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开篇《乘风》的问题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本篇文章共2313字】
《乘风》整体给我一种:它是一部按两个小时的标准拍完,然后硬生生删减成压缩成30分钟呈现给观众的作品。
这次吴京从演员转向导演的尝试可以用“不成功”作为总结,完全表现了一个“新人导演”对电影的整体把控和创作经验方面的不足,踩中了近几年来所有平庸的主旋律电影的雷区:铺垫少,转折硬,节奏不舒服,宏伟BGM滥用,回味不深等等,接下来我会与《诗》进行对比分析。
(其实我本来不想做这样批判性的对比的,但这样确实会更好讲和节省篇幅一点)
1.配乐的使用。《乘风》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泛滥式”地使用高昂的配乐,发现村民时BGM响起,敌人的飞机飞过时BGM响起,还没开打前BGM响起,打完后BGM还久久不退。

配乐是用来渲染氛围烘托情绪这很正常但我一直很讨厌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点是:它总喜欢“内容不够,配乐来凑”,一直生硬的插入同类型振奋人心的史诗宏伟音乐,把观众的情绪一直往上顶下不来,电影节奏压得观众无法放松,不给观众调节的时间,感到生硬乏味自然不用说,更是导致最后的大战收尾对观众冲击效果没有那么好,不够震撼,因为电影之前就一直保持着不舒服的高调。
而《诗》在配乐上则运用得松弛有度,很好地为人物和情节服务,如儿子和母亲(章子怡)在沙漠隔壁上走回家的片段,背景音乐刚开始什么声音都没有,只听得见风微微刮着的呼呼声,随着母子对话的进行,钢琴配乐渐进,很自然很舒服,很好的表现了两位人物内心的波动,再如下雨片段,雨水的拍打声一直充斥着整个画面持续了很久,当爆发的儿子在屋外吼着问爸爸是不是死了时还是没有出现任何配乐,直到母亲做出拽拉这一动作的瞬间音乐响起,看到这里我想两个单元作品哪个表现手法更加直击人心,观众已经高下立判了。

2.台词。《乘风》中的台词对话体现出了创作者不成熟,不够老道,《乘风》里的台词只是为了最简单推动剧情而设计,内容不够细腻。简单举三处例子,第一是下雨吴京和吴磊在草棚下聊天,吴京说自己以前有个兄弟是因为破伤风而死,于是给他艾草敷上,但吴磊回应的第一句居然是“你是不是以为我怕死?”,这就好比你跟某个rapper讨论他的歌词的韵脚不够好时,他却回怼你“我的歌词都是真的!我亲身经历写出来的!”。编剧为了体现吴磊的年少轻狂和跟父亲关系不合而写出了这么“生硬”的一句。

第二,吴磊死前冲锋时跟战友说“谁跑最前还不一定呢!”(大概是这个意思),乍一听很有感觉,但你仔细把这句话放在当时那个情境来看,你会发现多少有点莫名其妙,而且前后也没有多少能对应的内容,没什么意义深度。

第三,最终战后吴京坐在板凳上,有个小孩慢慢地走过来给他送吃的,旁边的士兵指着那个小孩来了一句“你干什么,参谋长他...”
我很无语子(゚Д゚)
一个手无寸铁而且还没你一半身子高的小孩只是向你走来,你居然会很戒备喊出“你干什么”这种话,难道这个村民小孩还能变身有诈不成?
编剧用这种很低级的方式带出主角已经是参谋长的信息,让我很尬很出戏。
反观《诗》,虽然我不能说它全部台词设计的有多么精妙,意味深长但至少不会有《乘风》那样的问题和经不起玩味,比如哥哥和妹妹放孔明灯那段,主角一直在喊“妈妈你不会死!”,这台词确实很直白也有点尴尬,但它却符合人物的内心逻辑,试想一个十岁涉世未深的孩子要接受爸爸和妈妈(会)死亡的事实,他能怎么办?他只能无奈被动地快速成长,也只能用这种直白的话语释放内心的情感。
3.真实感。这点说起来比较有意思,因为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离我们比较遥远且不熟悉的时代,我们不太能考证电影中哪些是真实历史的,哪些是发挥创作的,但注意这里我想说的真实感是排除服装道具和场景编排等,剩下的内在情感真实和逻辑真实,要不然怎么说故事比现实还真,故事比现实还打动人心呢。
《乘风》虽然在服化道和交战拍摄方面很优秀,但它带给我的抗战感和历史感始终不是很强,我愿意形容它为一场”游戏“,里面有太多导演一厢情愿而安排的情节,比如几次博刺刀、日本军官机枪扫射,人海冲锋等等,我不能说这些情节完全不成立,只是一厢情愿多了,编剧的刻意创作痕迹就很会明显,就如加入孕妇这一角色,这一孕妇刚一开始出场就有问题,地洞下有这么多人,为什么非要一个孕妇拿着枪排在洞口最前面,因为编剧要带出这个角色,孕妇一路上都有可能生,为什么刚巧是男主知道儿子的死讯时她在船上就生了,因为编剧要告诉观众新生生命的轮回,电影如果处处刻意,观众那就无法走进。
《诗》在这方面就明显自然很多,创作者为什么选择了孔明灯作为意象之一,因为那时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差,孔明灯是容易解释火箭原理的东西,那时的条件艰苦而孔明灯简单易做成本不高,当创作者在考虑完这些意象在剧中的逻辑成立性后,创作者才去想孔明灯所衍生出来的关于“思念”和“升天”的美好诗意。

所以优秀的剧作往往都是先有发生的基础,符合情节逻辑,再此之上才是发挥创作想象力,扎根开花。
那像《乘风》这样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很简单,那就是加条件加信息,具体就是:做铺垫和“找补”,做铺垫就是字面意思,在之前穿插一下孕妇跋山涉水肚子稍痛了一下或者不小心失足绊到了然后继续起来赶路的画面,只需要几秒就好不用太多,以上的铺垫我只是举个例子,不一定是效果最好的,那“找补”的话就是在发生之后再带出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找补”是种比较low的做法,所以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那回到电影,一种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情节安排发生得很快很满,战争场面和高昂配乐多得不得了,细节却有很多缺失,连短时间的重要铺垫都不呈现,无法在内容上感染更多观众,所以我在文章一开头才会说:《乘风》整体给我一种按两个小时的标准拍完,然后硬生生删减成压缩成30分钟呈现给观众的作品。
END
感谢你的观看(๑Ő௰Ő๑)
欢迎屏幕前你的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