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淞沪会战,到底该怎么打?
今天又是一年八一三,纪念八一三事变86周年!今天来和各位读者聊一聊淞沪会战到底该怎么打?毕竟,原本历史上的淞沪会战打的是真难看,结果,导致金山卫一带因为缺乏兵力,再加上没有组织好撤退。不单单,导致,当时的中国军队主力伤亡惨重,而且,还影响了后面的南京保卫战;可谓是一溃千里呀!那到底该怎么打呢?请听笔者到一一道来。当然了,笔者将要从战略、战役、战术这三个方面来讲解笔者的打法、
一、战略
(一)战略目的
1,吸引日军改变作战方向。
2,重创驻沪日军。
3,拖延日军,为沿海地区的厂矿企业转移争取时间。
4,尽可能杀伤日军有生力量。
(二)战略阶段
笔者,将战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进攻阶段,此阶段负责围攻驻沪日军。
2,防御相持阶段,此阶段负责防御日军。
3,交替掩护阶段,此阶段负责交替掩护撤退。
4,苏锡常防御阶段,此阶段负责利用苏锡常防线消耗日军。
二、战役
(一)战前准备
组建一支强大的战役预备队,预备队的任务一方面,预备队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不少于6个师,负责检查苏锡常一带的工事,主要用于防御苏锡常一线。第二类,不少于3个师,负责交替掩护任务。第三类,不少于5个师,负责充当苏锡常一线防御的预备队。第四类,不少于6个师,负责投入淞沪战场;进行轮换作战。
(二)不同阶段的战役部署
1,进攻阶段,部署最多4个师外加上1个旅。
2,防御相持阶段,至少部署10个步兵师。此外,就是6个师的战役预备队。
3,交替掩护阶段,至少部署6个步兵师,此外就是3个师的战役预备队。
4,苏锡常防御阶段,则是至少投入12个步兵师的兵力,毕竟,都是强大的战役预备队。
三、战术
这里面的战术,笔者说的是不同阶段的战术。
(一)进攻阶段
1,把师属的山炮和战防炮以及旅属20毫米小炮和团营所属的迫击炮编成火力支援群,用于加强给进攻部队。
2,挑选经验丰富的老兵,装备冲锋枪、盒子炮(毛瑟手枪)、轻机枪大量携带手榴弹组成夜间突击队,用来对日军搞夜袭。同时,以火力支援群配合夜间突击队扩大战果。
3,团营所属的重机枪负责火力输出支援步兵营作战以及压制日军的火力点。
4,准备一定数量的炸药或者一部分手榴弹搞成一捆捆的从而充当集束手榴弹,用来爆破或者破墙。
5,优先夺取制高点以及打通房屋之间的联系,防止日军的侧翼。
6,进屋前,先扔手榴弹;炸完再进去清扫房屋中的残敌。
7,重机枪在800米到1200米处压制敌人,掩护步兵营进攻;轻机枪在400到600米距离压制敌人支援进攻;82迫击炮负责打击日军的掷弹筒以及打击前面的敌人;20毫米小炮和战防炮,负责直射敌人坚固的火力点,根据进攻。山炮负责远距离打击敌军。
8,多使用迂回、穿插、渗透以及分割、包围等战术打击日军。
9,由于是火力支援群,支援以步兵营为核心的作战,因此,每个步兵营在进攻中,把作战对象选择为日军的一个小队。让步兵营把日军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吃掉;从而减少进攻部队的伤亡。先啃小据点,慢慢蚕食,千万别啃大据点,否则,容易有不必要的伤亡。
(二)防御相持阶段
1,充分利用丘陵、江南水网、水稻田、村庄、房屋、工事、小山、林子、草丛等地形布置防线。
2,至少布置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日军的舰炮射程之内,第二道防线在日军舰炮射程外;第三道防线更是在日军防线之外。同时,准备后方预设防线阵地,如果,前2道防线失守,这道后方预设防线阵地作为第四道防线。
3,每道防线,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按照从前后后面,依然是铁丝网、雷区、铁丝网、警戒阵地、正式防御阵地的方式进行布置。
4,第一道防线,不部署战术级预备队,毕竟,在日军的舰炮射程之内;部署再多的预备队也是白白牺牲。同时,第一道防线以轻武器为主,重武器和自动火器(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少量部署;用少量的兵力防御足以。
5,第二道防线,可以部署战术级预备队,用来反冲击日军和搞夜袭,打夜战和近战。同时,兵力和火力多于第二道防线。同理,第三道防线,也部署战术级预备队,用来反冲击日军和搞夜袭;同时,兵力和火力多于第三道防线。
6,倘若,第二道防线扛不住,快要失守了;直接开始建设第四道防线。部署少量人先行防御。第3道防线快要失守了,迅速投入使用。让之前防线下去的人休息,准备轮换作战。当然了,第4道防线的配置应该最强的。
7,第一道防线采取机动防御,坚守时间不宜过长;让敌人轻敌麻痹大意最好。
8,后面的防线,则采取点状防御;特别注意防炮、交叉火力和掩护火力点。还有就是反复争夺,一道比一道反复争夺时间长;同时呢,兵力配置和火力配置则是越打越强。
(三)交替掩护阶段
1,充分利用丘陵、江南水网、水稻田、村庄、房屋、工事、小山、林子、草丛等地形布置防线。
2,提前布置多道防御线,用来防御;同时,在防御上提前准备和囤积好消耗的物资。
3,每道防线,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按照从前后后面,依然是铁丝网、雷区、铁丝网、警戒阵地、正式防御阵地的方式进行布置。
4,采取机动防御,同样,结合小兵群;化为多个散兵群;进行防御作战。
5,组建以重机枪、轻机枪和迫击炮变成的机动火力支援部队,用来辅助防御;哪来快要撑不住的,突然,火力支援一波。同时,多准备一些炮兵阵地和预设阵地,在不同阵地部署一些山野榴炮,也用来间歇性和轮流支援防御;让敌人摸不清防御主力。
6,采取机动防御的打法,坚守一段时间,同时,也要部分阵地反复争夺;到时间就去下一道防线;不同的部队轮流防御;这样才能足够消耗日军。当然了,不同防线的战术预备队是要预留的;另外,防线依然是越大越强了;毕竟,是梯次纵深防御。之前的防御也是梯次纵深防御。
(四)苏锡常防御阶段
1,充分利用丘陵、江南水网、水稻田、村庄、房屋、工事、小山、林子、草丛等地形布置防线。
2,每道防线,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按照从前后后面,依然是铁丝网、雷区、铁丝网、警戒阵地、正式防御阵地的方式进行布置。
3,每个区域至少布置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里面又含有三道小防线。同时,准备后方预设防线阵地,如果,前2道防线失守,这道后方预设防线阵地作为第四道防线。采取点状和纵深防御相结合的方式。
4,组建以重机枪、轻机枪和迫击炮变成的机动火力支援部队,用来辅助防御;哪来快要撑不住的,突然,火力支援一波。同时,多准备一些炮兵阵地和预设阵地,在不同阵地部署一些山野榴炮,也用来间歇性和轮流支援防御;让敌人摸不清防御主力。
5,每道部署战术级预备队,用来反冲击日军和搞夜袭;兵力和火力也是梯次倍增纵深防御;以及重视反复争夺。
6,采取固守防御和机动防御相结合的方式,如果,工事被破坏差不多了,就主动放弃。
7,如果能坚守,守的更长,让淞沪撤下去的部队去休整。如果有反击的能力,那就选择合理的反击对象;如果,不能,那就为南京保卫战以及相关做好防御部署。
8,倘若能反击的话,等后面部队休整差不多了,提前在最后一道防线后面提供预设防线,预设防线上面,部署一定兵力和重火力。同时,投入最后的预备队;先看看能不能吃掉日军的一些部队;不能贪大。避免防线上的部队支撑不住。
9,像德式师调整师,这种配置好的部队,作战对象,则是营级单位吃掉日军小队,团级单位吃掉日军中队,师级单位吃掉日军大队。其他部队的则是以一个团吃掉日军一个小队,一个师吃掉日军一个中队这样打。毕竟,当时中国军队的火力以及装备,还有训练和后勤摆着那里。打仗还是要务实的。
四、总结
笔者相信,如果按照笔者的这种打法,伤亡估计会比历史上小的多;毕竟,打仗也就是军事这玩意,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