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怎么纳凉的???
最近突然非常流行起一个论调,说三伏天是最有利于减肥的日子,这时候减肥咔咔瘦。

现在的年轻人,你说什么事情有利于身体健康,他们毫无反应,你要是说什么事情超级减肥,立马全都冲了。
这不,刚刚入伏,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小姐妹为了减肥又是不开空调,又是每天运动,说是要模仿古人的生活环境,结果,差点把自己干进医院。

一束真心奉劝一下各位,古人只是科技树还没有点到位,不是傻啊!今天就来看看古人到底是如何度过三伏天的。
早在秦汉时期就确定了三伏天的概念。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就是一年里阳气最旺天最热的日子,具体是哪几天每年都有不一样,因为计算方法融合了二十四节气和天干地支,简单来说就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而这个“伏”字,就是潜伏的意思,除了玄学一点的解释,代表了阴气藏到了地下,更主要的意义是让人也潜伏起来啊!
唐人张守节解释道:“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古人总结出夏季暑毒之气,以三伏天为最。不仅高温天气易令人中暑,而且高温下还非常容易有病毒瘟疫流行。既然暑毒之气有危险,就要想办法避开它。所以这时候的古人会减少外出与剧烈活动,尽量多保持躺着不动的状态。
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伏闭门”的习俗,伏日一到,人们便待在家中避暑纳凉。
晋人程晓写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所以那些骗你们三伏天运动的营销号,快闭嘴吧,古人这时候都是能躺则躺的。
不过古人的夏天呀,没有空调那是真热,说不定比现在还热。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中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发现大约在仰韶文化晚期、先秦至西汉时期、隋唐、宋末元初,都是历史上的温暖期,那个时候的三伏天,中原地区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的高温。
热到古代大v都各种发文吐槽
杜甫说: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蹋层冰。

杨万里在《五月初二日苦熟》里说
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
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
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飞且此住,飞蝇解飞不飞去。

这时候又有营销号跳出来说了,三伏天不要吃冰的开空调啊,古人都是靠这时候的阳气维护体内气息平衡的,现代人就是空调开太多冰的吃太多了才湿气重,不开空调去湿气就能形成易瘦体质啦!
我一整个跳起来暴打他们的狗头,古人那是去湿气嘛?那是没有这个条件啊!古代富有的人照样给自己整大冰箱空调房。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绿色环保的无氟冰箱了——冰鉴。
根据《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

用双层容器储存食物与酒,外层防冰,开几个洞还能当空调。
有钱人还会给自己建空调房——“凉屋”。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屋里有专业的机械工具“扇车”,类似水车的样子,通过水流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利用机械结构将流水引自亭子屋顶,水顺着屋檐哗哗的流下来,制成“人工水帘”,实现消暑的目的。
至于平民百姓呢,只能靠一些更便宜的方法纳凉,——竹席竹枕竹夫人。躺在竹席上,枕着竹枕,抱着竹夫人,夏夜再也不难熬了。前两者大家都知道,但竹夫人是什么?

就是这个像竹篓一样的东西,睡觉的时候抱着,冰冰凉凉比抱人舒服多了,于是便叫做竹夫人。
舒服的环境是人类自然的追求,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当然一束也不是建议各位每天坐在空调风口下猛吹,适当的运动和出汗确实对身体有益,但是也不必刻意折磨自己,更不要听满嘴胡话的营销号胡编乱造,三伏天,就好好吃着冰西瓜躺着看电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