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吸引力相关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基于一个假设“他人的出现对我们有奖赏意义”。奖赏有直接奖赏和间接奖赏。直接奖赏指他人给我们的显而易见的愉悦,如别人表达对我们的喜欢。多数情况下,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越强。间接奖赏指与他人有关联但非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到愉悦的因素,如女性喜欢那些有大量资源的男性,资源便是能够从男性身上获得的间接利益(能够保证自己能够更好的延续)。
与我们临近的人,我们也更可能喜欢,因为临近的人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与距离遥远的人进行人际交往往往会有更高的成本,奖赏价值也很低(如在网络上的文字甜言蜜语不如面对面的肢体接触的奖赏价值)。异地恋不容易维持的原因之一,除了距离以外,还因为由无法见面所产生的对彼此的极高期望(甚至是不现实的):由于距离上无法靠近,彼此很容易将对方描绘为非常值得等待的理想化的人物,而一旦会面,失望接踵而至。
重复的接触,也能够增加喜欢程度(当然,对于讨厌的人,重复的接触会让人越来越讨厌对方)。如曝光效应所述,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积极。例如,那些与同性恋接触过的人,会比没有接触过的人对同性恋有更多的积极态度。但是,不断的接触,任何的事物都会令人厌烦。
长相、外貌的吸引力,能够直接增加个体的好感。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好看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但基于人们心中的“公平信念”,越是相貌好看的人,越容易被认为“其他方面”不行(如不负责任),因为这样能够让人觉得世界是“公平”的。另外,男性比女性更为关注恋人的长相吸引力。
除了长相吸引力以外,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对方是不是有可能喜欢我们)也会影响对未来伴侣的期望。Shanteau等(1979)指出,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长相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从这个公式看,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不差,而且能够接纳、喜欢我们的人。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的适配价值,即综合吸引力有关。高适配性价值的人,有很多的追求者,能够合理地期望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感兴趣(能够接纳自己)。
通常而言,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拒绝自己的人,那些对大多数人都冷漠却,且只对一个人特别有兴趣,则会通过这种高度特异性地被接纳和被喜欢吸引到那个人。从平衡理论出发,我们也喜欢那些与我们态度一致的,如我讨厌C,B也讨厌C,那么我很可能会喜欢B。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也与个人吸引力有关。自我监控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境而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倾向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给别人带来好的印象,因而常常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行为方式;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则恪守自己的个人信念,在不同情境中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模式。对高自我监控的男性而言,外貌吸引力更重要;而对自我监控能力低的男性而言,个人内在的吸引力更重要。但不论男女,自我监控力高的人都更容易受到他人外在长相的深刻影响。
依恋类型与快速约会:考虑约会对象时,安全型依恋的人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人更有吸引力。专注/痴迷型成人依恋(害怕被抛弃)的人偏爱恐惧型或疏离型的人(回避亲密关系的人),但这两种人的吸引力都不如安全型依恋的人。但痴迷型依恋的人在一开始约会就很容易因为忧心忡忡、紧张兮兮、沉默寡言等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长期接触过于完美的形象,如影视文化作品中的完美的主人公,会让我们低估身边普通人的吸引力,因为我们使用了特别高的评判标准。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