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东汉以后至南朝陈被隋所滅历史演进的深层根源以及隋唐盛世依何得以出现的分析。
大体而言,从东汉建立以后就一直存在着士族的困扰,光武帝刘秀最初踌躇满志想以度田压制之,结果草草收场并不得不向他们妥协。刘秀的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策略是任用如强项令董宣之类干吏依托皇权压制那些豪强。大概在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皇权在与地方豪强的搏弈中占据上风,东汉也得以维持一种大体上的稳定状态。由于刘秀从一开始就向豪强妥协,经历了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时期以后,豪强势力持续发展,东汉对豪强的控制却愈来愈弱,由此直到南朝陈被隋所滅,我们开始进入豪强(士族)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长达数百年时期。而这段时期中国历史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西晋灭亡,当时的中国因为豪强士族存在总的趋势是一步步没落,虽然其中有一段时间因为某些强人如曹操的出现让本该继续沉沦的社会逆势而上出现了短暂的向上发展期,第二阶段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统一,这段时间从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南中国跟北中国,在南中国,士族继续存在,社会继续沉沦大体的趋势是南中国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腐朽没落,其中间或出现的一些昂扬期基本上都是相对的强盛或者英雄人物出现形成的回光返照。比如东晋前期南中国实力超过北中国是因为北中国乱成了一锅粥,刘裕的南朝宋在初期能超过北中国也是因为前秦灭亡北魏崛起以前北中国也是乱成了一锅粥。总体上看,当时的南中国因为腐朽士族的存在已经走进了历史的绝路,中国的未来也不可能从南方获得出路,而所谓的衣冠南渡,更多的也只是让很多人心理上聊以自慰的一个说辞而已,那些南逃的士族在北方时就已经让中国陷入绝境,在南方更是一步步沉沦,如钱穆先生所言,当时中国的出路不在南。再来看北中国,大体上从时间上北中国的演化是:从混乱到前秦统一北方,从前秦灭亡后的混乱到北魏统一北方,从北魏统一以后,北中国基本上就已经步入正轨,期间经历了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等演变,不过统治阶层其实一直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并无多少变化,而且不同朝代的皇帝之间基本上还都有亲戚关系。所以从北魏以后至隋唐时期不必太关注北中国朝代的替换。在北中国有两个族群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中一个是北方的传统汉人群体,一个是建立了北魏的鲜卑人群体。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建立这段时间,各少数民族南下,其中虽然有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又使北方陷入混乱。在这混乱期间,那些留在北方的士族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筑坞自保,使当时的华北平原出现了一个个堡垒散布于华北大地。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使那些留在北方的士族与南逃的士族在文化上产生了差异,与崇尚清谈玄学的南方士族不同,北方士族因生于危难之中开始重新回归实用主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实用的经学在当时的北中国又重新复苏。这些回归了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的实用经学也直接被后来北周隋唐所继承并在文化层面上促进了北周隋唐盛世的出现。文化上的回归是留在北方的汉人的贡献,而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则是建立了北魏的鲜卑人的功劳。北中国建立了三项制度,包括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均田制跟府兵制的建立使得北朝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而且朝廷也以编户齐民管理 ,鲜卑人新鲜血液的注入,以一种完全区别于东汉以来豪强士族下的无法解决的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为走入了历史死胡同的中国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均田制跟府兵制的运行下,北中国经济跟军事实力持续发展,到北周时期当时的北中国实力已经不弱于后来的盛唐,取代北周的隋朝其经济跟人口达到的最高峰更是整个唐朝都未曾达到过。隋朝时期滅南朝陈时,北中国与南中国的实力对比已经不一个数量级之上,南陈的灭亡也就早已经注定。而隋滅陈以后,朝廷在南方推行均田制因豪强势力的存在压根无法推行,则再次验明了腐朽没落的士族影响下的南朝早已经进入历史死胡同而且自己也走不出来了。北中国创立的另一个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目标就是要消灭士族存在的土壤,科举制在隋朝建立,经历唐朝以及五代几百年的发展,在宋朝时期首次成熟。科举制直接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其间接影响到现在仍旧存在。关于鲜卑人汉人与南朝汉人的血统,事实上华夏起源之初,就是华夏与夷狄共处于中原。二者血统上并无差异,是按文化进行区分。孔子说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华夏是城邦诸侯国,夷狄是游牧,华夏的城池如一个个棋子散布于中原,与夷狄共处,所以二者并无血统差异。北方的胡人与汉人本就一个血统。就鲜卑人来说,其与当时的汉人差异也主要是基于文化上不同而非血统上,北朝最初是汉人提供粮食等物资而鲜卑人负责打仗,后来朝廷取消这种分工,所有的汉人与鲜卑人在均田制与府兵制下同时负责耕织与打仗。再到隋唐时期,朝廷取消对早已经汉化了的鲜卑人的身份区分,鲜卑人改汉姓,并且与汉人通婚。这样,鲜卑人最终完全融合成为汉人。在南中国情况与北中国不同,因为自然环境的截然不同,南中国与北中国土著在身高相貌上差异很大。三国时期,东吴依旧有四分之一的编户是百越人,这已经不包括早已经汉化的百越人跟那些未被东吴编户的山中的百越。江南是接收北方移民最多的地区,那里人的身高相貌特征依旧最接近本地土著。大体而言,华夏文明源自中原的华夏族群,与华夏族群血统无差异的夷狄胡人与华夏族群混血并接受华夏文明形成了现在的北方汉人,南方本土人也是接受了源自中原的华夏文明,并且有少量北方移民血统,不过接收北方移民最多的江南地区本土人特征依旧明显,其他地方大体上本土血统更多。北方主要是给予了南方本土人以华夏文明而非血统。至于族谱,明朝初年全国范围有过一次全国性的修家谱潮流,那个时间很多家族尤其是绝大部分南方家族都冒认一个北方名人为祖先来提升自信心,他们大部分都追认一个远到汉朝甚至还有到上古炎黄时期的人为祖先。考虑到全国除了孔子家族其他家族基本上并无从东汉以后的连续家谱记载,孔子以前更少,从炎黄时期的连续记载到明朝的家谱更是历史书上也找不到一例的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大部分历史学家公认南方人家谱明朝以前部分很多都是杜撰而且追认的北方祖先也并不靠谱。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点启示,血统上百越为主,现在看身高相貌也越往南越接近东南亚人的华南汉人现在都认为自己祖先来自北方自己是血统上的汉人,或许他们祖先肯自愿抛弃自己百越祖先是因为百越人的文化对比汉人实在太差,但是对国家统一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坦白说,民族划分太泾渭分明,像现在这种太平盛世肯定没什么大问题,但在非和平时期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导致分裂,比如外蒙。历史上华南地区与东南亚人外貌身高更接近的百越现在成为了完完全全的文化上汉人而且在任何国家危难时期因为民族认同存在他们也不可能去放弃中国的华夏文明重新回归百越。现在呢?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学习苏联进行所谓的民族区分,又因为某种方式让汉人比例下降。现在听说又有一些专家要取消岳飞民族英雄称呼因为他只是汉人英雄。我们说,这些话乍一听有道理,实际上是对祖国的未来不负责甚至埋下了隐患。现在由于一个强力组织存在,由于大体上大部分人还能生活的过得去,能维持民族和谐。但是如果说汉文化不能也不应该去同化其他民族,那这种刻意加强其他民族的区别于汉人认同的意识输出是不是应该消停一会?让尽可能多的人如当初的百越一样现在成为文化认同上完完全全的汉人才是对华夏文明的负责,国家没有永存,但是每个时期的国家组织都应该为华夏文明的延续负责任。一句话总结:为了以后出现危难时期华夏文明的生存,当初就不应该学苏联搞划分,既然现在已经又错了一步让汉人比例下降,现在就不能再错一步输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舆论刻意加强他们的民族认同。
总结:豪强士族的存在是东汉以后国家越来越弱的最根本原因。北朝建立均田制跟府兵制,促使了北朝的经济跟军事强大以及隋唐盛世之出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熟以后解决了士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