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师如何利用“1000位铁杆粉丝理论”帮助自己用社交媒体创业

2021-05-14 09:06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引言


课题:新媒体环境下设计师如何利用“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帮助自己创业
参与:冷芸时尚4群群友
时间:2021年4月17日
庄主:卢珊-广州-产品开发

庄主简介


回顾我自己的创业经历,我首先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也没有商业概念,最开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当时我虽然也吃到了市场的红利,但其实并不是在自己的把控范围内的,所以到了后面想转型的时候就发现特别难,而且因为把握不了市场,必然就会走入困境。

白白-深圳-服装设计:
难点在于什么方面?之前搞过技术类型的,和几个朋友,股权的问题搞得有些不愉快。对于这种问题,我认为前期就应该找专业的人把这些问题规避。

庄主:
在我的经历中,难点在于需要从产品到运营什么都要懂。而且设计师总在纠结市场和自我的问题。“领先半步是先知,领先一步是烈士”。其实所有的创作者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从很多需要观众投票的竞技型综艺都体现出来,如何让自己的创作既高级又能获得大众的认可,这几乎是所有创作者的终极目标。而“创作”仅仅是“创业”里面的一个环节而已,你还需要有稳定的供应链,要懂得市场运营,要管理团队,要处理库存……

芸友少年:
我认为首先比较难的点是想清楚满足哪部分人的什么类型需求,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独特的能力去满足。设计师创业很容易陷入“做出自己很满意的产品,虽然专家鼓掌,但是没人买单”的困境。

冷芸:
有趣的是,即便你告诉设计师们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和跌过的坑,他们也都还要自己跌入以后才相信,才会想到已经有那么多前辈跌过同样的坑。我周围也很多设计师, 我在和他们讲这些的时候,他们都自信满满,觉得那不是自己会犯下的错误。所以我觉得骨子里是骄傲的问题,这点似乎在设计师身上更为明显。其实如果认识到这点,即便周围没有前辈,通过网上搜索相关问题,也可以学习到很多经验。

芸友amin:
身边有些设计师自诩为艺术家,觉得自信和自我是设计师的亮点。

芸友Vanessa:
设计师比一般人创业可能更不容易跳出“知识的诅咒”。他们在运营和销售上也薄弱。昨天听到一句话,与各位分享:“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总是过于追求完美,好像总是还缺一点,好像可以再好一点,这是设计师的通病。我最不认同这个“身边有些设计师自诩为艺术家,觉得自信和自我是设计师的亮点”的观点。因为设计师涉及设计,它就是商品不是艺术,它需要产值的。

芸友市民ZHEN:
我作为创作者,有时候真的很容易陷入一种漩涡,就是自我与市场之间的权衡。

芸友管婷:
但如果设计师水平ok,是可以“自我”些,不然将会失去原创。

冷芸:
设计师其实不是艺术家,但很多设计师是因为热爱艺术才做设计的(做纯艺术又很难生存所以选择了设计)。




1.什么是《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
在这一部分,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也许不必非要在成为下一个Tom Ford的狭窄赛道上相互竞争。我们可以先实现一个小目标,一个亿大可不必,也许一千就够了。这里说的一千,就来源于凯文•凯利《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这本书我是在某个平台无意中看到的。以下是来自360图书馆的翻译原文,大家没有看过的可以回头再仔细看。

360doc.com/content/18/0

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的核心是:“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造者,你不需要数百万粉丝。为了谋生的话,作为一名工匠,摄影师,音乐家,设计师,作家,app制造者,企业家或发明家,你只需要1000个铁杆粉丝。”

冷芸:
这里如何定义“铁杆”?

庄主:
书中对铁杆粉丝的定义是:无论你的什么创作,他都愿意掏钱购买;而你对收入的要求是可以养活自己而不是暴富。虽然从0到1难,从1到千也很难,但是从一千到一万就简单多了。

我们来做个数学题,原文中给出的100美元利润是基于2008年美国的生活水准,1000粉丝X100$=10万美元,当时的美元汇率大概在6.8上下,相当于当时的68万元人民币/年。

芸友少年:
1000个粉丝代表你的有效区域。1000个人如果都是马云那样的就不得了了。

芸友Bill: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创业者,首先就要解决订单慌的问题。订单量从0到1的突破是最重要的,这个突破的过程会积累大量的宝贵经验。

芸友美德:
这个结论非常对。我现在差不多1000粉,能带来的收益差不多就是这样。相当精准。

庄主:
我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美国的工资情况,现阶段美国中小学老师的年薪大概是5-6万美元,大学教授年薪大概是9万美元,建筑设计师年薪大概8万美元,医生年薪大概30万美元,律师年薪大概14万。

记得2008年有一部美剧,里面的主角就是一位中学的化学老师,因为得了癌症,收入不高的他为了家庭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见年薪5-6万的收入在美国完全算不上体面。

而《老友记》里面的罗斯就是一位大学教授,虽然生活无忧,但也是跟朋友们合租过着普通的生活而已。所以凯文•凯利给出的年收入10万美元大概是处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最低档——足够谋生并且能够保持体面的生活。



2.《一千位铁杆粉丝》带来了什么启发
这个理论的重点在于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其实,冷芸时尚圈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冷芸:
确实可行性很重要,这个理论我非常认同。核心运营、铁杆理论也确实是我们社群运营的理念。

庄主:
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就可以比较从容了,因为我们不需要再盲目的为了获得1万个不一定会成交的浏览量去”烧钱”做运营, 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地去获得1000个可以深度互动的”铁杆粉丝”。因为只有铁杆粉丝会才会带来复购率,在第一次成交之后的每一次成交都会变得更容易,这就大大降低了运营的成本。同时,我们就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打磨自己的产品上面,只有好的产品才能留住更多的铁杆粉丝,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之前做网店的时候就是没有重视客户的二次转化,也没有沉淀过老客户,而是不停的去开发新客源,所以运营成本增加了很多,利润自然也越来越少,而导致产品的水准也在下降,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循环。

芸友Bill:
从0到1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只要能够突破这个困难就会带来很大的信心。接下来就得实现1到10,这个过程需要及时地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稳定的运行模式,这种时候特别需要有一个团队。

冷芸:
没有经验的人确实容易这样。就是想着先扩大量。一定要有底线或者说是有门槛,其实维护老客户成本远低于拉新。同时进行也要看预算,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成本都是有限的。创业的同时还要做产品。

芸友Bonnie:
拉新-留存-转化,老客户唤醒,这是一些常用的用户运营方法。

芸友amin:
我有过同样的经历。开发新客户,对应大量的新品支撑,研发和库存成本也大。

芸友海莉:
所以很多商家意识到要去留存管理自己的客户。

芸友辰研:
我有一个问题:有哪些因素可以让新客户成为老客户,并能让他们不停回购呢?

庄主:
我认为产品是关键。创作者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自己的产品上。虽然创业所需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没有产品,或者产品不够好,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把产品之外的事务化繁为简,把脚步放慢一点,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大家会担心小众没有销量的问题吗?这个1000位铁杆粉丝理论,也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芸友阿景:
会,但确实很多小众品牌都有自己的固定客源。

芸友北北:
我们就做的很小众,大胖子。

芸友白白:
这个肯定是会的,但是中国这么大的人群体量,做小众粘性可能高。如果做大家都做的,竞争又很激烈。

芸友温暖:
我不会担心,市场如此之大总有喜欢的人。而且越是小众复购粘度越高。我觉得现在的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自己的审美、消费从被动的从众变为主动的选择。

芸友陈晶:
我也不担心这个。小众的客人复购率很高。但是纠结的是流行的东西却不符合你的定位。做流行的话很简单,能立即见效。做小众却需要坚守,如何找到更多的客源。

芸友辰研:
现在大众的东西太多了,感觉小众才能脱颖而出。但小众的东西受众小,随之就是利润肯定没大众的高,服装就是这样。

冷芸:
邱昊、苗冉,大家知道这两个设计师吗?他们是非常典型的小众设计师,但是客户忠诚度很高。他们做了也十多年了。很多其他设计师品牌起起伏伏,他们就很稳,非常典型的“小而美”的业务。设计才华堪称“才华横溢”,他们很少上媒体,但是做得很稳定。苗冉在意大利发展,大家可以关注下。

小众市场开发可以借助社交媒体,不再“分散”在传统时代是很难。所以我很喜欢社交媒体。虽然其弊端也多。弊端主要指:内容也是参差不齐,还有社交安全问题。不过大部分可以靠自己的谨慎规避。




1.抖音特点,适合品类
我来说说我对抖音的看法。我先说下它的推荐机制。视频上传之后抖音官方会把不违规的话官方会进行随机推荐。
头个流量池会推荐200~500左右的人,这200~500人如果播放量点赞量评论转发关注完播这几个数据达到官方的初步标准,官方就会进行第二次推荐;
第二次推荐的播放量在3000左右;
第三次推荐在1.2万~1.5万左右;
第四次推荐在10万~12万左右;
第五次推荐在40~60万左右;
第六次推荐量在200~300万左右;
第七次推荐量在700~1100万播放量左右;
第八次推荐会进行标签人群推荐这时候的量级在3000万+;其中第四个层级的流量会介入人工审核。大家能理解这个推荐机制吗?你也许会卡在一个级别上不去,就不会有流量了。

芸友Vanessa:
还有一个问题,之前我问过一个同行她抖音号经营得怎样?她说大部分粉丝都是同行,而不是买家。其实大数据有好有不好,它根据你的足迹去做画像,去给你推送你感兴趣的,但是也等于帮你画了一个无形的圈,你只看到圈里的东西。

芸友Bonnie:
抖音也是中高端平台不能轻易放弃的渠道,具体运营方法可能要和卖低端产品有差别。很多二奢平台也都在抖音直播,客单价也大几千的。我关注过寺库、胖虎和红布林在抖音上的直播,发现胖虎直播间人数最多,卖货量也挺大。听胖虎公司的人说他们的主要销售量来自直播,胖虎自己的app没有直播功能。寺库和红布林直播间人数较少,一般几十个,成交量也不如胖虎,但他们自己的app都有直播功能。

芸友Lily:
现在一些奢侈品也在用抖音的方式传播,选头号大V,饥饿营销搞限量,从目前销量结果来看消费者也是埋单的。


2.小红书特点
根据我的使用体验来说,我很喜欢小红书推送的内容,博主普遍的品味都比较高,图片和视频都很养眼,所以这也说明,想要在小红书立足,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虽然小红书里的账号动则几万的关注度,几十万关注量遍地都是,上百万的关注度也不少见,但是我对它的粉丝数据含金量表示怀疑。因为我发现小红书账号被关注度高的原因很可能是它的推荐机制所致,因为每次打开小红书的界面永远是“发现”的页面,而你关注过的账号是永远不会出现在“发现”页面的;同时你在发现页面看到你喜欢的内容如果不马上收藏或关注博主,那你关掉app之后就再也找不回这个内容了。

所以小红书平台是利用了用户“厌恶失去”的这个心理,让你不得不在遇到你喜欢的内容的时候必须要做点什么,那么只要你点击了“关注” ,就必须刻意回到关注页面才能找到你关注的博主的内容。所以,如果小红书的博主内容不足够高质量的话,就算有很高的粉丝数据,也是很难收获铁粉的。小红书在时尚圈里面可能受关注的程度都会大于其他平台,因为它主打的就是“种草平台”。 我们新媒体老师给出的意见是,尽量把小红书和知乎的粉丝引流到公众号沉淀用户,才能达到理想的转化率。最精准的就是从公众号再沉淀到社群。

芸友阿景:
我平时逛小红书比抖音多,我觉得小红书娱乐性少一些,有更多值得学习的。小红书给我的感觉是中高端人群聚集地,应该会刚好推广中高端产品吧。

芸友少年:
因为小红书本身定位就比抖音细分,所以标签的精准度高。

芸友张舞:
小红书是短视频,抖音未来要做兴趣电商概念,目前有6亿活跃人群。

芸友JOJO:
小红书搜服装品牌简直太好用。

芸友温暖:
朋友是小红书博主,她的内容部分是探店,用探店积累粉丝,现在是商家找她推广探店,这样内容挣钱两不误。

芸友辰研:
小红书怎么引流呢?它好像都不让放公众号的名字或链接。

庄主:
可以先引流到公众号,可以通过公众号的内容对创作者有了更深度的了解之后,再沉淀到微信,比直接引导加微信的成功率更高。能够最终沉淀到微信的用户,才是妥妥的铁粉。


3.微信公众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公众号在这两年有了很多变化。首先是推送机制的改变,你会发现好像很多关注了的公众号都不见了,其实它们都还在你的列表里面,而且也在保持更新,但是你就是看不见它的推送。这就是因为公众号的推荐算法变了,只有你经常浏览,或者点了”看一看”,它才有机会经常出现在你眼前。如果它出现在你眼前几次都被你滑过,那么之后你再见到它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少。

另外,本来公众号是一个比较私密的领域,意思就是本来你进入了一个公众号是不会受外部链接干扰的,你在这个公众号里面看完一篇文章,再去看下一篇文章,然后留言互动,是可以很专注很深度的,除非你退出这个公众号再去点击另一个。但是现在你会发现,在每篇公众号文章的下部都多了一些其他公众号的链接,这样你滑出正在看的公众号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芸友JOJO:
公众号还是适合写一些深度思考的内容。我个人来说搭配类的会直接看小红书感觉更直观,时尚商业类的会看公众号。

芸友Vanessa:
视频当红,还有多少人会看公众号的内容?是不是被分割了很大部分。

庄主:
视频号和公众号打通了,它们是相互扶持的。


4.微信社群
芸友Estelle Feng:
怎么看待所有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和微商都做微信群(私域流量)包括微博也有粉丝群,会不会太泛滥了?

芸友Bonnie:
我不太信任个人品牌微商,售后没有保障。

芸友陈小姐:
我很少入群,如果不是很喜欢的商家我不会入的。我看到更多商家的群聊都是每天发商品信息。之前从知乎上入了一个,天天发几百条商品信息在群聊里,我观察了一下,入群十多天就有几十个人退出。

一线大牌没有建微信群。coach这类的轻奢会有现实折扣群。国内的一些品牌有新品鉴赏群和特推产品群。我目前最长的群已经入群两年,自己没有消费过,但是有看见询单的。就我们品牌做的而言,线上微信群确实运营的好,能带来一定的转化而且粘性不错。就像庄主说的,重点在于产品和价格,还有你输出的内容。

芸友陈婷婷:
其实做产品,我个人的理解是越精准越容易做成功。如果谁的钱你都想赚,最后反而可能谁的钱都赚不到。我另外一个社群比较干净,每天是发时尚资讯,因为老师是做课程的所以没啥多余的广告。这种社群比较稳定,偶尔有人退群,但是相对稳定。

冷芸:
社群长久的唯一方法是,共赢。就是在里面都有利可图。

芸友美德:
我也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我目前观察下来,周围有素人朋友通过视频号引流到私人微信变现做得很好的。我自己也曾经通过知乎引流了一些人到微信,虽然不多,但是大家基本上都在买东西。

庄主:
在我的社群基本上等于是只有产品信息,偶尔发一下品牌故事等等,但是退群的很少,偶尔有一两个这样,大群基本上已经保持了满员两年的状态。

我分析了一下我朋友和我自己,我认为,我们目前做的还算可以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我们的产品都还算过硬;
第二,我们俩都会利用朋友圈做个人ip打造,这个和在公域流量做个人IP打造的效果完全不同。

我认为微信是天然的变现平台。从产品的发布,到广告,到和顾客交流,到最后的收款,物流,售后。全部可以在微信上一条龙实现。这时候玩起来微信,不能把微信视频号单独看,而是应该和微信聊天界面,朋友圈界面,等等看成一个整体来玩。每个地方有不同的分工。这样,转化率和客户的忠诚度都特别高。

我自己也在小红书上面加了不少商家微信,但无一例外,最后我都屏蔽了。原因是加了后,她们给我展示的只有产品广告,不管是群还是朋友圈都是,我感觉没有了解这个人。不会想要有买单的想法。假如她微信朋友圈比较私人,能够展示她自己,社群里上新产品,沟通方式比较有自己特色,而不是非常官腔,那我肯定会买的。


5.知乎特点,适合品类
大家有没有发现知乎的时尚类账号特别少?而且时尚的话题关注度很低。

冷芸:
知乎尝试过时尚。但是确实推动不起来,我自己不做穿搭时尚类。因为它与“知识”属性在大众心理是有差异的。人群不太一样。知乎还是学习型。穿搭更像是生活方式比较休闲。知乎比较适合以品牌视角输出,讲品牌故事之类的。做带有知识属性的品牌故事,可以做品牌传播而不是做穿搭。比如讲讲产品技术(如何辨别XX产品好坏)等诸如此类。

庄主:
我觉得知乎也适合功能性服装的科普。比如户外运动服装,内衣,瑜伽服等方面的知乎科普文也很受欢迎。

冷芸:
带有知识属性的服装产品科普,我觉得可以在知乎来做,比如:如何护理皮具?平台真的和基因很有关系。你看其他平台想做问答,都做不过知乎。但知乎做视频和直播,就是拼不过其他平台。我认为它们就该专注知识输出,但国内现在用户知识付费还没养成习惯。从创业角度而言,知乎也是个很好的传播渠道,且用户质量比较高。它就是不能直接卖货,但可以引流到微信号。

庄主:
不过知乎的好物推荐是匹黑马。不知道大家有没了解过知乎的好物推荐功能?好物推荐要达到LV4才能开通。目前知道一些案例通过好物推荐月入过万,但还限于低价商品,比如零食和生活用品。

芸友辰研:
好物推荐有些看起来像广告,像答主在“恰饭”。

冷芸:
月入过万的水准还是比较适合做副业。而且是靠码字的这个还是比其他平台差远了。我个人觉得它们应该专注知识产品。

芸友北北:
我去年接触了一些高知的微商,知识付费意识还是非常好的。

庄主:
说回知乎,我认为还是可以关注一下,虽然是以文字形式为主,但是它的算法对小白很友好,粉丝含金量也高。


6.视频号特点,适合品类
大家有在视频号上发过内容吗?微信生态在2020年3月推出了视频号,10月的时候又打通了公众号和视频号,也就是说在公众号里面也可以直接显示视频号的内容了,这对于视觉系的创作者是个非常好的升级。现在的视频号也增加了直播和商品橱窗功能,相信也是在向带货的方向走。

我也了解了一下推送机制:除了朋友点赞会被推荐给朋友的朋友圈之外,视频号也会得到系统本身的推荐。当你的作品发布后,视频号基本上在每一个作品在发布后的第3个小时、第6个小时、第18个小时、第24个小时内得到系统本身的推荐。而发布作品的48小时、72小时之内,系统会为你再度灰度推送,如果72小时过后,你的作品还能继续收到的观看量、评论、点赞。那么就代表作品上了热门,接下来还会被反复推荐。视频号目前的方向还是有些不明朗,应该还在开发中。


7.有人设的IP——新媒体最需要的特质
芸友Bonnie:
视频号是不是更有利于个人的人设打造?

芸友少年:
只要输出了信息,都会关联到系统对你的人设识别。

庄主:
人设的打造应该不止于某个平台。当然视频的形式会比较直观。优质的内容是骨肉,而鲜明的人设是灵魂。这就是为什么素人博主纷纷崛起的原因,相比冷冰冰的官方形象,粉丝更喜欢他们鲜活真实的灵魂。

芸友少年:
有趣优秀的素人在这个时代更容易崛起!


8.番外讨论——产品
芸友Bill:
除了销售渠道之外,我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产品的定位,针对什么样的人群,能够满足他们的具体什么需求呢?会不会被非目标客户带偏呢?

庄主:
产品定位也一直是我的痛点。我就是找不准自己的风格,风格不统一。

冷芸:
其实主要还是看占比。你要吸引的是主要人群,不是所有人群。就是买你单的人,主要是哪类人群。我来拿我们社群做例子。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很清楚吸引谁的,我们是逐步有了特定的人群目标的。当有了目标,就知道,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对于新人来说,最难的是“放弃不属于你的人”。 比如我们放弃了那些只想学习不想分享的人。因为对于新人来说,觉得本来人数就不多,舍不得。但是其一,它占用了时间成本。其二,分散了你的核心。所以学会放弃很重要,这就是我的理念之一: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所选择。

芸友温暖:
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我是谁、我卖谁、怎么卖。

芸友Bill:
明确了产品定位后,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理念的宣传来召唤目标客户,形成稳定的社群以后,如何激发他们的购买欲,这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小李子卖铅笔的片段,得给目标客户创造需求。

芸友张舞
说到创造需求,有很多品牌前期先培养客户需求,先做市场教育,后有销售。市场教育需要有实力,行业有一定话语权。

芸友Bill:
服饰这种商品,就如同红包的封皮一样可以千变万化,但是里面的钱所代表的祝福是不变的,也许我说的那条线是环形的,围绕着一个人的生活场景可以无限拓展。只要核心不变,铁粉是还是可以感知到的。提升复购率不能仅仅只靠现有的产品吧,如何持续维护目标客户可怜的忠诚度呢?如何去开发新的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呢?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突变肯定不行,如何能把握住那条可以延续的线条呢?

芸友Bonnie:
多和种子会员沟通,做好产品反馈,会不会好些呢?没有实战经验,同样疑惑。觉得这是所有设计师和老板都想知道的,具体有好的方法吗?

庄主:
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铁杆粉丝理论的核心就是需要和粉丝直接沟通,而粉丝就是消费者。

芸友JOJO:
渗透到客户的生活方式里,买产品更是在买品牌价值和品牌的“三观”。

芸友阿景:
“如何持续维护目标客户可怜的忠诚度”这一点,我觉得如果让客户感觉自己在这家店是特殊的会提高忠诚度。

芸友北北:
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把老客户从淘宝上引流到微信社群上,除了固有的产品优惠外,发现后续的新品就有些跟不上。

芸友市民ZHEN:
我觉得如果品牌有条件的话可以从一些有意义的线下活动(通过积分制来评定参与的资格),就像养成系一样。

冷芸时尚博士:
产品+服务,服务也是可以下功夫的。线下是很好的补充,就是地区限制太多。

芸友Estelle Feng:
我进的URBAN OUTFITTERS的群也是这样,有线上优惠卷,有线下免费喝酒meet up。

芸友陈小姐:
我想这对销售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定制化服务挺要精力和时间的。

芸友市民ZHEN:
毕竟实质性的场景或氛围体验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感与认同感,而且通过一定机制来赋予资格,会给用户一种身份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用户运营那么重要。

芸友Bonnie:
做好客户分层管理,明确各层次客户的服务标准。


庄主总结
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凯文·凯利的《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寻找深度客源的思路。它让目标变得可视化,让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让创作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创作上,让创作自然的吸引粉丝来为你消费,而不是无节制的做“运营”去“推销”你的创作。

虽然创业所需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对于一个带有“创作者”属性的创业者来说,“作品”就是你的产品,没有足够的产品,或者产品不够好,其他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在新媒体平台输出内容也是创作的一部分,了解各媒体平台的特点,合理布局你的内容矩阵。用好的内容吸引粉丝来掏钱购买你好的产品,粉丝第一次购买了产品之后变成铁杆粉丝,就是这个讨论主题希望得到的最好结果。

本次讨论因为时间有限,对于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覆盖并不全面,也未能一一介绍各平台运作技巧,但是希望借凯文凯利的《一千位铁杆粉丝》理论能给大家带来更多一些思路。


文字整理: 张怀楷

审核 : Cherika Chen
版式设计:Alex Li

End


设计师如何利用“1000位铁杆粉丝理论”帮助自己用社交媒体创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