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二部分 语言文字文学 其八 言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很多史前文明的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作为成员归属部族的标记。这种归属的符号流传到现在,寓意与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多改变:旗帜、祭祀场所、信物、乃至于纹身,都有对应的团体归属含义。对于文人来说,创作文学作品很多时候的目的便是要将作品传世、作为相应民族的文化图腾。作为文人,吟诗作对、琴棋书画只是作为消遣娱乐、展示才艺;而托文以言志、寻求同道中人,一同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过传世的文章完成文化在民族中的传承,则是文人的职责所在。
人类社会最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传说与神话色彩浓厚的例子。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变形记》以及中国的《山海经》,分别是西方与东方世界最富盛名的神话故事集,描述了古代人民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以及对自然规律最朴素的认知。因为缺乏先人的典范,自然世界的动植物、山河湖海、人们在现实世界的人为原型塑造的神,许多时候成为了文化符号。在西方世界,阿尔忒弥斯(Artemis,罗马神话的戴安娜)是西方世界月亮的代表;嫦娥与玉兔是东方世界月亮的代表。阿尔忒弥斯的弟弟阿波罗(Apollo)是西方世界太阳的代表;而在东方,嫦娥的丈夫后羿以及追着太阳跑的夸父是东方世界太阳的代表。在东西方世界,很多国家级的科学探索类项目所涉及的名字都援引了本民族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代表着对先祖的敬畏与相应文化在现时发扬光大的荣耀。
随着时间的进展,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逐渐增多,文学作品中神话故事逐渐被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替代。相应地,人们在语言和文学作品上的积淀也逐步增多。对于增强文章和演说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们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并将其归类成“修辞”的手法。其中作为集大成的文学评论作品,西方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西塞罗的《论演说》[1]以及中国南朝的刘勰的《文心雕龙》[2],都在相应作品中论述了修辞的方式方法以及其中的一些规律。其中,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亦指出,修辞使用的方式方法与说服别人有关,但是修辞并不完全是为了说服别人而产生的学科。[3]此种观点与东方世界托文以言志、寻求同道中人但不强求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在汉语中,赋(陈述)、比(比喻)、兴(升华发展)[4]被认为是文学创作中表达观点的最基本的表达方法。[5]对于东西方世界,直接陈述某一事件或者观点(赋)或许因为相关的语言和语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托物言志、托人言志(比兴)的手法,则能反映出东西方世界在世界观、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上有很多有趣的异同。我们将东西方文学中的一些经常被用来比兴、表达作者观点的主题进行对比,阐释如前所述的东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神话角色的形象与地位
在西方世界的神话故事中,世间万物的运行都被有着人的形态的神所掌控着;在许多史诗中(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很多神直接参与到了人类的战争等活动中,他们亦人亦神,让人与超于人的神之间模糊了界限。阿波罗掌管太阳、阿尔忒弥斯掌管月亮、波塞冬掌管大海,等等:他们外化为希腊与罗马的经典雕塑之后,全部都是美妙绝伦的人体造型。而在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等:人就是人,就算能射下太阳,也不是神。因而,中国人在神话故事中将人的活动看作是天地万物运行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神话故事中的诸神均有家族谱系,而且几乎所有的神都在掌管世界内的某一领域;而在中国,我们除了认为三皇五帝作为我们共同的祖先之外,其余的星君星宿、四象猛兽都没有太多的身世:这些没有身世背景的神话角色“不自生且长生”[6],代表着东方人自然而然地接纳世间万物的存在。因而,西方世界的人们强调人在自然界中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性质;东方世界的人们强调人在自然界中发现、探索,并改造自身以顺应自然界发展的性质。
如下是一篇豆瓣文章中对于东西方世界神话形象的讨论,[7]可谓十分贴切:“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
接续上述评价进行讨论,中国人更喜欢将人和事放置于整个社会运行体系之下进行评判,看重人们的所作所为会对社会运行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而西方世界更注重单个个体的所作所为是否达成了自身的目的,社会效果只是附加结果。由上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国在与西方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总是有畏威而不怀德[8]的特质。或许从神话故事中就可以看出这是天性使然,因而指望西方世界的竞争对手遵循我们的道德感化是不现实的:用对手感受得到、听得懂的利益冲突使对手妥协,方为对策。
可以看出,在东方世界,人们对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理解相对更为朴素、强调人类社会与世界中其他事物之间的共性;而在西方世界,人们认为人的活动是天然地干预世间万物的运行的,其优越感天生俱来,人们通过神话作品强调人类社会在世界中相对于其他事物之间的个性。在社会运行内生动力相对较弱、社会内部矛盾相对较为复杂难解时,相对于东方,西方的社会内部也因为这种优越感和个性而更容易产生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
诗词歌赋与史诗、戏剧、小说
对于文学作品的篇幅,相对于史诗戏剧小说,诗词歌赋平均更短一些。诗歌以凝练、意境与声韵取胜;史诗、戏剧、小说虽然在很多时候也有韵,但更多时候是以系统与恢弘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见长。
作为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方的汉语在单个字词之上所表达的含义相对西方语言体系更多。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诗词歌赋。很多中国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只有数十个字,而且很多时候与中国画搭配,以简短凝练的手法为读者构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供读者自由想象。由于篇幅极为精简,作品中一般会陈述很多景色与特定物品,借以描绘情境、托物言志。因此,此类作品对于用词与用字极为考究。
相比较而言,尽管西方世界也有很多伟大的诗人,但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更多来自于史诗、戏剧与小说。以字母作为载体的文字系统,在单个字词上表达的含义相对较为有限,这或许是西方文学作品需要更多篇幅的原因之一。文艺复兴之前的数位史诗巨匠,与莎士比亚、雨果、歌德、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近现代西方世界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代表作均为篇幅恢弘的史诗、戏剧、小说等。在作品之中,对人物、环境、事件等事物细致入微的描述,生动刻画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眼中的现实世界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读者,这些都是西方文学作品的精髓。
对于东方的长篇巨著,中国传世的古典小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其中所描绘的故事情节为汉语言提供了诸多素材;而西方世界亦有很多作者写出了传世的短诗,如普希金、莎士比亚、拜伦勋爵、T. S. Eliot等作家。
总结而言,在中国,传世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以短的篇幅描绘宏大的场景或者拓展读者尽量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而在西方,传世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以长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述作者观察到的世界与想象细节,耐心地引领读者们去了解作者笔下世界的点滴。但无论是何种文学体裁与创作模式,东西方文人言志的目的是一样的:描绘自己看到的世界、带领读者走入自己描绘的世界、与读者一同在描绘的世界中思考与想象。由此,同路之人得以找寻,文化得以传承。
史学作品与哲学作品
使用语言文字表述作者的观点,不一定需要通过纯文学的方式。将前人的历史事迹记录成史册,此过程中一方面为后人提供历史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记述的过程中加入作者本人的观点(但应尽量保证客观、尊重史实)。西方世界的修昔底德与色诺芬等史学家为西方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记述工作提供了模版;而在中国,孔丘、左丘明、司马迁以及班固等史官为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记述工作提供了范例。
哲学本身就在研究人的思考过程,对应的哲学作品无一不在直述作者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很多著名学校的本科教学中有专业名为PPE(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与PPL(philosophy, politics and law),足见哲学本身可以衍生出对于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科考制度结合孝廉推举是通用的行政官员选拔机制;现今的公务员考试重要的一项为申论:考生们都需要使用哲学作品表明观点,从而被审核录用。
在西方世界,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圣经》作者群体、弗朗西斯·培根、尼采、康德、黑格尔、卡尔·马克思等人,构筑起了一篇篇哲学领域的巨著;在东方,诸如《易经》作者群体、李耳、孔丘、墨翟、庄周、朱熹、王阳明等人,贡献了诸多来自于东方的哲学巨著。当然,思考过程本身是无国界的:东西方世界在人类文明上的精髓,可以、应该也必然被全人类共享。以马克思主义为例,卡尔·马克思等人提出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就成功地指导了新中国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
本篇总结
中国的文化积淀有足够多的厚度,让中国传世的文学作品可以以一国之力与西方世界进行比照。此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历史上伟大的文学作品会有更多的注意力;而这种状态则是在我们积贫积弱的年代无法达成的。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长的今天,我们国家与人民的所思所想定要被伟大的汉语言所表述。中国乃至于全人类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现在的文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库,撰写出对本民族文化有满满的自信、且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深刻建设性见解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正当时。
[1] Cicero, De Oratore, Book II, Sect. 39 - 89
[2]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比兴、夸饰
[3] Aristotle, Rhetoric, 1.1.14
[4]《周礼·春官》
[5] 其实在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中,罗列发现的事实(赋)、引用他人的发现(比)、讨论发现事实的潜在意义(兴),这些手法也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素
[6] 李耳《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224791/
[8] 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