病
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提示邪在表。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提示邪在太阳经。
恶寒—风寒邪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提示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
现代应用:荨麻疹有浮脉、皮肤痒属表;小儿肾炎头面肿,脉轻取既得,头面是表,上半身肿发汗;急性黄疸性肝炎,身痒、脉浮。感冒、皮肤病均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太阳中风(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汗出—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为汗。
恶风—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
脉缓—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营气不足。
太阳伤寒(卫闭营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寒邪闭郁阳气,阳气郁积。迟早要发热,不出现考虑少阴伤寒。
恶寒—寒邪伤表阳的证候。
体痛—寒主收引,寒主疼痛,寒邪伤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
呕逆—体表受邪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出现里气升降失调。还有可能出现下利,还有可能出现不大便。
脉阴阳俱紧—紧主寒邪盛,因为寒是主收引的,寒伤肌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浮主邪在表。脉阴阳俱紧的有两个证候,一个是太阳伤寒,俱浮紧;一个是少阴伤寒,俱沉紧。
温病和风温提纲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发热—温热邪气伤肌表,人体的阳气起而抗邪,而导致了卫阳的病理性亢奋。
渴—温热邪气最容易伤人阴液,所以温热邪气伤人的开始就出现了阴液不足。
不恶寒—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不存在阳气被伤。
脉阴阳俱浮—里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壅。
自汗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身重—热邪壅滞气机。
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热扰心神,热盛神昏。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如果用泻下误治,下焦阴伤,化源不足。
直视—两眼呆滞凝滞无神,下焦肝肾阴伤。
失溲—小便失禁是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微发黄色—热伤营血,营气不布。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热盛动风出现了抽搐,像惊证和痫证。
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用火熏的方法,一次错误,两次错误病人还可以多活几天,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的治疗,那就能促进病人的死亡。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发于三阳,病发于三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于太阳中风,发于太阳伤寒。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行其经尽—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针足阳明,主要讲的是针足三里穴。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经的病,如果要在这一天好的话,9时至15时。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表阳平素较虚,没有完全好,正气恢复需要十二天,才能够完全康复。
太阳病传经与否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脉若静者,为不传—指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阳感受了邪气,脉没有变化,提示邪气不会传其他经。
颇欲吐—邪气传入少阳,胆热气郁易犯胃多呕,以呕吐提示少阳病的存在与否。
若燥烦—指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脉数急—和前面的"脉静"相对而言的。脉象变快了,又数又急,这提示着脉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
桂枝汤适应证
一、伤寒表虚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浮而阴弱—指脉轻取而见浮象,重按松弛柔软,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了卫阳病理性的亢奋。
阳浮者,热自发—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汗出而导致了营阴内弱。汗出是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阴弱是个病机术语,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微恶风寒的样子,风阳伤表阳,卫外失司,温煦失司。
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这是卫阳浮盛于外,出现病理性兴奋。
鼻鸣—太阳中风证的兼证。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
干呕—不是风邪犯胃,而是体表有邪,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里气升降失调。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上五味,畉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萸,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辄辄zhe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食、五辛、酒酪、臭恶之物。
上五个药,桂枝,芍药,甘草三个药捣碎,生姜要切,大枣要掰开。1400ml水小火来煮取600ml,把药渣去掉,不冷不热,只吃一升。服药以后,很短的时间,就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一个是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借热能(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盖上被子保温2个小时,使手脚都要见到汗,不可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病就不会好。吃了一升,病好了,就不要再吃了。如果不出汗的话,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盖被子保温。还不出汗,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半天三次的要都吃完。病重的要连续二十四小时给药。上述的药连续服用三次,病证还在,再给他一剂药。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不好消化的肉面、葱蒜香菜、酒、奶制品、气味不良的食物。
方解: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它有助卫阳的作用。桂枝、生姜又是辛温解表药,它有祛风散寒的效果。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的,它们合起来有酸甘化阴的作用。它可以养营阴,来针对太阳中风证的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助卫阳散风寒,养营阴,敛汗液。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发热—是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的表现;
汗出—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的表现。
发热、汗出,正提示了太阳中风证卫强营弱的病理特征。
营弱卫强—营阴外越不足,卫阳不是真正强盛,而是因抗邪而出现病理性的亢奋。
二、凡是太阳病,已治或未治,只要是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的,均用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反烦不解—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邪气,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 "激惹现象"。
先刺风池、风府—刺风府穴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风池穴有利于缓解颈项拘紧不柔和,调动了一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现代多大椎穴三棱针放血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三、表证见轻度里虚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浮弱—正气还能抗邪于表,但浮而弱,提示了正气已经有轻度的不足。
四、表证兼里实热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表证兼里实,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很重要的原则。汗出多容易伤津液助里热,伤津化燥助里热,使里实热更重。
五、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未解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者,必衄。
不大便—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胃气不降浊。
头痛—风邪在表,太阳经气不利,当然它的头痛是后头部疼痛,伴有颈项部拘紧不柔和。
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的亢奋而发热,或者寒邪闭表,阳郁而发热。
其小便清者—燥热内盛的话,必然伤津耗液,化源不足,而出现小便短赤,用承气汤来治疗。如果小便清长的,那这种证候它是表证,而不是里实证,应当发汗。
头痛、发热、不大便,可以是阳明里实,也可以是太阳表证。主要看小便情况。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脉浮者不愈—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不会好。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其气上冲—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不能再用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太阳伤寒表实证,发了汗以后,风寒表实证已经解除。
半日许复烦—过了半天的样子又出现了烦热。余邪未尽,又重新聚集起来。
脉浮—主邪气在表,也主正气能够抗邪于表。
脉数—主发热,因为病人有反烦,有复烦,有发热,主正气还能抗邪于表。
可更发汗—可以再发汗。
六、非外邪所致营卫失和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是卫阳不足,没有卫外的功能,或者卫外功能失司,卫阳不足,卫外功能失司,结果营卫失调,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越,结果导致了病人经常自汗。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常常发热、自汗,经久不愈,在发热汗出之前,先给他用桂枝汤发汗。调和营卫好了,到它该发作的时候就不发作了。
现代应用:病人每天下午到了三点钟就开始烘热,出汗,出汗出到换两件衣服的地步。以前的医生益气固表,敛汗收涩都不行,用桂枝汤发汗。
敛汗的药:麻黄根30g,浮小麦50 g,煅牡蛎50g,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g,金樱子30g。
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
一、伤寒表实证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若其人脉浮紧—浮主邪气在表,紧主寒邪盛,发热汗不出,是寒邪闭表,阳气被郁的表现。
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有里实的,要先解表,不能使用麻黄汤,还要考虑麻黄汤发汗会伤阴、助热。要首先考虑用桂枝汤,它不是一个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如果是虚证的话,应当用玉屏风散。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有里实的,要先解表的话,要首先考虑用桂枝汤。
二、湿热内盛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身体是湿热内盛的体质。桂枝汤是辛甘温的。甘可以增湿,温可以助热,体内有湿热,用它容易增加体内的湿热而出现湿热上逆的呕吐。
现代应用:对湿热内盛的这种病人得了太阳中风,我们也要先解表,解表用桂枝汤的时候,有人就主张把大枣、甘草这些甜味的药去掉,然后加上一些芳香的、化湿的、醒酒的这类的药,比方有人主张加葛花,就是葛藤的花,有解酒的作用;加枳椇子,这是一个南方药,有醒脾的作用。
三、毒热内盛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体内毒热内盛,腐破血络,才使体内产生了化脓性的病灶。毒热内盛,毒热逼迫津液外越,会有汗出,有发热,有汗出,也会有头痛,也会有周身的酸懒,一发烧,病人就会有头痛,就会有周身的酸懒。毒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而出现发热,汗出,头痛,周身酸懒,类似于太阳中风证,它也是一个太阳类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禁用桂枝汤。
现代应用:在临床上凡是看到舌红、口渴、咽痛、咽喉红肿的表证兼有这一类表现的,兼有里热的,兼有里湿热的,我们都应当禁用桂枝汤或者慎用桂枝汤。桂枝汤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但是主要是看看舌像,舌红的,用桂枝汤时要小心。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一、桂枝加葛根汤(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后项部连及后背的拘紧不柔和,这提示了在经的邪气比较重,因为太阳经脉行于头项后背。
反汗出恶风—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正因为外有风邪,风主疏泄,卫阳被伤,卫外失司,所以有汗出。外有风邪,卫阳被伤,伤的比较轻一些,所以有恶风。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这味药在这张方子里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袪除经脉中的邪气。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先煮麻黄、葛根,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的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在今天也不用先煮葛根,葛根在药房里,不知道存放了多长的时间,辛温燥烈的特性也没有严重,所以今天和其它的药一块儿煮。一次吃一升。盖被子来取微汗,不需要借热粥来助药力。
现代应用: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颈椎病。葛根30克,不能低于2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10克,生姜、大枣,鸡血藤30克,威灵仙加上10克,秦艽加上10克祛风湿。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感引发宿喘、新喘)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病人新感中风容易引发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然后引发宿喘的发作,新感引发宿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中风误下,风邪陷于胸中,使肺气不利,出现了新喘。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现代应用:肺炎:按肺热来治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葛散组成。脸色淡白,舌象淡白,不能再用清热的药。
三、桂枝加附子汤(出汗太多致阴阳两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遂漏不止—太阳病应当发汗,或者汗不得法,药量太重。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是阴液所化,出汗太多,就会导致阴阳两伤。
其人恶风—是表邪未解,仍然有恶风寒,再有汗出太多,阳气被伤,温煦失司。
小便难—尿少,这一方面是阴液被伤,化源不足,另一方面是阳气被伤,气化失司,所以才导致了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的拘急,活动不太利索,阴阳两伤,因为阴液被伤,筋脉不能够滋润,阴液被伤,筋脉失濡,失去了濡润,所以筋脉出现了轻度的拘急痉挛。其实,阳气被伤,经脉失温的时候也可以出现拘急痉挛。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方解:汗出太多造成的这种阴阳两伤而表邪还在,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没有用沙参、玉竹、麦冬这些滋阴补液的药去补它的津液,而先用了附子助阳气,固阳以摄阴。
四、桂枝去芍药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表邪内陷胸中,胸阳不振,或兼肾阳不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men4)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胸闷—误用泻下,表邪内陷胸中,使胸中气机不畅快,出现了胸闷。
脉促—脉快,这个脉快是邪陷胸中,胸阳不振,奋力抗邪。桂枝去芍药汤,温振胸阳,袪邪达表。
微寒—脉微、恶寒,脉微是里阳虚的表现,里阳不足,肾阳不足,表阳不固,温煦失司,这种恶寒就属于里阳虚的一种病证。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方解:芍药本来是敛汗养营,没有汗出,只是脉促、胸闷,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胸中阳气的畅达。它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这个纯辛甘的、温补心阳的这些药物有制约的作用。张仲景用药有一个规律,凡是胸闷的,冠心病,都不用芍药,凡是见到脐下悸或脐上悸的,都不用白术。加附子来温肾阳,固表阳。
现代应用:冠心病心阳虚,遇寒就发,夜间发作。天气寒冷以后,心绞痛、胸闷发作,舌淡。
五、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营血不足,肌肤失养身疼痛)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表邪没解还是病情发生了新的变化,凭脉辨证。如果脉浮,那肯定表示表邪未解,现在是脉沉,脉沉提示这不是表邪未解的身疼痛,病在里。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
脉迟—主营血不足。“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方解:桂枝汤加重芍药的量来养血柔筋,缓痉解痛,加生姜的量是引药达表,加人参是为了益气养血。
现代应用:产后身疼痛的时候,用了人参养荣、八珍效果不好,用新加汤。这张方子治疗营血不足而肌肤失养的身疼痛,一定要按照方中剂量的比例要求来用药。痛经有的用活血化瘀,有的用补气养血。
麻黄汤适应症
一、太阳伤寒表实证(基本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一组 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
第二组 诸痛。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
第三组 无汗而喘。无汗是寒邪在表,腠理闭塞。无汗表闭,肺气不能宣发肃降。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麻黄三两,桂枝是二两,甘草是一两,杏仁是70粒(28g),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是3:2: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气血能够浮盛于外,它提示了里气不虚。太阳伤寒表实证本身有发热,发热心率就快,这个"数"不是里有热的"数",而是病本身有发热,它就脉数。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脉浮细而嗜卧—脉由浮紧,浮而有力,变得浮细了,提示了邪气退。没有那种烦热,只不过大邪已退,病人躺着安静的休息,提示表邪已解。
设胸满胁痛者—胸胁是少阳经所过的部位,那提示邪已经传入少阳。胸满胁痛是少阳经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用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脉仍然只是浮紧的,但浮是浮紧的,那说明证候没有变,尽管病程时间比较长了,那仍然用麻黄汤。
二、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
喘而胸满—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
麻黄汤是个纯辛温的发法方子,在发汗的过程中,容易伤津液,容易助里热,容易促进里燥实的形成,所以太阳兼里热,兼里实,要发汗的话,仲景是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仲景却用了麻黄汤,那就提示这个阳明病,不是里热,不是里实。而是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三、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1、以衄代汗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
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
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
服药已微除—吃了麻黄汤以后,表邪、表证似乎有一点轻度的解除。
发烦目瞑—烦热、目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是正气袪邪外出,正邪相争的表现。正邪相争,正气上冲,正气上涌,表现了头晕,表现了烦热。
剧者必衄—如果烦热,头晕进一步加重的话,就会出现衄血。这是正邪相争,正气想袪邪外出,来不及变成汗,就直接从营分,血分通过衄血的方式而排出体外。把营分中的寒邪,营分中的邪气排出体外。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气被寒邪闭郁太重的缘故。
2、自衄而解。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没有去治疗,结果自己出现了鼻衄,自衄者愈。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现代应用:感冒头疼发烧没有汗,你拿筷子给人扎鼻子出血,他说,那就是他没钱买药,我就给他刺内迎香,用鼻粘膜出血。
3、以汗代衄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不发汗—一个是指的病人不出现自汗作解,第二个是指医生没有用过发汗的方子,或者用过发汗的方子,而病人没有出汗,不管怎么说,邪气没有通过汗而排出体外,这个时候出现了衄血。衄血是点滴不畅,虽然有出血,但是不足以排除邪气,就像那个汗出不彻。
4. 衄血不止,高热不退
这不是伤寒衄解,是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这样一种表现。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不能再用麻黄汤,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麻黄九禁
一、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常提示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阴虚的病人,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就容易更伤阴动血。
二、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助热,热迫血妄行,有可能出现尿血。
三、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痉)。
一个是毒热盛,一个是营血伤,或者说是气血伤,毒热盛,气血伤。汗出就容易更助毒热,更伤营血。容易导致营血被伤,经脉失养的痉病。
四、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ùn),不得眠。
提示阴血亏虚,阴血不足的禁用辛温发汗。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伤阴助热,亡阴失水,虚火上扰,就出现了两目直视,不能眴,不得闭目静息。
五、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慢性失血,气血阴阳都虚的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就在这里表现了以阳虚为出的,出现了寒战。在这里以亡血家的禁用汗法,提示血虚气衰的禁用汗法。
六、汗家,重(chóng)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自汗、盗汗是阳虚,气虚或者阴虚,重发汗,更伤阴阳。阴阳两伤,心神失养。阴液不足,尿道涩滞。
七、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胃中寒,中阳不足,用辛温,发汗太多,汗出伤阳,阳气更虚,可能造成吐蛔。
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心悸是由于阳气不足,心脏失养。身重也提示了,他不是一个邪热壅滞气机的身重,而是个心阳阳气不足、能量不足,然后身体失去了、轻巧的这种运动情况,因此就表现了身重、倦怠、无力、翻身都翻不动。微脉主阳气虚,鼓动无力。
九、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
脉浮紧,法当身疼痛—脉浮紧当然就是寒邪在表。
假令尺中迟者,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迟主营血不足,营气不足,血少,脉行迟滞。
这条提示了营血不足的禁用汗法。
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咽",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里所说的"淋"是淋家不可发汗,"疮"是疮家,"衄"是衄家,这里说的"血"是亡血家,所以的"汗"是汗家,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这里所说的"寒"是胃中寒,中阳不足,这里所说的"尺脉迟"提示了阴血不足,而"尺脉微"提示了阳气不足。
伤寒兼证
一、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证(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必自下利—二阳的经表同时受寒,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方解: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所组成。葛根疏通经脉,也有升阳止泻的作用,所以二阳经表受邪,里气升降紊乱出现自下利的,直接用葛根汤,不用加药。不下利,但呕者,那是胃气的上逆比较明显,方子里原有生姜,再加半夏,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
现代应用:高血压,有动脉硬化,尤其表现了颈项部肌肉拘紧不柔和
血管病引起的耳鸣、耳聋
二、大青龙汤证(风寒同伤营卫,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而烦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中风—风伤卫。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所以它就是伤寒。
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是寒邪闭表的特征,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肾阳虚衰的证候,阴寒必内胜,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的时候,会有躁烦,这叫阳虚则躁烦,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人,很容易和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相混淆。
脉微弱—是真阳虚衰。
汗出—阳不摄阴,阳气不能摄阴,恶风、怕冷,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肾阳虚衰的躁动不宁的证候误用了大青龙汤,就会出汗太多,伤阳耗液,阴阳两伤,肌肉失温失养,那就出现了筋惕肉瞤,出现了四肢厥逆,肌肉跳动。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脉浮邪在表,脉缓主湿邪,身不疼,但重是湿邪重的一种表现。这是湿郁肌表,为什么身重偶尔有轻的时候,这是湿邪欲向里的一种倾向,湿欲向里,体表没有湿了,身重可以减轻,但是湿邪没有持续入里,仍然在肌表,这是一个湿郁肌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有烦躁的证候。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麻黄30g,桂枝10g,甘草10g,杏仁5g,生姜15g,大枣3g,石膏10g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在临床上应用的时候,一定要得汗后止服,出了一次汗,烧退了一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发热、烦躁,即使这样,你也不要再用。如果再用,就会有不良的后果。
三、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是指的有寒邪闭表。
心下有水气—是指心下胃脘部平素就有水饮邪气内留。
干呕发热—里有水邪犯胃,胃气上逆;是外有表邪所造成的。
或渴—水饮内停,津液不化,水液不能代谢为津液,所以就津液不足,就有口渴。
或利—水寒邪气浸渍肠道,就会出现下利。
或噎—水寒邪气阻滞胸中气机,噎是病人的一个自觉症状,感到胸部滞塞不利。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邪下流膀胱,膀胱气化的失司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满。
或咳喘—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就导致肺失宣降而出现了咳喘,常是咳、吐大量的白色泡沫痰。小青龙汤适应证中的最最主要的主证。
干呕、发热而渴",最后"或喘",这是三个主证。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细辛是散的,五味子是收的,干姜是温化胸中寒饮的。对于肺家有寒饮的咳喘,仲景经常用到此三味药。用散的细辛,用收的五味子是为了调整肺的功能,再加上用干姜,温化太阴的寒饮来治本。麻黄、细辛、干姜、桂枝、半夏同用,应当说辛温燥烈有余,虽然用了芍药、五味子可以敛肺、护营,这个方子不能常吃,常吃容易伤阴,容易动血,所以只有在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才用上2付、3付或者5付,咳喘急性发作缓解了,就不要再用了。应当继续用苓桂剂来善后,苓桂剂就是以茯苓、桂枝为主要药物的一类方剂,像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这类的方剂。细辛的一次治疗量是15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欲去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伤寒是外有表寒,心下有水气是内有水饮,一开头也点明了外有表寒,内有水饮这种病机。
咳而微喘—是寒邪射肺,肺失宣降。
发热—是外有表邪,表邪不解的表现。
不渴—是寒饮内盛,阳气不运,不能消水,人体不能消水,口淡不渴。
服汤已,口渴—寒饮得以温化,津液一时不足,因为用了阳热药,阳热药本身有伤津耗液的副作用,所以有口渴的感觉,提示了寒饮去,邪气将解。
五个发汗的方子都有发汗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治法,同中有异。
比如麻黄汤在发表之中兼有宣肺平喘的功效,这是麻黄汤的特点;桂枝汤在发汗解表之中兼有养阴敛营的作用;而葛根汤在发表之中兼有升津舒经的效果。大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清热除烦的作用;小青龙汤在发表之中兼有温化水饮的功效。
现代应用:老年性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在急性发作期里热不是很明显而是纯寒饮射肺。急性期发作的时候,用上3付5付,咳喘急性发作平息了,就不要持续用,用苓桂剂来善。
表郁轻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表有寒邪闭郁,寒邪并不重,病证时间长,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以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一个症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其人不呕邪没有入少阳,邪气没有传阳明,因此邪气仍然还在太阳则清便欲自可。脉微缓,浮紧慢慢的变成微微的缓和了,这提示了寒邪退。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脉微是里阳虚,恶寒呢是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在里的阳气和在表的阳气都虚。
第二个症状是面赤,提示了表有小寒闭郁,人体阳气被郁。
第三个症状是身痒,寒邪重则身痛,寒邪闭郁的重了,寒主凝滞,寒主收隐,使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使肌肤的经脉拘挛,拘挛则痛,所以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它没有达到痛的程度,它仍然是闭郁于表,但是闭郁得不重,经脉气血似通非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身痒的状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不合适,因为它毕竟是没有汗,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它没有汗。用麻黄汤,又嫌它发汗力量太强,它不是身疼痛,而是身痒,所以这个时候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是5克,芍药是8克,生姜是5克,甘草5克,麻黄5克,大枣一枚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只有脉洪大,而不见大烦渴的话,用发汗解表药,特别是辛温的解表药,吃完了之后,鼓动了人体的气血,脉一时出现了洪大,只要它不见口渴,那就是邪气还在太阳,没有入阳明,入阳明特点,就是要见到洪脉。再表的寒邪更轻一些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现代应用:常常用于治疗一些过敏性疾病,因为它的主证有身痒。两个方证的临床症状完全一样,面赤身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所不同的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一天只发作两次的是桂二麻一汤证,就是这样一个区别。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严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汤有解肌驱风的作用,越婢汤它有清理热,发散风水的作用,这两个方子合起来,它就有解表,清热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个方子,应当有心烦,用当有小寒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心烦,只不过这个寒邪闭表并不重,热扰心神的症状也不重,在表呢,它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是持续存在,也应当是一天发作一两次,两三次,同时也应当有身痒,也应当有面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表邪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胃中津液不足,就会导致虚火内升,虚火上扰,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
脉浮—是外有表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才有脉浮。
小便不利—不是尿道涩痛,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少,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
微热—是表邪未解。
消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同时津液不能输布上承。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泽泻三十,猪苓、白朮、茯苓均十八,桂枝是十二,所以泽泻量最多,桂枝量最少,其它三个药剂量居中,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太阳中风证有发热,到了六七天没有好,出现了心烦这样的里证,还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表证,发汗后,也许是汗不得法,余邪未尽,导致了邪气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因此出现了烦渴。因为它口渴,上面津液缺乏,所以它就相应的就出现了心烦,同时脉浮而数,这是表邪没有完全解除的表现,外有表邪,内有蓄水。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口不渴—是鉴别水停下焦,还是水停中焦的一个鉴别诊断。
小便利—这个小便利就是小便正常,并不是小便清长。因为水停中焦胃脘,它也没有影响到膀胱的气化机能,膀胱气化机能是正常的,所以体内代谢的废水的排除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小便也是正常的。
汗多不渴此方求,久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茯苓甘草汤,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的功效。有苓、桂、姜、甘四个药。苓桂姜甘汤有温胃化饮的功效,其中生姜用量,是这个方子里头最多的。生姜是一个温胃的,化饮的,消水的药。生姜作用主要是温胃化饮消水,桂枝和甘草相配,是辛甘化阳的,主要是温通心阳。因为心阳不足的时候,可以导致水邪的内生。茯苓这个药健脾利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茯苓和桂枝相配,可以畅达三焦,促进气化,畅三焦,促气化,增强利水的功效。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小便利—是中焦停水,而不是下焦停水,所以必心下悸。
心下悸—水停胃脘以后,水停胃中以后,胃中的阳气,和水邪相搏的一种表现,胃脘部悸动不宁。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水停下焦,阻滞下焦气机,下焦气机壅滞。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原来用过下法,结果出现了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这样一个自觉症状,这个自觉症状就叫心下痞。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以上面有口渴,口燥。不要把胃中津液缺乏的那种渴欲饮水的证候,和五苓散证混淆起来。津液缺乏,所以就有心烦,下面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所以它有小便不利,有小便少。水蓄下焦,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结果就导致了心下痞。
太阳蓄水证的成因可以有两个,一个是太阳表证,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经脉和脏腑是紧密联系的。第二种情况,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气化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不及气化,或者说不能气化,水液内留,阻遏膀胱气化机能。
太阳蓄血证
一、桃核承气汤(表邪入里化热,和血结于下焦,热重,热势比较急,瘀血也刚刚形成)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太阳膀胱血热互结的时候,血分郁热循经上扰心神。
血自下,下者愈—热和血相结,随着这种出血,或者月经的出血,或者便血,或者尿血,这就象我们放血一样,血自下,下者愈,热随血减,热随血泄,没准儿这个膀胱蓄血证就形不成。
少腹急结者—有形的瘀血刚刚开始凝结,而说少腹急结,提示了热邪重而且热势比较急。
一个是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这是因为血分瘀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所做造成的;另外一个症状是少腹急结,这是由于瘀热结于少腹、瘀热结于下焦,使下腹部的气滞血结所造成的。
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桃核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活血化瘀,加桂枝温通,开血热之凝结。证候虽然是一派的血热互结的临床表现,但是它是血热凝结,在用了一派寒凉药的同时,你加一个温通的、通阳化气的桂枝,利于血热凝结的,这种气机的疏导和开达,利于血热凝结的开达,所以后世医家把它叫作"开结气"。 桃核承气汤是一个泻热化瘀的方子,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用于太阳蓄血证,血热初结阶段,热重而瘀血刚刚形成。抓住这个病机以后,在临床上,用桃核承气汤,并不限于太阳蓄血证,只要是血热互结,热重而瘀血比较轻的,都可以应用。
现代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出现精神狂躁,少腹急迫不适这种症状的时候,西医认为这是泌尿系统的微循环发生了问题。月经时心烦意乱,急躁,以后每次月经前就坐卧不宁。
二、抵当汤(瘀血凝结的程度比较重,瘀血的病势也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太阳病到六七天的时候,表邪仍然存在,脉证发生了变化。
脉微而沉—脉沉提示邪气已经入里了,脉微可以主阳虚,也可以主有形邪气阻滞脉道,导致脉气不利。
反不结胸—邪气没有和痰水相结,没有形成结胸。
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因为热邪入下焦,和瘀血相合,瘀热上扰心神,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的缘故。
少腹当硬满—瘀热结于下焦,瘀热阻滞气机,少腹气机不畅,说明热邪已经收敛,所以这是瘀热互结,瘀血重,热邪已经收敛,以瘀血为主。
小便利者,下血乃愈—小便正常,说明病不在气分,病就在血分,要在气分的话,应当小便不利,小便少。现在小便大体正常,那就是病在血分,这就可以确定为太阳膀胱蓄血证。
下血乃愈—用泻下瘀血的方法来治疗。用抵当汤,以破血逐瘀为主。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熬是炒的意思。桃仁最善于活血化瘀,大黄最善于破血逐瘀的。抵当汤这张方子,是中医方剂中破血逐瘀力量最强的。
现代应用:脑血管瘤压迫了视神经。选这几个药让她做散剂,装在胶囊里吃,一个胶囊装0.3克左右,开始是让她早一粒,晚一粒。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或者是血热互结阻遏气机,或者是水邪内留阻滞气机,影响了肝胆的疏泄而导致发黄,血热互结阻遏气机,影响了肝胆的疏泄而导致发黄,叫做蓄血发黄;水邪内留阻滞气机,影响了肝胆的疏泄而导致发黄的,我们把它叫做叫蓄水发黄。
脉沉结—沉主病在里,这个结是脉结代,脉搏不齐,脉搏结代,这是有形瘀血阻滞的缘故,有形瘀血阻滞,脉搏不能够接续的缘故。
少腹硬—瘀血存留下焦的表现,但是蓄水也可以有少腹苦里急,也可以有发黄,怎么鉴别是蓄水还是蓄血呢?看看小便,小便不利的,这就不是蓄血,小便自利的,再加上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血证谛也",这就可以确切的诊断为蓄血了。
判断蓄水、蓄血的关键就看小便利还是不利,小便不利,小便少,有少腹硬,有脉沉结,有身黄,这是蓄水,小便正常,其人如狂,加个精神症状其人如狂,脉沉结,身黄,少腹硬,这就是蓄血,是蓄血的,你可以用抵当汤来治疗。
三、抵当丸(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已经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去非常和缓,热邪虽然有,但是热势却非常轻微)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十五桃仁二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瘀热互结,瘀血虽然有,但是瘀血病势非常和缓,仅仅见到少腹满,它没说少腹急结,也没说少腹硬满,瘀热互结,瘀血虽然有,但是,病势和缓,仅见少腹满,热邪也不重,仅是说有热,这个热象也许是见到一点舌红,也许可以见到一点脉数,这就是有热的表现,所以这是瘀热互结,瘀虽有而病势和缓,热虽有而热势很轻微,用抵当丸来化瘀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