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力:相似性

相似性同样会增加吸引力。我们喜欢与自己有同样背景、兴趣和品味的人。具体而言,先是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让我们感受到吸引力,如年龄相似、教育程度相似、性别相同。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似,单从态度出发,两个人越像,就越喜欢彼此。最后是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的相像(角色相容),性格相像的伴侣比性格不同的伴侣更能够理解彼此,更幸福。相同依恋类型的人在一起也更舒心,如回避型的和回避型的在一起,能够保证彼此的距离,痴迷型的与痴迷型的在一起,能够满足彼此依附的需求。性别角色相似的夫妇在一起也更为幸福(而非大男子主义和女人味十足的妻子的组合),因为性别角色不同的夫妇更少感受到彼此的理解。即使是所谓的互补性,如支配和顺从,也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因为支配欲强的个体也喜欢要主见而非长期屈从顺服的伴侣,可见一些支配型的丈夫出轨寻找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小三(与自己相似)。
相似除了实际上的,还有理想上的。我们通常也喜欢那些与理想自我相似但差距不大的人。当他人比我们好一点点,体现的是我们的理想自我形象,会让人觉得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特征,给我们鼓舞,因而这类人会具备对我们的吸引力。但如果具有理想自我的特点,但与我们当前状态差距悬殊,则很可能会伤害到我们的自尊。
但很多时候,差异也会让彼此在一起,如女性以美貌换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资源(并不是因为女性不够能干,即便是“女强人”,也倾向于选择更高社会地位的男性)。相异之间的吸引,可能更多的是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
更有有趣的是,所谓的相像更倾向于是一种知觉到的(主观的)而非客观的。知觉到的相像程度和婚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高于实际的相像和婚姻幸福之间的相关,也就是说,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和幻想中的伴侣在一起的,爱上的是头脑中那个基于伴侣而“构想”出的人,并认为现实中的伴侣就是这个人。
需注意的是致命吸引,即当初伴侣最吸引自己的品质逐渐变得令人厌烦。如刚开始觉得伴侣主动幽默开放性高是吸引自己的地方,当在一起后却可能变成不负责任;一些最初自己没有但随后获得了的,也会失去吸引力。这些致命的吸引,很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到这些“吸引”在将来的时间中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我们喜欢的还是能够给我们“奖赏”的伴侣,不论其实相似还是相异(只不过相似更能够给我们带来大奖赏)。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