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下):岁月见证残酷真相,另一个女子的悲情一生

陈二姐和崔宁伏法,王氏觉得可以告慰丈夫刘贵了。她送走了父亲,自己决定在家中为夫君守孝。王氏还不到三十岁,父亲劝她不必拘泥,早点改嫁——平民百姓没有条件守节,他们不讲究这个。王氏虽然不排斥改嫁,但无论如何也得守孝一年后再说。
刘贵死时,家中已经落魄,一场官司又花了不少钱,王氏便是一个人度日,也十分辛苦艰难。王员外心疼女儿,眼看着已经快到一年了,便派家里的一位老仆“老王”去接女儿回娘家。
王氏收拾了包袱,与邻居告别后,便跟着老王上路了。此时正是秋天,他们走出城外时,忽然来了一阵急雨,二人没带雨具,慌忙跑到一个林子里避雨,结果便走错了路,越走越荒僻。
便在这时传来一声大喝:静山大王在此,快快留下买路钱!
老王一看有人劫道,当即大怒,为了保护女主人,一头就向强盗撞去。强盗躲开后,老王扑倒在地,被一刀砍死。
旁边的王氏一看老王已然无救,眼前的静山大王又凶恶,情急之下便拍手叫道:杀得好!杀得好!
她这一叫,静山大王愣住了,我杀了你的同伴,你怎么还叫好?
王氏于是假言道:奴家不幸丈夫去世,被媒人哄骗,嫁了这个老头,内心委实不愿。现在被大王杀了,也算为我除了一害。
静山大王一看,这女人很上道啊,又看到她长得还算漂亮,便问道,既然如此,你愿意给我做个压寨夫人吗?
王氏已经无路可退,唯有点头道:情愿服侍大王。

当夜,静山大王带着王氏回到自己的寨子里,吩咐杀羊宰牛,与王氏拜堂成亲。虽然是形势所迫,但王氏是个随遇而安的女子,丈夫已死,她也没什么负疚牵挂,便也和静山大王好好过起日子来。
说来也巧,自从静山大王娶了王氏之后,不到半年功夫便发了好几桩大财,他觉得王氏是自己的福星,越加喜欢她,对她言听计从。王氏便趁机劝他,梁园虽好,不是就久恋之处,我们赚得已经够多了,这种刀口的买卖太危险,还是早早洗手不干了吧,可以安享后半生……
静山大王觉得王氏说得不错,不久便解散了手下人,来到城里开了一家杂货店,过上了寻常百姓的日子。
静山大王改恶从善之后,时常去寺庙中,吃斋念佛,很是虔诚。有一天,他忽然对妻子吐露真情道:我这一生,虽然做强盗,但大多数都只是吓唬人骗钱,很少谋财害命,只亲手杀过两个人,又牵连了两个人。这四条人命命一直让我寝食难安,我想多做些功果,为他们超度。
王氏便问他,你杀的是哪两个人?
静山大王道,一个你知道,就是你丈夫,在林子里被我杀害,我又占了你,想想很是不安。
王氏知道他说的是老王,便说,如果不是这样,我也没机会跟你在一起,事到如今,也不必再说了。另一个人呢?
静山大王道,这个说起来,更是让我愧疚追悔,因为不仅他被我杀死了,还牵连了另外两个人无辜偿命。那是几年前,我还没有占山为王,有一天赌钱赌输了,便想趁夜去掏摸点钱。走过一家门首,发现他们没有插门,便走了进去,看到一个人睡在床上,脚下还有一堆钱,我便拿了几贯要走,不想这时那人醒来,便来阻止。我怕他声张跑不了,正好跑到厨房看到一把斧子,便劈死了他,将十五贯钱都拿走了。后来听说,竟是他家的小老婆和后生崔宁被问罪服刑。我虽然是做强盗的人,但这俩人实在是枉死,我心中实在过不去,一定要好好超度他们……

一番话,将王氏说得目瞪口呆,惊魂失魄。原来眼前这人就是杀害丈夫刘贵的凶手,自己竟然阴差阳错又嫁给了他!一时间心思纷乱,但她知道静山大王是心狠手辣之辈,她哪里敢流露出半点惊讶,勉强装着与己无关的模样,将他应付过去。
当夜,吐露完心事的静山大王放下重负,睡去了,王氏却是辗转难眠。她想起了当初,正是自己和父亲,一口咬定是陈二姐和崔宁作案,无论陈二姐怎样哭泣辩解,自己都不肯听、不肯想,一定非要将他们绳之以法、置之死地不可。他们满怀冤屈、悲惨死去,想来在阴曹地府一定不会放过我!我,我,我怎么办?难道还能再跟他过下去吗?
王氏想了一夜,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二天,趁静山大王不在,她来到临安府前叫冤。此时已经换了一个新府尹,王氏向府尹讲述了这番悲惨事实,请大老爷明镜高悬,为陈二姐和崔宁昭雪冤情。
府尹当即令人抓来静山大王,他供认不讳,然后呈文上报。
判卷下来,静山大王死罪,前任府尹失察,革职为民。陈二姐与崔宁已经冤死,唯有厚加抚恤。至于王氏,既是被逼嫁给强盗,又能出首伸冤,便将静山大王的财产分给她一半,另一半入官。
王氏祭奠了刘贵与陈二姐、崔宁,痛哭一场后,将分给她的财产全部舍入尼姑庵中,自己则日日吃斋念佛,追荐亡魂,在忏悔与祈祷中度过了一生。
这是《醒世恒言》中的名篇“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后来被改编成不同剧种的剧目,名为《十五贯》,一直唱演不衰。当然,戏剧增加了更多人物和线索,最重要的,结局做了改变。关键时刻,有明察秋毫的清官出场,他拯救了陈二姐和崔宁,将一场冤案从悬崖边拉了回来,让观众不至于太难过。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故事更加残酷真实。一场偶然发生的命案,又因为偶然牵连了两个无辜的男女,最后还是偶尔因为凶手吐露真相,而知情人因为恐惧被冤魂纠缠而报案,才最终得以昭雪。
是不是,真的应该感谢这因果报应的思想?原本消极愚昧的观念,在这个案子里,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案件昭雪的关键。
王氏本是一个自私利己的人——被杀的老王也是一条人命,但她并未因此而去出首静山大王。她大概认为老王之死与她无关,是老王自己运气不好,是静山大王自己作恶。而陈二姐和崔宁,却是在她的一力咬定下才被定罪的。他们的血泪冤屈中,有她的无情固执,亦有她的推波助澜。
她无法承担漫长后半生的心理重负,只能去选择出首,哪怕此后一生寂寞,一生忏悔,一生悲情。
这篇故事名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是因为刘贵的一句戏言卖了陈二姐而起,而结局亦是王氏抵不过心灵压力而终结,从头至尾照见的是都人性幽暗,是心理的博弈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