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神经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1

2023-07-13 16:46 作者:苦望亡  | 我要投稿

1

.神经机制:各种原因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发生受化,各种神经递质浓度与活性异常,包括去甲肾上腺素@1、肾上腺素@2、多巴胺@3、神经肽Y@4、5-经色胺、血管加压素、脑啡肽、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5,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6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缩增强而导致血压增高。

  @1去甲肾上腺素(INN名称:Norepinephrine,也称Noradrenaline,缩写NE或NA)是肾上腺素去掉 N-甲基后形成的物质,在化学结构上也属于儿茶酚胺。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1是强烈的α受体激动药,对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无作用。通过α受体的激动作用,可引起小动脉和小静脉血管收缩,血管收缩的程度与血管上的α受体有关,皮肤黏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血管,对冠状动脉作用不明显,这可能与心脏代谢产物增加,扩张冠脉对抗了本品的作用有关。通过β1受体的激动,使心肌收缩加强,心率上升,但作用强度远比肾上腺素弱。α受体激动所致的血管收缩的范围很广,以皮肤、黏膜血管、肾小球为最明显,其次为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等,继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腺苷增多,腺苷能促使冠状动脉扩张。α受体激动的心脏方面表现主要是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高;整体情况下由于升压过高,可引起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心收缩率减弱,应用阿托品可防止这种心率减慢。由于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增高,故心输出量不变或下降。大剂量也能引起心率失常,但较少见。血压:外周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力增加引起供血量增加,使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脉压略加大。其他:对其他平滑肌作用较弱,但可使孕妇子宫收缩频率增加,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也较弱,只有在大剂量时才出现血糖增高。由于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作用。逾量或持久使用,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体液外漏而致血溶量减少。

用途@1

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主要用于抢救急性低血压和周围血管扩张所引起的休克等 @2

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由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会使心脏收缩力上升,使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收缩,是拯救濒死的人或动物的必备品。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各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ethanolamine N-methyl transferase,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

@2药理作用

肾上腺素直接兴奋肾上腺素

α

β

受体,通过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舒张支气管,改善通气功能,并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产生平喘效应,还能抑制血管内皮通透性增高,促进黏液分泌和纤毛运动,促进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同时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

α

受体,引起黏膜血管过度收缩,毛细血管压增加,这可能导致黏膜水肿和充血加重,减弱平喘效应。心脏血管

β

1受体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

@2

作用用途

该品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

α

β

受体,产生强烈快速而短暂的兴奋

α

β

型效应,对心脏

β

1-受体的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β

2-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兴奋

β

2-受体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对

α

-受体兴奋,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临床主要用于心脏骤停、支气管哮喘、

@3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的一种。多巴胺除了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身外,还是维持锥体外系神经功能的重要神经介质。 多巴胺具有β受体激动作用,也有一定的α受体激动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加快心率作用较轻微,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升高动脉压,对内脏血管则使之扩张,增加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从而促使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多,能改善末梢循环,明显增加尿量,对心率则无显著影响,为其优于其他血管收缩剂或血管扩张剂之处,临床主要可用于各种类型休克。

@4激素简介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激素。在中枢,NPY有抗焦虑抗癫痫功能,并且具有抑制生殖、抑制肌肉兴奋、抑制交感兴奋的作用,导致人体的血压、心率、代谢下降, 它还能够促进食欲,并因此成为节食药物的靶点。但是,外周的NPY具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它和糖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共同增强应激反应。NPY在外周能诱导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增殖,导致血脂升高、糖耐受,释放脂肪细胞因子。

NPY除了能增强血管收缩,还能导致血管再狭窄。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由一系列肽类激素及相应酶组成的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和维持人体血压、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病理情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参与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既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血管壁、心脏、中枢、肾脏和肾上腺等组织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分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Ⅱ,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脑、肾、性腺等多种器官组织中均富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除全身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外,在心血管等器官组织中还存在相对独立的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5肾脏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可将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无生理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形成8肽的血管紧张素Ⅱ和7肽的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维持机体血压和血容量平衡的作用显著,尤以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最强,其可通过使全身小动脉平滑肌收缩,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兴奋交感神经等多种机制升高血压,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升压物质。

@6即含有邻苯二酚(即儿茶酚)结构的胺类化合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它们的衍生物。

神经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