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的新恐龙》中出现的古生物考据科普(下)

作者:永恒之镜 来源:NGA玩家社区(授权转载)
上篇:cv8820810

今年是《哆啦A梦》系列作品连载50周年。作为50周年纪念作品,并且也是系列的第40部剧场版,《大雄的新恐龙》已经于8月7日在日本上映了,并且在国内也将于12月11日上映。这对于童年看哆啦A梦长大同时又是恐龙迷的我来说真是双份的快乐。我也正好借此机会,结合已有的预告信息给大家科普一下出场的古生物。由于本人只是一名古生物爱好者,难免会有疏漏,如发现错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哆啦A梦系列和恐龙相关的剧场版之前有过3次,分别是《大雄的恐龙》《大雄与龙骑士》与《大雄的恐龙2006》,而这次《大雄的新恐龙》并不是前作的重制,而是拥有全新的剧情。这次剧场版中也出现许多亚洲甚至中国的恐龙。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下篇:旅途中所见的各种古生物

大雄和他们的伙伴在回到白垩纪冒险的时候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古生物:有剑龙的近亲沱江龙、产自四川的永川龙、吃鱼长有尾鳍的棘龙、俗称隔壁绵羊的原角龙和它的死对头伶盗龙、长着华丽头冠的扇冠大天鹅龙、因为古生物学家的错误背了几十年骂名的偷蛋龙、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里的大明星无齿翼龙、还有从之前的剧场版里客串来的蛇颈龙。说起来,这其中有两只是侏罗纪的恐龙哟,大家能提前猜出来是哪两只吗?还有为什么他们会和大雄他们碰见呢?答案就要到电影院里去寻找了哟。
1、沱江龙

预告中的沱江龙
属名:沱江龙属 Tuojiangosaurus 源自化石发现地沱江
种名:多棘-沱江龙 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字面意思好多棘刺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77年,我国四川省自贡市[26]
生活年代:晚侏罗世 约牛津期 距今约1亿6730万年到1亿6350万年[2]
体长:6.5米,体重:2.8吨[2]

古地理分布图[1-2]

三种不同的复原[2-3,27]
四川自贡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大名鼎鼎的马门溪龙就来自这里。沱江龙也同样来自这里,沱江龙同时也是亚洲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剑龙科成员[26]。它和永川龙一样都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茂密丛林之中。沱江龙是剑龙的近亲,不过比剑龙小一些,剑龙可以长到7米,3.8吨[2]。与剑龙在体形上的区别主要在于肩部的棘刺(剑龙没有)和背上成对排列的骨板(剑龙是交错排列的),骨板的大小也比剑龙小得多,形状也主要是三角形(剑龙为五边形)。剑龙科的防御手段主要在于尾部的尖刺,它们骨板其实非常薄并不能作为武器来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起展示、威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细心的你应该已经发现了,不同的科学家复原出来的沱江龙差异基本集中在有没有肩刺和第三对尾刺。这也不怪复原的艺术家,因为沱江龙的标本中即有包含肩刺的也有没有的,不过根据和它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剑龙科成员推测它应该是带肩刺的,但是还不能下定论,所以才会有好几种不同的复原。而如果你冲着沱江龙的肩刺想去博物馆参观的话多半就要失望了,大部分的博物馆中的沱江龙装架标本都是没有尖刺的,大部分甚至连第三对尾刺都没有。而且装架的时间十分久远,尾部基本都是拖地的状态,和最新的复原有很大的差距。

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左)和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右)中陈列的沱江龙装架标本
2、永川龙

预告中的永川龙
属名:永川龙属 Yangchuanosaurus 源自化石发现地重庆市永川区
种名:上游-永川龙 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纪念其发现于修建上游水库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78年,四川省永川县修建上游水库时发现(现重庆市永川区)[28]
生活年代:晚侏罗世 约牛津阶 距今约1亿6730万年到1亿6350万年[2]
体长:11米,体重:3吨[2]

古地理分布图[1-2]

骨架图和复原图[2-3]
永川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化石完整度最高的大型肉食恐龙。永川龙生活在晚侏罗世的中国中部,那时的环境森林茂密,是恐龙的乐土[2]。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马门溪龙、峨眉龙、沱江龙等的化石,他们都是永川龙潜在的捕猎对象。永川龙的体形完全有能力捕猎这些对手,在预告片中两头永川龙捕猎的就是一头落单的沱江龙,不过这头沱江龙面对两头永川龙还差点反杀逃脱,应该还是有所夸大了。在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上永川龙是名副其实的侏罗纪之王,面对沱江龙这种体形的猎物应该是很难失手的。
永川龙所在的中棘龙科与异特龙科同属异特龙超科,在侏罗纪异特龙科统治着北美,中棘龙科统治着亚洲。他们的特点便是头上有角状的突起,永川龙相比于异特龙的突起更大更粗,电影里的复原还是很到位的。
至于为什么明明预告里是出发去白垩纪,却出现了侏罗纪的代表沱江龙和永川龙,就由大家自己来猜测了。
3、棘龙

预告中的棘龙
属名:棘龙属 Spinosaurus 源自背上标志性的神经棘
种名:埃及-棘龙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纪念其发现于埃及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12年非洲埃及发现,1915年描述[29]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早森诺曼期 1亿到9500万年[2]
体长:14米,体重:8吨[根据30估计]

古地理分布图[1-2]

骨架图和复原图[3,30]
说到棘龙,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侏罗纪公园3里面一手扭断霸王龙脖子那段了。虽然棘龙在1915年就已经被发现命名,但是直到登上大荧幕前都是默默无闻。这一段经典的形象可以说是棘龙走进大众视线的开始。不过即使从当时的化石来看那条棘龙也放了卫星,更不要说现在棘龙已经变成彻彻底底的渔夫了。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棘龙复原的历史。
棘龙的正模标本在1912就在埃及发现了,1915年被斯特莫先生描述命名[29],后来收藏于德国的慕尼黑古生物学博物馆,可惜在二战的时候盟军轰炸的时候由于馆长的固执没有转移最后和博物馆一起被炸毁了。

正模标本图[29]
正模被毁以后二战后陆陆续续在埃及和摩洛哥都发现了许多棘龙的化石残片,其中有的个体比正模还大。仅仅依靠正模的图片标本人们就已经能看出这是一种与之前的恐龙完全不同的恐龙了,狭长的部吻和背椎上高大的神经棘从未在恐龙中见过,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由于正模缺失了后肢和尾部,所以都是按照一般兽脚类恐龙的大长腿和尾巴来复原,这就是第一版的棘龙复原。这就导致了复原出来的棘龙长度和吨位甚至超越了霸王龙。
而后直到2014年,摩洛哥科学家Ibrahim的发现给棘龙的形象来带了第一次大改。也就是俗称的棘龙短腿形象的出现。在这次发掘中Ibrahim团队发掘了编号为KK-11888化石个体,这个个体包括了颈椎、背椎+神经棘、股骨、胫骨、脚趾骨、小部分尾椎、背肋和头骨残片。已经是一个完整度非常高的个体了。这个样本的后肢相对于身体的比例比之前发复原小得多,这么小的比例说明棘龙根本不善于在陆地上奔跑捕食猎物[31]。再结合鳄鱼状的长吻,圆锥状的牙齿,大于一般肉食恐龙的骨密度,活脱脱一个水中觅食的渔夫形象。而短腿的棘龙后置力量和身体重心的前移导致科学家们认为棘龙在陆地上行动时更可能四足着地,前肢和大猩猩一样指节承重保证爪子锋利。新出的纪录片恐龙大复活和本电影中的棘龙复原就是采用了这种形状。

三种不同的复原方式[32-33]
本来棘龙的短腿四足渔夫形象就已经非常令人震惊,颠覆认知了。谁料就在今年上半年五一节的时候一个更劲爆的发现被发表了出来。易卜拉欣团队之后又回到化石点,往尾部清理围岩。这一清理直接搞出一个大新闻:原来棘龙的尾部脊椎和一般的兽脚类完全不同,斜向后长长伸出的神经弓和人字骨简直就是鳗鱼和蝾螈的尾巴。这一发现直接把棘龙的亲水性提高了许多,科学家们把尾部做成切片模型在水中模拟摆动尾巴,最后发现推力能达到棒状尾巴的8倍,效率达到2倍[30]。这一演化特征可以说就是为了在水中捕猎而演化出来的。

尾部化石[30]

化石和人的大小比较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8月份几个疑似棘龙的完整前肢暗示棘龙的前肢根本不适合四足行走,这进一步强化了棘龙的亲水性:棘龙很可能绝大部分时间均在水中度过,上岸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过这个化石貌似是私人标本,没有地层信息和其他信息,不好判断。
棘龙复原的变迁即为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奇迹,最大的淡水捕食者竟然是一种特化的恐龙,而且能大到和最大的肉食恐龙比肩,也完美展示了化石资料的缺失会对复原产生多大的影响。
4、原角龙

预告中的原角龙
属名:原角龙属 Protoceratops 意为第一张有角的脸(希腊语)
种名:安德鲁-原角龙 Protoceratops andrewsi 纪念最早收集原角龙化石的探险家R. C. Andrews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22年发现于内蒙和甘肃的戈壁沙漠,1923年描述命名[34]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坎潘期 距今约7500万年-7100万年(存疑)[2]
体长:2.5米,体重180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不同年龄段头骨 成年骨架图和复原图[2-3]

原角龙骨架,右侧就是偷蛋龙的蛋巢化石[16]
原角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角龙类恐龙,没有后期三角龙那样的鼻角和眉角,颈盾也没有花哨的边缘结构和翻折,相对于后期角龙类的颈盾来说非常朴实。不过原角龙的颈盾从小到大变化非常剧烈,有一个快速长大的阶段,长大以后从前面看可以基本遮住整个身体。这个庞大的颈盾上面可能还会有花纹装饰,用来种间识别和取悦异性。原角龙生活的地区在古时候也是荒凉的戈壁,但正是这种容易发生大量沙子快速掩埋的沉积环境反而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美化石。不仅仅有从幼年到成年整个生长发育的序列,甚至还保存有原角龙和其他恐龙的没有被压碎的蛋巢化石,骨骼化石也能三维保存不容易被挤压变形成二维平面。
这其中有一具非常著名的化石,名为“搏斗中的恐龙”。这具化石立体保存了原角龙和伶盗龙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互相搏斗直到力竭,最后被沙子掩埋的场景。这种能够保存生前搏斗场景的化石即使在全世界也少之又少,如果考虑到没有被挤压变形完全三维保存那可能是唯二的化石了。所以这具化石也被蒙古国定为国宝,还在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送来上海展出过,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幸亲眼目睹过这具化石呢?

搏斗中的恐龙[35]

搏斗中的恐龙细节[35]
可以看到伶盗龙后肢上的大爪子深深得插入了原角龙的脖子,而原角龙的喙牢牢得咬住了伶盗龙的前肢。双方就这么纠缠在一起最后被沙子掩埋,到死都保存着生前的姿势。
关于原角龙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故事:狮鹫的传说很可能就是中亚的斯基泰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原角龙也其他带喙恐龙的骨骼化石之后慢慢改编流传而来的,目的是为了吓唬外人保护自己的金矿。比如化石鹰钩状的喙和鹰类似,带爪的前后肢和狮子一样,肩胛骨出土时外飘如果没有生物解剖知识就容易脑补成翅膀的骨骼,颈盾和鹰狮子脖子后面长长的毛发可以产生联系。当然这个假说还有争议,只能说是有趣的一家之言。
5、伶盗龙

预告中的伶盗龙
属名:伶盗龙属 Velociraptor 在拉丁语中意味迅速的盗贼
种名:蒙古-伶盗龙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纪念发现地蒙古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23年发现于内蒙和甘肃的戈壁沙漠,1924年描述命名[36]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坎潘期 距今约7500万年-7100万年(存疑)[2]
体长:2.5米,体重25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与复原[2-3]
伶盗龙有一个更为大众熟悉也更上口的名字“迅猛龙”,迅猛龙只是伶盗龙的众多别名中的一个。伶盗龙和霸王龙可以说是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两种食肉恐龙了。而伶盗龙的经典荧幕形象出现在侏罗纪公园系列中并且延续到了侏罗纪世界中。其实这个形象对大众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首先是电影中的伶盗龙按照小说作者的说法其实是按照恐爪龙的骨骼放大后来复原的,只是冠了一个比较帅的伶盗龙的名字,可以说是张冠李戴。所以大众才会产生伶盗龙和人差不多大的错觉,实际上伶盗龙只有25kg,大概和哈士奇差不多大吧。在戈壁草原上也会成群结队捕猎原角龙,前面搏斗中的恐龙的化石还有其他原角龙的化石上伶盗龙的咬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是生活在现在还真说不定能像狼一样驯化成狗。
其次就是随着近年来带羽毛恐龙的不断发现,身为驰龙科的伶盗龙也不再是一身光秃秃的鳞片形象了。除了在更原始的近亲身上发现有羽毛印痕化石外,2007在伶盗龙本身的前肢骨上也发现了羽茎瘤的痕迹[37]。这说明了伶盗龙的身上也附着有羽毛,前肢有翅膀状的结构。而即使是作为电影原型的恐爪龙也有很大可能是身披羽毛的捕食者。电影中的伶盗龙一直保持着带鳞片的状态很可能是为了影视形象的需要,希望之后的侏罗纪世界3中会有带羽毛的恐龙出现吧。

羽茎瘤附着痕迹[37]
关于伶盗龙所在的驰龙科,邢立达团队在2018年通过在我国山东发现的足迹化石确认了它们中的小型成员群体行动的证据。以往的小型驰龙科化石无论是骨骼化石标本还是足迹化石,均是单独一只独来独往。而这次在山东发现的脚印化石中驰龙科的四条足迹互相平行,保持同步前进[38]。这已经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共同行动的小团体了。驰龙科真的和侏罗纪系列电影中一样保持群体行动,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白垩纪狼群了。

T22,T23,T24,T25四条为典型的驰龙足迹[38]
6、偷蛋龙

预告中的偷蛋龙
属名:偷蛋龙属 Oviraptor 意为偷蛋的贼
种名:嗜角-偷蛋龙 Oviraptor philceratops 表明它特别喜欢吃角龙的蛋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23年在发现于蒙古,1924年描述命名[36]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坎潘期 距今7500万年-7100万年(存疑)[2]
体长:1.6米,体重22千克[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与复原[3,39]
偷蛋龙也有另一个更为大众熟知的名字窃蛋龙。而且偷蛋龙的属名和种名都直接透露出了当年被冤枉的来由。时间回到1923年,偷蛋龙和原角龙伶盗龙的化石一样都是出自蒙古。偷蛋龙的化石被发现时正好趴在一窝恐龙蛋上,由于当地最多的恐龙就是原角龙了,科学家想当然的就以为这是原角龙的蛋,再加上化石并不完整,头骨部分很破碎,所以也没有直接反驳的证据。所以名字就这么定了下来,属名Oviraptor中的raptor代表小偷盗贼,Ovi代表蛋,翻译过来便是偷蛋龙;而种名philoceratops后半部分ceratops就代表有角的,意思便是特别喜欢吃带角的恐龙蛋。不过随着后续更多的化石发现,其中包括多具同样趴在恐龙蛋窝上的偷蛋龙类恐龙,还有保存完好的胚胎化石表明蛋的主人并不是原角龙反而就是偷蛋龙,这才真相大白[40]。可惜此时命名化石的科学家已经去世,学界的规定是只有命名的人自己提出才能改名,所以偷蛋龙只能一直带着这个名字了。
近二十年的化石发现为我们解释了偷蛋龙家族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偷蛋龙算是我国和蒙古的特产,绝大部分完整的化石均出土自我国的广西和蒙古的戈壁沙漠。它们长有巨大的喙和头冠,没有牙齿,身披华丽的羽毛,活脱脱一个中生代的大火鸡形象。体形有大有小,小的能当宠物养而最大的二连巨盗龙能长到8米,2吨[2],它的蛋就有0.5米长。而不管大小,这些偷蛋龙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它们像现在的鸟类一样会孵蛋。它们下蛋一次下两枚蛋并排排列,接连下十几次到几十次,转圈排成一圈,自己就坐在中间的土丘上张开带有羽毛的翅膀护住左右两侧的蛋保暖,不时得转圈照顾到每一枚蛋。而且即使是沙尘暴来袭要将他们淹没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宝宝,这也是在蒙古发现了这么多偷蛋龙趴在蛋巢上的化石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

上图为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葬火龙和她的蛋巢化石,这个化石个体被称为大妈妈(Big MaMa) 左侧是1994年发现的葬火龙胚胎化石和复原[40]

各式各样的偷蛋龙类头部复原[41]
7、扇冠大天鹅龙

预告中的扇冠大天鹅龙
属名:扇冠天鹅龙属 Olorotitan 拉丁语天鹅(Olor)与泰坦(Titan)结合
种名:阿尔哈-扇冠大天鹅龙 Olorotitan arharensis 纪念发现地阿尔哈区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993年化石发现于中俄边境俄国一侧的阿尔哈拉区,2003年描述命名[42]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晚马斯特里赫特期 约6750万年前直到大灭绝[2]
体长:8米,体重3.1吨[2]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与复原[2-3,43]
扇冠大天鹅龙是鸭嘴龙科中赖氏龙亚科的成员,也是就头上长有华丽头冠的一族。它生存在白垩纪末期,是活到最后的大灭绝的那一批恐龙中的一员。它的骨骼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是北美以外最完整的鸭嘴龙类的化石标本了。赖氏龙亚科的华丽头冠可能有两个作用,其一是起到展示的作用,其二是连接鼻腔辅助发声音。扇冠大天鹅龙的头冠即大又是空心的,所以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空能,表面覆盖着皮肤,上面有华丽的纹饰用来展示,同时内部连通呼吸道可以通过共鸣腔发出独有的声音来求偶和传递信息。

赖氏龙亚科下的各种头饰[2]
鸭嘴龙科是恐龙家族最繁盛的科,那么相比于拥有庞大体腔和长脖子疯狂进食的蜥脚类、拥有装甲的甲龙类、拥有尾刺防身的剑龙类和颈盾尖角攻防兼备的角龙类的优势在哪里呢?这个秘诀就在他们的嘴里,虽然跑不快也打不过,但是就是靠一口好牙让鸭嘴龙科靠着超高的能量获取效率繁盛起来。恐龙不像我们人类所在的哺乳动物一生只换一次牙,它们的牙齿可以终生替换生长。鸭嘴龙嘴中的牙齿专门用来研磨植物,最上部的牙齿被磨损以后就被下部的牙齿替换,为此它们的下颌牙齿密密麻麻构成齿列,不断生长的新牙齿就像传送带一样把上部被磨损的牙齿挤掉。而且它们咀嚼的方式也和我们大不相同,它们的下颌左右是分开的,咀嚼时下颌切入上颌就像碾磨机一样碾碎植物[44]。

加拿大-短冠龙的咀嚼示意图[44-45]
8、无齿翼龙

预告中的无齿翼龙
属名:无齿翼龙属 Pteranodon 源自希腊语pteron翅膀和anodon无齿两字的结合
种名:长头-无齿翼龙 Pteranodon longiceps 表征长长的头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1870年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晚科尼亚克期至早坎潘期 约8500万年前至7900万年前[46]
最大翼展:6米

古地理分布[1-2]

骨架复原和最大个体比例[47-48]

实体骨骼装架和复原[16]
无齿翼龙得益于其在侏罗纪公园3中令人影响深刻的出场和与主角的互动还有各种玩具的推出,可以说是最出名的一种翼龙了。哥斯拉系列中的飞行怪兽拉顿也是以无齿翼龙作为原型,可见其影响力。不过虽然无齿翼龙是恐龙流行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但是翼龙本身并不是恐龙。在无齿翼龙生活的时期全球海平面远比现在高,导致北美的中部被海水淹没形成了横贯南北的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割成东西两块,这片海域是生产鱼类的浅海,其中活跃着沧龙、白垩刺甲鲨、剑射鱼等恐怖的掠食者,而在飞在空中捕食鱼类的便是无齿翼龙。
说道翼龙,这里就简单科普一下翼龙和鸟类与蝙蝠的区别。首先是翅膀的构造,鸟类主要依靠附着在前肢上的羽毛形成翅膀,蝙蝠则依靠手掌和手指支撑皮膜而翼龙仅仅使用一根无名指就撑起了翼膜。

翼龙、原始兽脚类恐龙、蝙蝠和鸟类的翅膀结构(后期着色)[49]
上图中A和F为无齿翼龙的翅膀解剖结构,E和H是现生的鸡的翅膀解剖结构,D和G是现生的微型蝙蝠的翅膀解剖结构,B是一种叫埃雷拉龙的原始恐龙的手部结构,C是一种叫腔骨龙的稍进步一些的恐龙的手部结构。图中着色的部分:红色为肱骨(上臂骨)、蓝色为尺骨和桡骨(前臂骨)、黄色为腕骨、绿色为掌骨、粉色为指骨。可见翼龙的其他四根手指都极端退化,只保留了些许抓握和行走的能力,某些特化的类群如夜翼龙甚至把另外四根手指完全退化只保留了一根无名指。

翼龙的气囊和翼膜结构[50]
翼龙的翼膜也绝非一层皮膜那么简单,它们的翼膜是由皮膜,结缔组织,肌肉纤维,血管网和肌动纤维复合而成,可以说就是肉体的延伸。翼龙可以像我们控制手臂一样控制翼膜的外形,再配合上用来控制身体平衡的极端发达的小脑,用以减轻身体重量的中空骨骼,和鸟类一样的气囊呼吸系统带来的大量氧气,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早就了史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飞行类群。
9、蛇颈龙

预告中的形象
属名:双叶龙属 Futabasaurus 源自发现化石的双叶群(岩石地层单位)
种名:铃木-双叶龙属 Futabasaurus-suzukii 纪念化石的发现人铃木直(Tadashi Suzuki 鈴木直)
化石发现年代地点:2006年发现于日本福岛县的双叶群玉山组(福岛县内)
生活年代:晚白垩世 森诺曼期 约8630万年前-8360万年前[51]
体长:6.4-9.2米

古地理分布[1,51]

展示于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骨骼装架标本和薄板龙科近亲海霸龙的复原[52-53]
最后这次的预告中还出现了蛇颈龙,一提到蛇颈龙就想到了前作的主角皮皮。皮皮也是一只蛇颈龙,莫非这是在暗示这次会出现皮皮吗?不过皮皮按照时间来看应该是遇不到大雄他们了,不过毕竟是哆啦A梦也不是不可能的。就算不是皮皮,那情怀也满满的。说回蛇颈龙,在日本最有名的蛇颈龙非铃木双叶龙莫属了。铃木双叶龙是在日本发现的第一种蛇颈龙,所以在日本的知名度非常高,不仅仅出现在了大雄的恐龙电影中还有其他一些涉及古生物的游戏影视作品中均出现有它的声音。蛇颈龙其实也并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它和恐龙的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远的。
与鱼龙沧龙鲸鱼这些动物使用摆动脊椎的方式尾鳍推进不同,蛇颈龙选择了和海龟一样的四个桨状肢划水推进。这样的推进方式其实非常慢,那么要怎么才能追上猎物呢?秘诀就在它的长脖子上,科学家推测蛇颈龙的长脖子可以让他们的头部快速的伸入鱼群或者乌贼群中,而身体则在远处不容易被鱼群发现,这样就能肆意取食而不用像其他捕食者一样一靠近鱼群就会被惊动然后散开机动了。不过虽然它们的脖子在水中灵活,要想让脖子高高得伸出水面弯成天鹅的形状还是不太可能的,没有浮力的支持蛇颈龙的肌肉和颈椎结构是支撑不了那种造型的。另外身为海洋爬行动物的一员,蛇颈龙很可能也是卵胎生的,也就是说很可能从不上岸,因为它们的四足形态和肩膀骨盆附着的肌肉很难让他们在陆地上行动。所以前作电影中的形象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啦。

预告中的3d全家福
这部剧场版的第一部预告就是一群3d的巨龙从眼前走过,当时看到这段真的是兴奋不已。后续又放出了包含更多恐龙的片段,为了方便辨认,我专门把边都描了出来并编了号。结合恐龙吧的同仁的辨识加上后续我自己的观察结果就放在下面了。

原图:

我已经把边缘勾勒出来方便大家辨认:
1. 赛特-掠海翼龙 Thalassodromeus sethi
2. 诺氏-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费城-阿氏翼龙 Arambourgiania philadelphiae (存疑:风神头是有小冠的,但是图太小看不清)
3. 扁鼻-鸟掌翼龙 Ornithocheirus simus
4. 皇帝-雷神翼龙 Tupandactylus imperator
5. 长头-无齿翼龙 Pteranodon longiceps
6. 纤细-夜翼龙 Nyctosaurus gracilis
7. 中加-马门溪龙 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
8. 高胸-腕龙 Brachiosaurus altithorax
9. 埃阿斯-迷惑龙 Apatosaurus ajax
10. 乌因库尔-阿根廷龙 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11. 哈氏-梁龙 Diplodocus hallorum
12. 至高-圆顶龙 Camarasaurus supremus
13. 帝王-埃德蒙顿龙 Edmontosaurus regalis(存疑:这么大的鸭嘴龙类头都很长,头短的个头都小)
14. 龟型-镰刀龙 Therizinosaurus cheloniformis / 戈壁·慢龙 Segnosaurus galbinensis (存疑:从大小上看更有可能是后者,但是前者知名度更高)
15. 萨式-食肉牛龙 Carnotaurus sastrei
16. 平衡-恐爪龙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体形驰龙科成员)
17. 脆弱-异特龙 Allosaurus fragilis
18. 君王-霸王龙 Tyrannosaurus rex
19. 魏氏-双脊龙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20. 卫甲-包头龙 Euoplocephalus tutus
21. 褶皱-三角龙 Triceratops horridus
22. 急速-似鸟龙 Ornithomimus velox
23. 犹他-铸镰龙 Falcarius utahensis
24. 查氏-激龙 Irritator challengeri
25. 沃克-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walkeri
26. 粗齿-埃德蒙顿甲龙 Edmontonia rugosidens
27. 狭脸-剑龙 Parasaurolophus walkeri
28. 怀俄明-厚头龙 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29. 蒙古-伶盗龙 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体形驰龙科成员)
30. 嗜角-偷蛋龙 Oviraptor philceratops(存疑:也可能是其他同体形偷蛋龙科成员)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Scotese教授领导的Paleomap Project计划 [https://www.youtube.com/user/cScotese]
[2]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2nd edition, GREGORY S. PAUL
[3] 艺术家cisiopurple的复原图 [https://www.deviantart.com/cisiopurple/gallery]
[4] Maleev (1955). "Giant carnivorous dinosaurs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04 (4): 634-637.
[5] Maleev (1955). "New carnivorous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04 (5): 779-783.
[6] [https://www.dinosaur.pref.fukui.jp/] , [https://www.youtube.com/user/FukuiDinosaurs]
[7] Xu et al. (2010). "First ceratopsid dinosaur from China and its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 (16): 1631-1635.
[8] 艺术家JULIUS画的角龙头像 [https://fineartamerica.com/profiles/csotonyi/]
[9] 侏罗纪世界官网[http://www.jurassicworld.com/intel/dinosaur/sinoceratops]
[10] Lydekker (1877). "Notices of new and other Vertebratas from Indian Tertiary and Secondary rocks. Record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10(1): 30-43.
[11] Wilson and Upchurch (2003). "A revision of Titanosaurus Lydekker (Dinosauria Sauropoda), the first dinosaur genus with a “Gondwana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1(3): 125-160.
[12] Meyer (1861). "Vogel-Federn und Palpipes priscus von Solenhofen"
[13] Huxley (1868). "On the animals which are most nearly intermediate between birds and reptiles". Geol. Mag. 5: 35765.; Annals & Magazine of Nat Hist 2, 66-75; Scientific Memoirs 3, 3-13.
[14] Huxley (1870). "Further Evidence of the Affinity between the Dinosaurian Reptiles and Bird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6 (12): 12-31.
[15] Owen (1863). "On the Archaeopteryx of Von Mey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ossil remains of a long-tailed species from the lithographic stone of Solnhofe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153: 33-47.
[16] 本人摄于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17] Ji & Ji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the earliest bird fossil in China (Sinosauropteryx gen. nov.) and the origin of birds". Chinese Geology. 10 (233): 30-33.
[18] Chen et al. (1998). "An exceptionally well-preserve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Nature. 391 (8): 147-152.
[19] Smithwick et al. (2017). "Countershading and Stripes in the Theropod DinosaurSinosauropteryx Reveal Heterogeneous Habitats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Biota". Current Biology. 27 (21): 33373343.e2.
[20] Ji et al. (1998). "Two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 Nature. 393 (6687): 753761.
[21] Xu et al.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421 (6921): 335340.
[22] [https://www.deviantart.com/fredthedinosaurman/art/Microraptor-gui-for-Wikipedia-708931028]
[23] Zhang et al. (2010). "Fossilized melanosomes and the colour of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birds". Nature. 463(7284): 10751078.
[24] Li et al. (2010). "Plumage color patterns of an extinct dinosaur". Science. 327 (5971): 13691372.
[25] Li et al. (2012). "Reconstruction of Microraptor and the Evolution of Iridescent Plumage". Science. 335 (6073): 12151219.
[26] Dong et al. (1977), "On the stegosaurian remains from Zigong (Tzekung), Szechuan province",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5(4): 307-312.
[27] [https://www.skeletaldrawing.com/ornithiscians]
[28] Dong et al. (1978). "A new carnosaur from Yong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Ke Xue Tong Bao. 23 (5): 302-304.
[29] Stromer (1915). "Ergebnisse der Forschungsreisen Prof. E. Stromers in den Wüsten Ägyptens. II. Wirbeltier-Reste der Baharije-Stufe (unterstes Cenoman). 3. Das Original des Theropoden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nov. gen., nov. spec". Abhandlungen der Königlich Bay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 Klasse (in German). 28 (3): 132.
[30] Ibrahim et al. (2020). "Tail-propelled aquatic locomotion in a theropod dinosaur". Nature. 581 (7806): 67-70.
[31] Ibrahim et al. (2014). "Semiaquatic adaptations in a giant predatory dinosaur". Science. 345 (6204): 1613-1616.
[32]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uk/science-and-technology/2020/04/reconstructing-gigantic-aquatic-predator]
[33]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4/first-spinosaurus-tail-found-confirms-dinosaur-was-swimming/]
[34] Granger&Gregory (1923). "Protoceratops andrwsi, a pre-ceratopsian dinosaur from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72: 1-9.
[35]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amaiyuya/13446147213/]
[36] Osborn (1924a).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12.
[37] Turner et al. (2007). "Feather quill knobs in the dinosaur Velociraptor". Science. 317 (5845): 1721.
[38] Xing et al. (2018). "Multiple parallel deinonychosaurian trackways from a diverse dinosaur track assemblag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asheng Group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Cretaceous Research. 90: 40-55.
[39] [https://qilong.wordpress.com/2011/06/05/better-know-an-oviraptorid-the-first-egg-thief/]
[40] Norell et al. (1994). "A theropod dinosaur embryo and the affinities of the Flaming Cliffs Dinosaur eggs". Science. 266 (5186): 779-782.
[4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Oviraptorinaeprofiles.jpg]
[42] Godefroit et al. (2003). "A remarkable hollow-crested hadrosaur from Russia: an Asian origin for lambeosaurines".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 (2): 143-151.
[43] Godefroit et al. (2012).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Olorotitan arharensis, a hollow-crested hadr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Far Eastern Russ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7(3): 527-560.
[44] Cuthbertson et al. (2012). "Kinetic Limitations of Intracranial Joints in Brachylophosaurus canadensis and Edmontosaurus regalis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Chewing Mechanics of Hadrosaurids". The Anatomical Record. 295: 968-979.
[45] Alex Tirabas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nDrNPU0g3o]
[46] Bennett (1994). "Taxonomy and systematics of the Late Cretaceous pterosaur Pteranodon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a)".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169: 170.
[47] PTEROSAURS, Mark P. Witton
[4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teranodon_scale.png]
[49] Tokita (2015). "How the pterosaur got its wings". Biol. Rev. 90: 1163-1178.
[50]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pterosaurs-were-monsters-of-the-mesozoic-skies/]
[51] Sato et al. (2006). "A new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Fukushima, Japan". Palaeontology. 49 (3): 467484.
[52] Dick Thomas Johnson摄于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
[53] by DiBgd
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我都放在度盘了,地址如下,自取即可:s/17t4A7Dra23fxkd5wYx-hew 提取码:kxfb

原文地址:https://ngabbs.com/read.php?tid=2455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