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幻之姿催化情感表达,《铃芽之旅》争议与感想 【非客观评鉴03】
大家好,这里是接近三个月没有进行“常规更新”的up暮尘,在开了“京吹漫解”这个系列大坑后,近期一部虽迟但到的动画电影不仅在画面上带给了我意料之中的震撼,还在情感体验方面给予了我一次略有意外的冲击,于是在二刷了这部来自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后,我试着整理消化看多的十几个动画或影视区up影评内容,说说我认同的、不认同的,以及属于我自己的看法。我个人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会引用很多up整理后的第二手资料(也就不专门写出处了),会分析导演的意图但不完全以此作为结论,毕竟当作品面世,它就早已不单属于创作者了。
相信了解过相关信息的观众已经看不了许多遍大同小异的影片故事梗概,这里我试着提取其中几个最大的争议点和情感爆点,给出我的看法。首先是结论,我认为现在绝大多数争议的来源是观众下意识的上帝视角,站在完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动机和故事走向。但《铃芽之旅》的创作初衷——以非亲历者的身份去抚慰亲历者的伤痛,决定了上帝视角是与作品的情感输送路线相平行的,我将用后续的内容解释这个单拿出来不成逻辑的比喻。
先来说最大的争议点:爱情线。这是我最终无论如何也没法给出肯定的一部分,导演很明显是在商业上做了让步、也算是对自己创作惯性的妥协。我在二刷时以一种主观理解来提升我对影片的观感,把铃芽和草太的感情理解成后辈对前辈的仰慕,而所谓的喜欢可以看成在外部因素促使下的认知错位,从上学路上同学口中的“脸红”,巧遇的第一位同龄人口中的“男朋友”和“接吻”,以及姨妈半开玩笑的“是要去找喜欢的人吗”,铃芽在反复的暗示中把仰慕理解成了爱情,剧情中稍早些部分“没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如果理解成害怕失去旅途中一位可靠且珍视的伙伴也就不会那么生硬,最后踏入往门前喊出了要去喜欢的人那边,这种类似于朋友以上恋人未满的喜欢就更能被接受。不过从影片更多的正面描写来看,两人的感情确实还是前期铃芽的单恋和后期不太顺畅的发展,不过即便按照爱情来看,铃芽幼年时通过往门看到的模糊形象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驱使她踏上旅途的因素,她的人生因为一场天灾被彻底改变,而与之相关联的记忆内容再度出现时,想要一探究竟、加上要弥补自己失误打开门的过错,动机方面可以说爱情是在旅途中变得越发强烈的。
而在铃芽出走后的剧情中,亲情线的描写也争议颇多,男主这个角色的引入确实影响了亲情线的篇幅,不过认为铃芽的叛逆是无理取闹甚至不孝就是连上帝视角都称不上的断章取义了。这段铃芽和姨妈的冲突从铃芽被收养时就开始酝酿,不是血亲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姨妈因担心伤害而做事过度小心(可以从铃芽精致得不正常的便当和姨妈发来的“小作文”中窥得一二)以及铃芽因此不得不对内心思念母亲以及种种负面倾诉的压抑,都是这个脆弱的家的定是炸弹,姨妈不想伤害铃芽而拼命去弥补她缺失的母爱,铃芽了解姨妈的辛劳而在懂事后不敢多表现出青春期常有的叛逆,矛盾在铃芽终于有机会直面过去时爆发,她太需要这个机会揭开隐隐松动的心结,但她又不知道该如何从被迫施加给自己的定位中相对“平稳”地走出来,最后双方只能用冲突的方式——说出心中最底层的积怨,并不是她们不真正爱着对方,而是她们一直因害怕伤害而压抑,从而没能很好地相互理解。所谓和解,有时候就是直面问题最黑暗、最难让人接受的部分,并鼓起勇气去解决问题,我想之后姨妈会考虑自己的生活,铃芽也会以更自然的方式和姨妈相处,这个并不完整的家在经历诸多困难后终将找到一个平衡点,并继续经历生活的困难,同时也经历生活的美好。
铃芽的旅程因记忆碎片而起,在过程中将这些碎片逐渐拼合,最终以一个产生时空悖论但饱含人文关怀的结尾完成了自我救赎,一路上的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不得不与曾经熟悉的事物、熟悉的场所,甚至熟悉的人告别,当要关上门时,铃芽耳中那些碎片化的日常语句,不仅让我联想到EVA终里黑衣绫波丽学会的那三句话,生活莫过如此,随着效率的进步,身边人事物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成长有些时候变得被动,我们因周遭的改变而不得不改变,一些过客的背影在我们的记忆里逐渐远去,新的相遇带来的短暂刺激不再能让我们印象深刻,我想这也是当下迷茫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回到铃芽的经历中,那场巨大天灾带给她的改变是更为剧烈且迅速的,对于普通人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通常我们会以脑中一片空白来形容面对剧变的不知所措,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否定现实往往是最优先的反应,而之后认清现实带来的二次伤害是很可能一生都无法消解的。铃芽在多年后关于童年的记忆模糊不清,但却清楚记得那个同时承载了美好与痛苦回忆的日记本,或许这样的处理显得牵强或是单纯为了推动剧情,不过我的理解是电影中的铃芽是在童年得到过来自未来自己的救赎的,虽然在救赎前她涂掉了日记本的几页,但救赎后她也同样记录下了那扇奇特的门,而这样的时空悖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记忆混乱,但因为日记本中美好的篇幅其实远大于痛苦,所以她的潜意识里一直记得其埋藏的位置,最终引导她完成了命运的闭环。这样以奇幻的方式完成对受难者的抚慰不能说是一种标准答案,而是导演新海诚在过去几年反复尝试以类似形式讲述灾难题材作品后给出的一个阶段性答案。
这部电影看似“很大”,关于历史真实灾难的直接性提示、公路片式的大范围旅行、众多人物的出场,似乎彰显着导演新海诚的野心和某些外界加给他的“责任”,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依旧是部“很小”的电影,就是很多人批评新海诚以往作品格局的那种小,也是我越发喜欢的一种小,如上文所述,我们在越发紧凑的生活中变得越发被动,而新海诚恰恰是在寻求那份属于“每个人”主动的创作者,他喜爱宫崎骏的奇幻风格并在模仿失败后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灾难三部曲的基础设定都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前两部的灾难是虚构的,解决方式当然也是虚构的;到了这部《铃芽之旅》,当灾难是确有其事,当以动画这种媒介依旧用奇幻的方式发出“活下去”的呐喊,说服力上似乎就少了分量。
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的比喻,上帝视角是与本片创作初衷相悖的、情感体验层面的平行线。创作初衷是以非亲历者的身份抚慰伤痛,这其实本就是不可能以常规手段做到的事情,记录灾难的实情是纪录片的内容、对受难者进行生活上的补助是整个社会以及政府的义务,而在精神层面,没亲历的人永远是局外人,而文艺作品尤其是幻想作品在这时候就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最忌讳的正是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了具体状况就可以做到所谓的理解,自以为同情可以为对方带去温暖,但实际上最终抚平伤口的还是时间。而《铃芽之旅》这样的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只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将时间运转的速率加快或者将时间扭曲成一个本不可能形成的闭环,相信美好与善良的人自会因为这样的一份想象获得更坚定的希望,而本就失望透顶的人其实很难因为看了这样的作品而走出阴影,能够拯救他们的或许是一些更实在的东西。新海诚寻求的主动,不是他能从0到1带给观众的,而是他能通过作品激发的东西,信念就像小小的火苗在一部分人心中燃烧,而一抹幻想色彩则是让火在特定的时候烧得更旺一些。
电影中,最终鼓励铃芽走下去的,只是“未来的你还在坚强地活着”这么简单的理由,在未来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中,有她喜欢的人和很多喜欢她的人。所以,站在上帝视角只会大幅拉低这部电影的观感,而试着走一遍这趟奇幻之旅后才可能收获别样的感动。这里当然不是说后者高人一等之类的,我向来是抵触各种鄙视链的,我只是在想这样优美的画面,带着怎样的心态观看会更舒心罢了。或者说无缘者众,有缘之人才能看到些特别的东西。而对于我个人,这缘分来自于“京都动画”以及那场“天灾”。
事件发生时我上高中,当时对日本tv动画完全不了解,听同学说一个动画公司被变态直接烧毁时,我并未有太多实感,对我来说这与一般的恶行纵火新闻没有区别。两年后我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京都动画的粉丝,当看到up主视频里对于那场灾难的描述时,沉重和哀伤扑面而来、无法抵抗,当看到《铃芽之旅》中那些火灾镜头,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我的心底燃烧呢,“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呢?”是某152最戳我内心的文案,而这次《铃芽之旅》影评中他的文案再次戳中了我。我想京都动画粉丝的处境恰似当年没有亲历311大地震的新海诚,甚至爱得深沉的粉丝在精神层面比新海诚更接近受害者,可是我们终究都是旁观者,我们憎恶灾难(我在这里把那场火灾也当做天灾,因为那不是正常人的举动),但我们面对这样的急剧变化却又无可奈何,不过这人世间美好的地方就在于,火灾后的京阿尼再度运转起来,延续着“培育梦想、描绘梦想”的初心,而作为粉丝能做的,从始至终都只有小小的支持(外界捐款京都动画全部分配给了受难者家属),和大大的相信、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就像铃芽告诉时间闭环中那个绝望无助的自己一样,坚持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也许这份鼓励显得苍白无力,但就如前文所述,最终决定事情走向的人还是当事人自己。
一个普遍的评价是《铃芽之旅》处于《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之间,而我这次并不想给一个高下之分,单就这一次的观影体验,也许是大屏幕加持,也许是近年来的经历和感想使然,我在这趟旅程中收获了喜悦和特别的感动,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这对我而言,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