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届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高三地理试卷

2023-04-05 00:14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清时期统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课标分析

了解清时期在台湾、西藏、西北军务经略边疆的相关历程,在此基础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康乾盛世进行深刻认识;把握清朝实行的军机处、密折制与十三行等基本史实,与同时期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行比较,从内外角度理解清末危机出现的多方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专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二课,上承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作为中国古代发展的新的全高点而备受推崇;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既有贯穿中国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孕育”。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密折制、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摊丁入亩的出现等基本史实,即康雍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盛世之象”。第二子目意在说明清朝在明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疆域巩固和开拓的过程(包括台湾、西藏、西北边疆等主要方向),以及这一过程产生的推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性意义;最后一个子目意在表现看似强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内忧外患正孕育着史无前例的统治危机。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学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康乾盛世的大致表现,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传统盛世的既定思维。但关于盛世下含的危机,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与西方对比的材料,运用图片、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在本课中用了较大篇幅展现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过程,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明确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

1.参照课本,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识记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的基本史实。

2.结合清朝疆域图,梳理台湾设府、管辖西藏、巩固西北边疆的大致过程,制作年表,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3.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迹象(白莲教起义),分析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贫富矛盾等),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在把握十三行设立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意识,辩证看待其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5.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和举措,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2.教学难点:通过清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把握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023届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高三地理试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