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集:“一个运输舰而已,哪来的这么多变种?”
变种1:虫洞舰
1-1:虫洞运输舰
研发目标:虫洞运输舰最初被开发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在某些偏远星区充当临时交通枢纽,也就是临时星门,这东西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传送能力被削的可移动星门
相关资料:在帝国与共和国的战争全面爆发后,这种舰艇因极其强大的战场投送能力,低廉的制造成本,进入了帝国军方的采购名单,这次战争,让虫洞运输舰完成了从民用到军民两用的转型,有人将其称为“虫洞舰的翻身仗”
战场表现:一支标准突击舰小队护送一部虫洞运输舰正在突袭敌人的后方,因为敌人已经被前线战场给牵制住了,导致没有兵力来拦截这只突击舰小队,仅有的守军也在十艘突击舰的强大火力下灰飞烟灭……到达坐标点后,虫洞运输舰立刻关闭引擎,开始将所有能量供应给虫洞传送装置,星空中一个大型虫洞正在缓慢形成,在这个过程中,这支标准突击舰小队需要保护虫洞运输舰不被干扰,任何的干扰都会导致这次突袭计划失败……虫洞形成了,之前往外散发的空间波动已经减弱,不过虫洞形成了之后,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稳定并加固,在这个时间内需要保护虫洞运输舰不被摧毁……虫洞稳定下来了,在虫洞对面的大型舰队已经准备好,蓄势待发,虫洞一旦稳定下来,就代表这层防线被撕裂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扩大战果的问题了,敌舰正在疯狂的逃窜,这注定是徒劳……
1-2:虫洞突击舰
虫洞突击舰,你可以把它认为是虫洞运输舰的军用版本,和运输舰相比,突击舰拥有着更强的战场即时投送能力,更强大的火力(从无到有)更加厚实的装甲(从外壳变成了装甲,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和能源等级更高的反应堆
研发目标:在黑洞炸弹这种武器被开发出来后,由突击舰小队护送虫洞运输舰撕裂防线的方法,已经变得不可行,因目标过大,导致很容易全灭,在这种情况下,让运输舰自己进行突袭作战任务成了一个必须要达成的指标,在这种指标的要求下,虫洞突击舰诞生了
相关资料:这种战舰早期型号的诞生颇具戏剧性:一名工程师正在为企业下达的指标而烦恼着,突然,他想到了:给虫洞运输舰换上能源等级更高的反应堆,装上武器,再换上更厚实的装甲不就可以了吗?这样既省钱又能完成指标,就这样,在这名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下,帝国舰库内的虫洞运输舰开始陆续转型为虫洞突击舰,不过这种经过简单改装而成的虫洞突击舰的弊端很快就暴露了出来:
1.隐蔽性不好
因为底子是运输舰而不是突击舰的缘故,导致在设计上并没有空间用来安装隐蔽装置
2.太过脆弱,速度过慢
因为底子是民用船,骨架的强度也就那样,承受不起军用推进器和电磁弹射轨道在加速时所带来的高强度过载,且骨架的强度也导致他们无法安装厚重的装甲
帝国军方在发现这种虫洞突击舰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后,立刻下达了新的指标,新指标并不像之前的旧指标一样,模模糊糊的,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数据,在新指标的要求下,比之前更可靠同时也更贵的虫洞突击舰诞生了
战场表现:虫洞突击舰强大的火力与厚实的装甲和能源等级更高的反应堆,使得几乎没有任何战舰能够阻止他的脚步,在摧毁了几拨前来支援的小股守军之后,虫洞突击舰立刻将总能源的80%调动至虫洞发生器,虫洞发生器被启动后,往外散发的空间波动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这条防线上的守军敌人的方向,不过这波援军也被虫洞突击舰摧毁大多数……虫洞开启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与加固,已经可以正常通行了,在虫洞的另一边,一支舰队正在穿过虫洞,防线被突破了……
变种2:要塞舰
2-1-1:要塞运输舰
要塞运输舰是一种军用大型舰艇,别被它的名字给骗了,名义上是运输舰,实际上就是一个移动要塞,之所以叫做运输舰是因为帝国的“优良传统”:有运输能力的都是运输舰(这种与实际不符的命名方式能够迷惑敌方的情报部门)
研发目标:在战争爆发后,研制一种可移动要塞迫在眉睫,在此目标的促使下,要塞运输舰诞生了
相关资料: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方案是改造要塞,使要塞拥有移动能力,但此方案因消耗过大,已被否决,他们想到了一个方案:用仓库里封存的那些大型舰改改就可以了:加强装甲,舍弃护盾系统,削弱推进模块,将从护盾系统和推进模块上省下的能源用来加强武器模块,此方案在上报给帝国军方后,军方也同意了,毕竟这样做的成本低到忽略不计,并且还可以清理库存,何乐而不为?拿去改改再用,可比拆了的成本要低多了,这笔账,军方可是算得清清楚楚,并且到时候能回来多少都是未知数
战场表现:要塞运输舰厚实的装甲,可以让他在黑洞炸弹的攻击中幸存下来,强大的火力让它在攻坚战中可以顶着敌人的火力为己方部队迅速的打开一道缺口,缺口打开了,要塞运输舰会改变形态:推进模块被分解,产生的质量和剩余的推进剂在经过重组后将用来组建战舰生产线,在战舰生产线的尽头,装甲板将会打开,形成一个出口,生产出来的战舰可以通过这个出口,此时的要塞运输舰抛弃了运输舰之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要塞
2-1-2:港口运输舰
港口运输舰是一种军用型舰船,在非战时时期,它可以充当星际港口,成为巡逻队的基地,在战争时期,其内置的战舰生产线将会全力开动,为前线提供充足的兵力支援
研发目标:和要塞运输舰一样,它们的诞生同样来源于帝国对于要塞的需求
相关资料:在研制这种舰艇的时候设计师们就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着:后方并不是永远的后方,同理,前线也不是永远的前线,可能昨日的安稳后方,今日就成为残骸遍布的战场,明日就成为敌占区,港口运输舰完成部署后的机动性约等于没有,这就导致了当敌方来袭时无法逃离,既然“逃”行不通,那么就只有“战”,但如何保证港口运输舰在敌方推进到它所在的后方时,能够成为前线的一座要塞呢?在开始立项时,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后来有一名设计师提出了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让舰船在“要塞”和“港口”这两种模式之间来回切换,此方案在经过研究后确认可行,因为要塞运输舰要完成分解推进模块的任务,就必须配备纳米机器人,而模式间的转换正好可以让纳米机器人来执行,只是多敲几串代码的事,何乐而不为?并且模式转换时所需要的质量可以从运输舰本身和被击毁的残骸获得(程序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战场表现:一艘港口运输舰刚完成部署就遭遇了敌方大规模舰队的攻击,一时间,太空当中深灰色的反物质穿甲弹与激光横飞,反物质穿甲弹是敌舰打出来的,激光是港口运输舰打出来的,用激光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残骸,反物质穿甲弹在接触港口运输舰之前就被激光摧毁了,同时,港口运输舰也会发射一颗金属球进入被击毁的残骸,这个金属球是纳米机器人的集合体,分解产生的能量将会通过量子网络同步传输至港口运输舰,传输过去的能量将会进入质能转换装置,合成为物质,和被分解的推进器一起,用以完成自身的形态转变
港口运输舰终于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完成了形态转变,战争要塞正在苏醒……转换完成后,原本港口运输舰外侧武装保持不变,内侧武装已经构造完成,只需要一个指令,内侧武装就会翻向外侧,到那时,强大的火力会让任何攻击自己的敌人灰飞烟灭
港口运输舰分布于舰体若干中轴线上的电磁弹射轨道正在稳定弹射着反物质穿甲弹,每颗穿甲弹都能摧毁一艘乃至更多的敌舰,旗舰级别的也只是多用几发,对于时时刻刻都能得到能量补充的众多合成设备来说,这点消耗不算什么,很快的,这只大规模舰队被歼灭了,要塞运输舰已经释放出港口模式下储存的工程型飞船,进行打扫战场,很快的,残骸都没有了,除了敌方的舰队调动记录和舰船AI的记录,没有任何信息能证明这支舰队曾经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