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篇(先秦)《尚书·虞书·尧典··舜典》赏析
1、尚书·虞书·尧典
作者:【先秦】佚名
曰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2],钦明文思安安[3],允恭克让[4],光被四表[5],格于上下[6]。克明俊德[7],以亲九族[8];九族既睦,平章百姓[9];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10]。
注释:
[1]曰若:金文常见,或作“雩若”“粤若”“越若”,句首语气词,无义。稽古:查考往事。稽,考察。 [2]帝:史家之称,三皇五帝是史家构拟的上古帝王世系。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也没有皇、帝和王,此处“帝”实为部落联盟首领。尧:号放勋,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著名部落首领,属陶唐氏,所以又称唐尧。本书一切专名仍沿用经文。 [3]钦:恭敬节俭。郑玄说:“敬事节用谓之钦。”明:明察。郑玄说:“照临四方谓之明。”安安:温柔宽容的样子。《尚书考灵曜》作“晏晏”,郑玄注:“宽容覆载谓之晏。”《尔雅·释训》:“晏晏,温和也。” [4]允:确实,的确。克:能。让:谦让。 [5]被:遍及。四表:四方,四海之外。 [6]格:通“各”。各,甲骨文义作“来”“至”。上下:指天地。 [7]俊:杰出,才智超过一般的人。《说文》:“俊,才千人也。” [8]亲:使动用法,义为“使……亲近和睦”。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泛指至亲。 [9]平:实为“釆”之形讹,义为分别、辨别。《说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详见惠栋《九经古义》。章:彰明。百姓:指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 [10]黎:众。於:代,递。《尔雅·释诂》:“於,代也。”时:善。雍:和睦。
第一段,概述尧的品德和功绩。
乃命羲、和[1],钦若昊天[2],历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时[4]。分命羲仲,宅嵎夷[5],曰旸谷[6]。寅宾出日[7],平秩东作[8]。日中[9],星鸟[10],以殷仲春[11]。厥民析[12],鸟兽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讹[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鸟兽毛毨[26]。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27]。平在朔易[28]。日短,星昴[29],以正仲冬。厥民隩[30],鸟兽氄毛[31]。帝曰:“咨[32]!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闰月定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1]乃:关联副词,于是。羲、和:尧时制定历法的官。马融曰:“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 [2]若:顺从。昊:广大。 [3]历:推算。象:取法。《楚辞》王逸注:“象,法也。” [4]人:本作“民”,唐天宝三载卫包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见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 [5]嵎夷:地名,在东海之滨。 [6]旸(yáng)谷:相传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说文》:“旸,日出也。” [7]寅:敬。宾:傧,导。 [8]平秩:辨别测定。 [9]日中:昼夜等长,指春分日。 [10]星鸟:指南方朱雀七宿。因呈鸟形,故称“星鸟”。 [11]殷:正,确定。仲:每季度中间的一个月。 [12]厥:其。析:分散。 [13]孳尾:生育繁衍。孔传:“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14]交:交趾,地名。《墨子·节用》《韩非子·十过》都说:“尧治天下,南抚交趾。” [15]讹:运行。《诗经·小雅·无羊》:“或寝或讹。”毛传:“讹,动也。” [16]致:回归。 [17]日永:夏至日白天最长。永,长。 [18]星火:大火星。东方青龙七宿之一,夏至日黄昏出现在南方。 [19]因:就,指就高地居住。《吕氏春秋·仲夏纪》《礼记·月令》都说:“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 [20]希革:稀毛。希,通“稀”。郑玄说:“夏时鸟兽毛疏皮见。” [21]饯:用酒食送行。《尚书易解》:“践,送也。”纳日:入日,落日。《尚书大传》作“入日”。 [22]西成:太阳西落的时候。《皋陶谟》郑玄注:“成,终也。” [23]宵中:夜昼等长,指秋分日。 [24]星虚:星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指到平地居住。 [26]毨(xiǎn):羽毛更生。 [27]幽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28]在:察。见《尔雅·释诂》。朔:北方。易:改易。这里指运行。 [29]星昴:星名,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30]隩(yù):通“奥”,室。这句话是说:民避寒而入室内。 [31]氄(rǒng):细毛。 [32]咨:《玉篇·口部》:“咨,咨嗟也。”表感叹。 [33]期(jī):一周年。有:连词,通“又”,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 [34]闰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需时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数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须安排闰月。 [35]允:用。《经传释词》:“家大人曰:允,犹用也。《书·尧典》曰‘允厘百工’,言用厘百工也。”厘:治理。百工:百官。 [36]庶绩咸煕:许多事情都兴办起来。庶,众。咸,范围副词,都。熙,兴。庶绩,受事主语。
第二段,记叙尧分命羲氏、和氏制定历法节令。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1]?”放齐曰[2]:“胤子朱启明[3]。”帝曰:“吁[4]!嚚讼可乎[5]?”帝曰:“畴咨若予采[6]?”驩兜曰:“都[7]!共工方鸠僝功[8]。”帝曰:“吁!静言庸违[9],象恭滔天[20]。”帝曰:“咨!四岳[11],汤汤洪水方割[12],荡荡怀山襄陵[13],浩浩滔天[14]。下民其咨[15],有能俾乂[16]?”佥曰:“於[17]!鲧哉[18]。”帝曰:“吁!咈哉[19],方命圮族[20]。”岳曰:“异哉[21]!试可乃已[22]。”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注释:
[1]畴:疑问代词,谁。咨:句中语气助词,无义。若:善,治理好。时:四时。登庸:提升,任用。《尔雅·释诂》:“登,升也。”马融说:“羲和为卿官,尧之末年皆以老死,庶绩多阙,故求贤顺四时之职,欲用以代羲和。” [2]放齐:与下文驩兜、共工皆为尧臣,皆列于四凶。 [3]胤:后嗣。朱:丹朱,尧的儿子。启明:开明。 [4]吁:叹词,惊叹中又带有否定的语气。 [5]嚚(yín):不说忠信的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讼:争,好争辩。 [6]采:事。《皋陶谟》“载采采”,《史记·夏本纪》作“始事事”。 [7]都:叹词,《书集传》:“都,叹美之辞也。” [8]共工方鸠僝(zhuàn)功:共工防救水灾,已具功绩。方,通“防”。鸠,通“救”。《说文》引作“救”。僝,马融说:“具也。” [9]静言:巧言。《汉书·翟方进传》:“静言令色,外巧内嫉。”庸:时间副词,经常。《尔雅·释诂》:“庸,常也。”违:邪僻。 [10]象恭:貌似恭敬。滔天:弥漫接天,形容气性高傲。滔,漫。 [11]四岳:官名,主持四岳的祭祀,为诸侯之长。 [12]汤(shāng)汤:水大的样子。方:遍,范围副词。孙星衍说:“‘方’与‘旁’通。《说文》云:‘旁,溥也。’”割:通“害”。孔传:“割,害也。” [13]荡荡:叠音词,水广大的样子。怀:包围。襄:上,涨上,漫上。 [14]浩浩:叠音词,水势远大的样子。滔天:巨浪接天,形容水势汹涌澎湃。 [15]其:语气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应当、必定。 [16]有能俾乂:意即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人吗?俾,使。乂,治理。也有学者认为《尚书》无“者”字结构,“能俾乂”相当于“能俾乂者”。 [17]於:叹词,《助字辨略》:“又音‘乌’,叹美辞也。《书·尧典》:‘佥曰:於!鲧哉!’疏云:‘於,即呜字,叹之辞也。’” [18]鲧:尧的大臣,禹的父亲。哉:语气词,表示商度语气。《舜典》“佥曰:垂哉”及“佥曰:益哉”之“哉”同。 [19]咈(fú):违背。哉:语气词,这里表示陈述语气。 [20]方命:郑玄说:“方,放。谓放弃教命。”圮(pǐ):毁坏。《尔雅·释诂》:“圮,毁也。”族:族类。 [21]异:举。哉:语气词,这里表示祈使语气。 [22]试可乃已:江声说:“试、已,皆用也。言用之可乃用尔。”又,此句《史记·五帝本纪》作“试不可用而已”。钱大昕说:“古人语急,以‘不可’为‘可’。”可备参考。
第三段,记叙尧选拔官吏的情况。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1],巽朕位[2]?”岳曰:“否德忝帝位[3]。”曰:“明明扬侧陋[4]。”师锡帝曰[5]:“有鳏在下[6],曰虞舜。”帝曰:“俞[7]!予闻,如何?”岳曰:“瞽子[8],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10],观厥刑于二女[11]。”厘降二女于妫汭[12],嫔于虞[13]。帝曰:“钦哉!”
注释:
[1]庸:用。 [2]巽:通“践”,《史记·夏本纪》作“践”。《礼记·中庸》“践其位”,郑玄注:“践,犹升也。” [3]否(pǐ):鄙陋。《史记·五帝本纪》作“鄙”。忝:辱,谓配不上。 [4]明明:前“明”字,动词,明察;后“明”字,名词,贤明的人。扬:推举。侧陋:疏远隐匿,指地位卑微的人。 [5]师:众人。锡:赐,这里指献言。《尚书易解》:“古者下对上亦称锡,犹今言贡献。” [6]鳏:疾苦的人。《尔雅·释诂》:“鳏,病也。”“病”有“苦”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7]俞:叹词,表示应答。《尧典》中的叹词“俞”皆用于对话。李学勤指出,传世文献中,“俞”作为叹词,见于《尧典》《舜典》《皋陶谟》《益稷》及伪古文《大禹谟》,先秦别的古籍少有此用法;而甲骨卜辞中也有“俞”作为叹词的用例,可证《尧典》来源很古。 [8]瞽:盲人。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瞽,《史记·五帝本纪》引作“盲”;瞽子,引作“盲者子”。 [9]以:介词,因为。烝烝:叠音词,厚美。《诗经·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毛传:“烝烝,厚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烝哉。”《韩诗》谓:“烝,美也。” [10]女:嫁女。时:通“是”,代词,此处意谓“这个人”。 [11]厥:其。刑:法,这里指法则。《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毛传:“刑,法也。”二女:尧的女儿娥皇、女英。 [12]厘:命令。妫(guī):水名。汭(ruì):水湾。 [13]嫔:妇,这里指嫁于虞舜为妇。
第四段,记述四岳推荐舜、尧考察舜的情况。
点评:
典是《尚书》的重要体式。《说文》解释“典”的字形象册在几上,故云:“大册也。”“五帝之书也。”《尧典》是记述唐尧美德和功绩的政史资料,确切的成书年代目前尚不可考。开篇“曰若稽古”,说明不是实录,是后人考述古事。
《尧典》是中国上古史的奠基篇。中国古代的帝王世系由《史记》的《五帝本纪》建构。《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就是《尧典》《舜典》全文,再辅以战国末的《五帝德》和《帝系姓》的相关材料。
《尧典》也是中国政书的最早篇章。《尧典》反映了政统古老的禅让制度。最高权力如何交接,是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文献记载古代中国曾出现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交接制、禅让制和世袭制。相比较而言,禅让制具有民主性质,继任者需要经过推荐和考察,选择的条件也不是仅仅根据贵贱和社会关系。尧老了,谁继任?尧打算让位于四岳而不是儿子丹朱;四岳谦让,一致推举舜。舜当时还是一个平民,家庭成员皆非善类,其父不依德义,母亲不言忠信,弟弟傲慢无礼,舜都能与他们和谐相处。四岳认为舜有孝行美德,一定能够治理好天下。尧很慎重,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舜的私德内美,后来又让舜管理各种事务,观察舜的才智能力,确信舜德才兼备,才把权力交给舜。禅让制不仅见于《尧典》,还见于先秦的儒家墨家文献。出土文献也有记载,诸如,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和《穷达以时》,上博简的《容成氏》和《子羔》。这些记载展现了《礼记·礼运》“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道之治,成为人们孜孜向往的美政。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几千年的世袭帝制时代,有些王朝不仅开国要举行隆重的禅让仪式,如商汤三让,秦汉迄清甚或数十次出现过禅让,如汉献帝刘协禅让,当然多数禅让都是被迫的。也有不少史料记载唐虞禅让不是史实,《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难》认为唐虞夏商周的政权交接充满血雨腥风:“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这些记载完全颠覆了正统儒学的史学观。但研究证明,尧时不是“家天下”,部族联盟首领不得专权擅行。此外,后世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曾实行过首领出于公推的制度。因此,远古的禅让应有史实基础,只是未必如文献记载得那样美好。
《尧典》还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的氏族发展成大的部落,部落之间的联系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联盟会议。部落联盟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必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决定,部落联盟首领不能独断专行。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称这一部落联盟机构为“军事民主制”。《尧典》记载了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会议的主持者是部落联盟领袖尧,出席会议的是各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四岳十二牧。会议的议题是选拔各方面管事的人才。首先选拔治理历法的人。放齐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以为丹朱说话虚妄,喜欢争辩,予以否定。然后选拔治理政事的人。兜推荐共工,尧以为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予以否定。最后选拔治理洪水的人。众人推荐鲧,尧认为鲧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也予以否定。但是四岳十二牧坚持建议任用。部落联盟领袖和四岳十二牧之间关系融洽,完全平等,会议充满民主气氛。放齐、兜推荐丹朱、共工,尧可以据理否定;四岳推荐鲧治理洪水,尧虽然不同意,但仍然必须依从四岳十二牧的决定。
《尧典》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学价值。人类从畜牧社会走进农耕社会,迫切需要根据季节耕种收获,便留心观察天象物候。《尧典》则是人类“观象时代”观象记时的最早文献记录。《尧典》关于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科学通报》1951年第3期)一文中论定《尧典》的“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是阴阳历合用,比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的历法更为先进。观象记时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模式。认识天文制定历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同时,人们在掌握宇宙秩序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会触类旁通,对应人间社会秩序及其运动规律。《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后世“天人合一”学说与“历象授时”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尧典》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些重要思想、观点的源头。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政治哲学思想的系统论述见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尧典》第一节赞颂尧的品德:“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明俊德”就是“修身”,“亲九族”就是“齐家”,“平章百姓”就是“治国”,“协和万邦”就是“平天下”。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克明俊德”,才能“以亲九族”;“九族既睦”,才能“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才能“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尧典》与《大学》论证逻辑的惊人相似之处证明《尧典》是《大学》的理论源头。
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中的《尧典》,包括下篇《舜典》的内容。本书则依孔传古文《尚书》分为两篇。
2、尚书·虞书·舜典
作者:【先秦】佚名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1],协于帝。浚哲文明[2],温恭允塞[3],玄德升闻[4],乃命以位。慎徽五典[5],五典克从。纳于百揆[6],百揆时叙[7]。宾于四门[8],四门穆穆[9]。纳于大麓[10],烈风雷雨弗迷。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著名部落首领,属有虞氏,所以又称虞舜。 [2]浚:深邃。哲:智慧。明:明察。孔疏:“照临四方曰明。” [3]温:温和。恭:谦逊。塞:充满。 [4]玄:潜行,潜修。孔疏:“舜在畎亩之间,潜行道德,显彰于外,升闻天朝。” [5]慎:谨慎地。徽:美,善,这里是动词,完善。五典:同下文“五品”。指五种伦常关系,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教。孔疏:“此‘五典’与下文‘五品’‘五教’,其事一也。” [6]纳:选入。百揆:揆度庶事之官,总揽政务。蔡传:“犹周家之冢宰。” [7]时叙:承顺。《经义述闻》:“时叙,犹承叙也。承叙者,承顺也。” [8]宾:通“傧”,用如动词,迎接宾客。 [9]穆穆:容仪谨敬的样子。《尔雅·释训》:“穆穆,敬也。”郭璞注:“皆仪容谨敬。” [10]大麓:官名,主管山林。《说文》:“麓,一曰守山林吏也。”
第一段,记叙舜的美德以及唐尧让位虞舜。
帝曰:“格[1],汝舜!询事考言[2],乃言厎可绩[3],三载。汝陟帝位[4]。”舜让于德,弗嗣。
注释:
[1]格:来。 [2]询:谋划。 [3]厎(zhǐ):一定。 [4]陟(zhì):升,登上。
正月上日[1],受终于文祖[2]。在璇玑玉衡[3],以齐七政[4]。肆类于上帝[5],禋于六宗[6],望于山川[7],遍于群神。辑五瑞[8]。既月乃日[9],觐四岳群牧[10],班瑞于群后[11]。
注释:
[1]上日:善日,吉日。据王引之说。 [2]受终:指接受尧的禅让。孔传:“终,谓尧终帝位之事。”文祖:尧太祖的宗庙。祖,《说文》:“始庙也。” [3]在:察。璇玑玉衡: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北斗为玉衡。”玉衡是杓,璇玑是魁。 [4]齐:排列。七政:七项政事,即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见《尚书易解》。 [5]类:通“禷”,祭天之礼。《说文》:“以事类祭天神。”这里指祭告继承帝位的事。上帝:天神。甲骨卜辞中“帝”常指上帝。据卜辞记载来看,上帝主宰气象(雨、雷、雹、风、雾、云等),支配年成,左右城邑安危,能够降祸福。 [6]禋(yīn)于六宗:可能就是以禋礼祭祀六位先祖。禋,祭名。《说文》:“禋,洁祀也。”六宗,马融说:“天地四时也。”又,“宗”在商代可指安置祖先神主之处,甲骨文中有用例。据考古学研究,宗是具有遮阳蔽雨顶盖的祭坛,如殷代妇好墓上筑有“母辛宗”。[7]望:祭山川之名。 [8]辑:敛聚,收集。五瑞:诸侯作为符信的五种玉。《周礼·春官·大宗伯》和《典瑞》都有记载: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9]既月乃日:“日”与“月”均用作动词,谓既择月又择日。 [10]觐:朝见。牧:官长。 [11]班:通“颁”,分发。后:君长。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1],柴[2]。望秩于山川[3],肆觐东后[4]。协时月正日[5],同律度量衡[6]。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7]。如五器[8],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注释:
[1]岱宗:东岳泰山。 [2]柴:通“祡”,祭天名。马融说:“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说文》:“祡,烧柴焚燎以祭天神。” [3]秩:次序。 [4]东后:东方的诸侯君长。 [5]协:协调。时:四时。正:确定。 [6]同:统一。律:古乐十二律,阴律六,阳律六。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 [7]五礼: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之礼。五玉:即上文“五瑞”。手持称瑞,陈列称玉。三帛:三种不同色的丝织品,用来垫玉。郑玄说:“三帛,所以荐玉也。受瑞玉者以帛荐之。”二生:活羊羔和雁,卿大夫所执。一死:一只死野鸡,士所执。 [8]如:通“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五器:即上文“五瑞”。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1],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注释:
[1]敷奏以言:以下三句结构似同,似乎可以视为并列关系,然而细析文意存在时间先后的顺承关系,是顺承复句。(诸侯)普遍地报告自己的工作,然后(尧)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前两句“以”为介词,用、根据。后一句“以”是目的连词,来。庸,《尔雅·释诂》:“庸,劳也。”这里指酬劳、慰劳。《尚书易解》:“车服以庸,赐车服以酬其劳也。”
肇十有二州[1],封十有二山[2],浚川。
注释:
[1]肇:正,定。见《国语·齐语》韦昭注。这里指划定州界。 [2]封:界域,封疆。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以为“封”之初文象土上植树,“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象以典刑[1],流宥五刑[2],鞭作官刑,扑作教刑[3],金作赎刑[4]。眚灾肆赦[5],怙终贼刑[6]。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7]!
注释:
[1]象以典刑:刻画常用的刑罚。《尚书正读》说:“盖刻画墨、劓、剕、宫、大辟之刑于器物,使民知所惩戒,如九鼎象物之比。” [2]流:流放。宥:宽宥。 [3]扑:槚楚,古代教官打学生的木棍。 [4]赎刑:(用钱财等)减轻或抵消处罚的刑律。 [5]眚(shěng):过错。肆:遂,于是。 [6]怙:依仗。贼:通“则”。 [7]惟刑之恤:宾语前置,即“惟恤刑”。恤,通“溢”。《尔雅·释诂》:“溢,慎也。”惟,范围副词,只是。
流共工于幽州[1],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2]。
注释:
[1]流共工于幽州:以下四句结构相同。幽州,地名,今河北北部至辽宁一带。崇山,地名,今吉林敦化东北。三苗,古国名。三危,地名。历来注释三危之地各异。一说即今甘肃敦煌东南三危山;一说指今西藏中部、东部及四川西部地区;一说在今云南境内;一说在今甘肃、青海直至黄河发源处之巴颜喀拉山一带。羽山,地名,一指今山东蓬莱东南,一指今山东郯城东北。 [2]罪:动词,判罪,处罚。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第二段,叙述舜即位后祭祀、巡守、划分州界、制定刑法、流放四凶。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1]。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2]。月正元日[3],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注释:
[1]殂落:去世。 [2]遏:停止。密:静止。《尔雅·释诂》:“密,静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这里泛指一切音乐。 [3]月正元日:正月元日。曾运乾《尚书正读》:“月正,正月也。或言正月,或言月正;或言上日,或言元日,皆史变文耳。”
“咨,十有二牧[1]!”曰,“食哉惟时[2]!柔远能迩,惇德允元[3],而难任人[4],蛮夷率服[5]。”
注释:
[1]牧:州的行政长官。 [2]哉: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3]惇:厚,这里为动词,亲厚。德:这里指有德之士。允:信,信任。元:善,这里指善良的人。 [4]难(nàn):拒绝。任人:佞人,指奸邪的人。 [5]率:范围副词,都。殷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已较常见。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1],使宅百揆亮采[2],惠畴[3]?”
佥曰:“伯禹作司空[4]。”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5]!”禹拜稽首[6],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7],汝后稷[8],播时百谷[9]。”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10]。汝作司徒[11],敬敷五教[12],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13],寇贼奸宄[14]。汝作士[15],五刑有服[16],五服三就[17]。五流有宅[18],五宅三居[19]。惟明克允[20]!”
注释:
[1]奋:奋力,奋发。庸:功,用功,努力。熙:广,光大。载:事。见孔传。 [2]宅:居。亮:辅导。采:事。 [3]惠:语气助词。畴:谁。 [4]司空:三公之一,掌管土地。 [5]时:通“是”,代词,指百揆之职。懋:勉,勉力。 [6]稽首:叩头。孔传:“稽首,首至地。”孔疏:“《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为敬之极,故为‘首至地’。稽首是拜内之别名,禹拜乃稽首,故云‘拜稽首’也。” [7]黎:众。阻:困厄。 [8]后:主,这里是动词,主持。 [9]时:通“莳”,耕种。 [10]五品:同上文“五典”,指五种人伦关系。郑玄说:“五品,父、母、兄、弟、子也。”逊:和顺。 [11]司徒:三公之一,主管民政。西周金文有见,作“司土”。 [12]敷:布,施行。五教:即指上文“五典”“五品”。 [13]猾:扰乱。夏:指中原。 [14]寇:抢劫。贼:杀人。奸宄:犯法作乱,在外部作乱叫作奸,在内部作乱叫作宄。宄,一作“轨”。 [15]士:狱官之长。 [16]服:用。 [17]就:处所。 [18]五流:五种流放。宅:处所。 [19]三居:郑玄认为指远近不同的三种地方。 [20]明:明察。允:信服。
帝曰:“畴若予工[1]?”
佥曰:“垂哉[2]!”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3]。”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4]。
帝曰:“俞,往哉!汝谐[5]。”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6]?”
佥曰:“益哉[7]!”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8]。”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9]。
帝曰:“俞,往哉!汝谐。”
注释:
[1]若:善。工:这里指官名。马融认为是“主百工之官”。 [2]垂:人名。哉:语气词,表商度语气。 [3]共工:这里指官名,治理百工之事。孔传:“共谓供其职事。”孔疏:“共工,官称。” [4]殳斨、伯与:皆为人名。 [5]谐:偕,一同。 [6]上下:上指山,下指泽。 [7]益:人名,即伯益,详《益稷》。 [8]虞:掌管山林的官。 [9]朱虎、熊罴:皆为人名。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1]?”
佥曰:“伯夷[2]!”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3]。夙夜惟寅[4],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5]。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6],直而温[7],宽而栗[8],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9],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0]。”
夔曰:“於[11]!予击石拊石[12],百兽率舞[13]。”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14],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15],夙夜出纳朕命[16],惟允!”
注释:
[1]典:主持。三礼:天事、地事、人事之礼。 [2]伯夷:人名。 [3]秩宗:官名,掌管次序尊卑的礼仪。 [4]寅:恭敬。 [5]夔、龙:皆为人名。 [6]胄子:未成年的人。 [7]直而温:以下四句的“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8]栗:战栗。这里指谨慎。 [9]永:通“咏”。 [10]以:连词,表因果关系。 [11]於(wū):叹词。孔疏:“夔答舜曰:呜呼!我击其石磬,拊其石磬,诸音莫不和谐,百兽相率而舞,乐之所感如此,是人神既已和矣。”孔颖达认为“於”即“呜呼”,是表示赞美的叹词。 [12]拊:轻轻叩击。石:石磬。 [13]率:连词,表因果关系。《经传释词》:“‘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率,用也。‘百兽率舞’,犹上文‘神人以和’耳。”王引之认为“率”与上文“神人以和”的“以”用法相同,都可以训为“用”,也就是“因此”。 [14]堲:厌恶。殄:贪残。 [15]纳言:官名。郑玄说:“如今尚书,管王之喉舌也。” [16]出纳朕命:这是一个特殊并列句。“出纳”并非偏义复合词,分析上下语境和与前后词语的组配,传达朕命首先要接受朕命。出纳朕命,即纳出朕命,亦即接受朕命,传达朕命。这是运用“共用”的修辞手法。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1]。”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2],庶绩咸熙。
分北三苗[3]。
注释:
[1]时:善,善于。亮:领导。天功:大事。 [2]黜:罢免。陟:提升。幽:昏庸。明:贤明。“黜陟幽明”即“黜幽陟明”,运用了“并提分承”的修辞方法。 [3]北:别。
第三段,记叙舜选用、教育百官的情况。
舜生三十征[1],庸三十[2],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3]。
注释:
[1]舜生三十征:意谓“舜三十岁时被征召”。这是用主动句的句子形式表示被动语义,“舜”是受事主语。“三十”后蒙后省略“载”。征,征召。《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可见舜是“被征”。 [2]庸:用。三十:今文作“二十”,当从。“三十”后亦蒙后省略“载”。 [3]陟方:巡狩。
第四段,赞扬舜勤劳国事,鞠躬尽瘁。
点评:
《舜典》记叙舜的功绩,与《尧典》一样也以“典”名篇,是《尚书》的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文化学价值。
在传世文献中,《舜典》记载了多个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
《舜典》“修五礼”第一次出现“礼”,叙述虞舜制定公侯伯子男五等朝聘礼节,然后又记叙舜巡狩南岳祭礼“如岱礼”,选拔“典朕三礼”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之礼的伯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作为典章制度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礼作为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圣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先秦文献的记载,几乎皆涉礼、礼制及其精神。古代的礼及其礼制是古代中国创造、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集中代表。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为什么当下出现不少道德滑坡的现象,或许与缺失制度性的礼教有关系。《舜典》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唤醒我们应该对历史和传统保持高度的敬畏之心。
《舜典》在中国法治史上第一次记载系列刑名,诸如官刑、教刑、赎刑。“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第一次记载对政治犯实行流放处罚的史实,“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第一次提出尚德慎罚的法律思想,“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虽然刑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舜典》记载的刑罚及其刑法思想肯定是进入阶级社会才会出现,却是研究中国法治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舜典》第一次记叙虞舜施行礼治和法治的施政实践,是荀子“礼法并施”治国思想的前源。秦汉以降,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礼法并施”的治理模式始终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成为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礼治的核心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用血缘关系维系君王统治,用族权建设支撑政权运行。礼是社会遵循的规则,是权力运作的依据。“礼法并施”植根于中国社会特定的政治土壤,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促使中国第一次社会大变革以后,古老的儒家思想和新兴的法家思想实现了悄无声息的真正融合,促进了变革时期社会的平稳过渡和正常发展。
《舜典》第一次提出中国著名的文学理论术语“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舜典》第一次记载先秦诗、乐、舞合一的文学艺术理论和文学艺术形态。舜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舜任命夔担任乐官,却谈到诗,可见上古诗、乐合一。夔回答舜说:“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人们扮演百兽伴随乐音翩翩起舞,又可见上古乐、舞合一。有议有叙,文采斐然。
《舜典》第一次反映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第一次记载先民“信鬼神、重淫祀”的社会现象。“万物有灵”也是人类孩提时代普遍存在的哲学思维。舜继承尧帝位后,“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上帝之祭、山川之祭均在甲骨文中有记载;六宗,马融以为是“天地四时”,然而结合考古发现似当指先祖神位的存放之所(详见经文中“禋于六宗”注),先祖祭祀亦屡见于甲骨文。舜即帝位祭天地、祭祖先、祭山川、祭群神,可谓无所不祭,应该符合历史事实。
《舜典》第一次提及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同律度量衡”。统一音律度量衡的记载还见于《世本·帝系》载少昊“同度量,调律吕”。统一度量衡的记载更多。诸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少昊“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是夷民者也”;《越绝书》载禹“循守会稽,审铨衡,平斗斛”;《吴越春秋》载禹“调权衡平斗斛,造林示民,以为法度”。由此看来,可能早在舜、禹时代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初步认识到统一度量衡的意义。到战国时期这种意义已被各国充分认识,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出土了很多战国时代的度量衡标准器,其中以秦国商鞅方升最为著名。统一度量衡是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战国策·秦策》也称“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统一度量衡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赋税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经济意义,度量衡的统一还衍生出政治意义。《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管子·明法解》:“明主者一度量、立仪表而坚守之,故令下而民从。”计量工具的统一象征着国家实力,象征着诚信和公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当时的秦相李斯指出:“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可谓一针见血。
今文《尚书》无《舜典》篇题,也没有篇首“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这28字。孔传古文《尚书》割分《尧典》“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分析来龙去脉,指出:“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孔安国《尚书》并传,奏之,时缺《舜典》经传。齐建武中吴兴姚方兴伪称于大航头得《舜典》经传,奏上。其传则采马、王注造之,其经比马、王所注多‘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或十二字下更有‘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十六字,共二十八字,既未施行,方兴以罪致戮。隋开皇初,始购得之,冠于妄分《舜典》之首,盛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