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海权梦】海军弱国的中大型战舰——第九期:巴西篇(下)与智利篇

(接上期)
4.马西里奥·迪亚斯级驱逐舰(Marcílio Dias-class)
南美海军军备竞赛在一战开始后因为经济原因停止,不过南美三强从未放弃过增强海军以在地区称霸的机会。1924年,经济有所回暖的巴西同阿根廷一样,制订了一项包含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在内的海军扩充计划。不过由于美国并不想看到南美再进行另一场军备竞赛,通过各方压力迫使巴西取消了这个计划。直到1930年,巴西海军大多数舰艇都已老化不堪使用,美国人才放松了管制。最初巴西想从美国获得一些现役的条约型巡洋舰和驱逐舰,但是被美国人拒绝。英国人答应为他们造6艘H级驱逐舰——这6艘驱逐舰在1938年全部开工,不过二战开始后,英国人又一如既往地强制征用了她们。巴西人最后还是得靠自己——这一期间按照计划进入巴西海军服役的,就只有自家的里约热内卢造船厂建造的3艘马西里奥·迪亚斯级。

马西里奥·迪亚斯级是巴西人在求购/求租美国军舰失败后,在美国舰船设计专家的帮助下自主设计建造的一型驱逐舰,也是巴西第一次自行建造中大型军舰。该级设计几乎是照抄马汉级(1500吨),也采用了全套美式装备——包括通用电气的蒸汽轮机、BW锅炉、伯利恒钢铁的武器系统。设计时该舰和马汉级一样,计划装备5门127mm主炮和3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然而由于巴西造船厂缺乏经验,迪亚斯级工程进度很慢(从开建到服役花了6年),该级舰建成时只装备了4门主炮和1座鱼雷发射管,空余出来的空间用于强化防空和反潜。


马西里奥·迪亚斯级3舰均于1937年5月开工。三舰命名为“马西里奥·迪亚斯”(Marcílio Dias)、“马里泽·巴罗斯”(Mariz e Barros)和“格林哈尔什”(Greenhalgh)。1943年11月,该级3舰同时服役。该级舰有时也被称为“M级”或“格林哈尔什级”(原因是50年代巴西海军对舰艇重新编号,原本最晚下水也是原先编号最大的格林哈尔什号这次却得到了最小的编号D24,迪亚斯号为D25,巴罗斯号为D26。更改之前三舰编号分别为M3、M2、M1。西方普遍称该级为马西里奥·迪亚斯级是因为这艘船最先下水,不过根据编号来看,她是2号舰其实最没悬念)。服役期间并无什么值得一提的事件。1966年,迪亚斯号和格林哈尔什号退役拆毁,而巴罗斯号则在同年接受了改装,安装了火箭深弹发射器和“海猫”防空导弹。1972年,巴罗斯号退役拆毁。


5.阿克里级驱逐舰(Acre-class)
阿克里级驱逐舰的建造背景同马西里奥·迪亚斯级相同。原本巴西人向英国订购了6艘H级(巴西名字为J级,6舰均以J开头的单词命名),不过这6艘驱逐舰被英国强征。一肚子怨气又没地方撒的巴西人只得自力更生,自行建造6艘新驱逐舰以代替这6艘J级。新驱逐同样是在美国帮助下自行设计,船体设计基本照抄H级,不过受美国影响还是做了一些改动,比如烟囱(H级为两座,本级为1座,而且外形颇具美国风格),吨位则维持相同的水平(1360~1370吨)。武器和动力系统与马西里奥·迪亚斯级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级装备2座3联装鱼雷发射管,左右舷各一座(有两艘是4联装,又是美国特色)。1940年,该级6舰先后开工,均以A开头的单词(都是地名)命名,因此也被称为A级,获得A1编号的为“亚马逊”号,因此本级有时也被称作“亚马逊级”(阿克里号编号A4,是最早下水的,也是后来巴西海军重新编号后,编号最小的,为D10,本级舰新编号为D10~D15)。该级舰建造周期比迪亚斯级还长,1949年~1951年才相继服役。1954年,本级6舰均接受了现代化改装,拆除了一座主炮并加强了反潜能力。1964~1974年该级舰相继退役拆毁。



(巴西篇完)
PS:巴西也曾经装备过大量英美转让的舰艇,照例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看完了巴西海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参与军备竞赛的第三个南美大国——智利。关于军备竞赛的简要介绍可以看本系列专栏第七期的前言介绍:

1.拉托雷海军上将级战列舰(Almirante Latorre-class)
拉托雷海军上将级战列舰是智利人加入军备竞赛的标志。原本在1906年,美国人企图阻止巴西购买小型战列舰失败后,智利人就打算以一套海军扩充案进行回应,但是同年本国的一场大地震以及其主要外汇来源之一的硝石市场不景气,使得本国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不得已,智利海军只得将计划推迟。

1910年,国会终于通过了一项包含6艘驱逐舰、2艘潜艇和2艘大型战舰在内的海军舰艇扩充计划,并下拨款项。起初,列强都认为智利将直接向他们的传统海军装备供应国——英国,直接下发订单。然而美国人依靠外交努力,成功说服智利人开启公开招标。显然,在赢得阿根廷的合同之后,美国人信心大增。在此期间,德国海军计划派遣“冯·德·坦恩”号来南美进行巡航,这艘“被宣传为最快、最强大”的新型战舰显然能够为德国造船业打广告,英美认为这会使德国在竞标中获得一定优势,于是美国派出了特拉华号战列舰访问南美,而英国则派出了一支装甲巡洋舰舰队。特拉华号还邀请智利海军部长登舰参观,以“让他对本国军舰设计产生兴趣,从而与本国签订造船合同”。为了赢得合同,美国人还为智利提供了一笔贷款。
不过待最后招标结果公布时,美国人又失望了——中标的依旧是英国人。然而美国人不死心,希望智利人能够采用他们生产的火炮作为军舰主炮。最后智利人确实从美国购买了一些大口径火炮,不过用途是海岸炮。1911年,智利海军与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签订合同,1910计划中的2艘大型战舰(战列舰)和6艘驱逐舰都由这家造船厂负责设计建造。

计划之初,智利人的要求是设计建造一型23000吨、装备8门12英寸主炮的无畏舰。不过随着计划的推迟,超无畏舰出现,智利人决定,建造标排28000吨、装备10门14英寸主炮的超无畏舰。舰体设计基于英国铁公爵级,不过该舰开工前智利人又决定将原计划安装的4.7英寸副炮更换为6英寸,因此舰体尺寸有所加大。除去主副炮,该舰还装有2门3英寸高射炮、4门3磅(47mm)高射炮和4具鱼雷发射管。动力系统采用4台布朗-寇蒂斯和帕森斯联合研制的新型蒸汽轮机,由21台亚罗油煤混烧锅炉提供高压蒸汽,设计航速22.7节。与同为英国建造的外销型战列舰“米纳斯吉拉斯”级和“里约热内卢”号相似,该舰装甲最厚处也仅有9英寸。

1911年11月27日,首舰在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开工,命名为“拉托雷海军上将”号。原计划1912年开工二号舰,不过由于为巴西建造的“里约热内卢”号占据着船台,该舰推迟到1913年初开工,命名为“科克伦海军上将”号。两舰均未能赶在一战爆发前完工。1914年8月,一战爆发,两舰的建造工程停止。9月份,为了迅速增强本国海军力量,英国海军买下了即将完工的拉托雷海军上将号。1915年,这艘军舰以“加拿大”号的名义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在日德兰海战中,“加拿大”号发射了42枚14英寸主炮炮弹。战后,由于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舰队,英国又将这艘战舰卖回了智利。1921年初,这艘让智利人等了将近10年的战列舰终于回到了智利。1929年,拉托雷海军上将号回到英国进行现代化改装,更换了动力系统。二战期间智利保持中立,该舰也仅用于保卫本国海岸线。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曾提出购买该舰以增强太平洋舰队实力,不过被智利拒绝。该舰一直服役到1958年退役拆毁。



科克兰海军上将号由于在一战开始时尚未下水,也没有被英国皇家海军征用。战后英国曾打算将该舰同拉托雷海军上将号一同返还给智利,但是智利人拒绝接收未完成的军舰。英国人还曾打算卖给智利两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以作为补偿,不过在各方压力下作罢,智利其实也没有钱买。皇家海军于1918年买下这艘船,并将她改装成了航母,命名为“鹰”号,于1923年服役。二战中,“鹰”号被德国潜艇U-73击沉。


2.林奇海军上将级驱逐舰(Almirante Lynch-class)
1910年的智利海军扩充计划内包含6艘驱逐舰,这6艘驱逐舰计划为两艘拉托雷海军上将级伴随护卫舰。1911年,当智利海军选定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为战列舰制造方时,属于附属产品的6艘驱逐舰则被分配给了规模较小的怀特造船厂。设计师约翰·萨穆埃尔·怀特为智利海军专门设计了一型比所有英国现役驱逐舰都要更大、火力更强的驱逐舰。

这型驱逐舰设计标准排水量1450吨,满排达到1880吨。主炮为6门4英寸速射炮,4门主炮位于舰艏,其中两门在舰桥之前,两门在舰桥之后,而其余两门主炮则布置在舰艉,此外还装备4座单装450mm鱼雷发射管。1915年,林奇海军上将级3~6号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征用,4舰接受了改装,舰桥之前和舰艉的两对共四门4英寸主炮被两门4.7英寸舰炮取代,而舰桥后位于两舷的两门4英寸主炮得到保留,加装了2门40mm“砰砰”炮,并将450mm鱼雷发射管替换为533mm。1930年,该级所有舰艇都将鱼雷发射管换装为两座双联装533mm。该级舰动力系统采用一台3轴帕森斯蒸汽轮机,6台怀特-福斯特油煤混烧锅炉,设计航速31节,试航时康德尔海军上将达到过33.4节的速度。

1911年,该级首舰和二号舰在扩建后的怀特造船厂开工,命名为“林奇海军上将”号和“康德尔海军上将”号。1912年~1913年,后4舰相继开工。然而一战爆发时,只有开工较早的林奇海军上将号和康德尔海军上将号完工,加入智利海军服役一直到1945年。剩余4舰均在一战期间被英国征用,以“福克纳”级驱逐领舰的名义在皇家海军服役,在日德兰海战中损失一艘(6号舰里维罗斯海军上将号,英国舰名蒂伯雷号,被德国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击沉)。战后,幸存的3舰随拉伯雷海军上将号战列舰一同卖回智利。由于战争中高强度使用导致舰况不佳,3舰仅在智利服役了10来个年头就在1933年先后退役拆毁。



3.塞拉诺级驱逐舰(Serrano-class)
虽然智利海军在1920年迎回了自己10年前订购的1艘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但这些参加了战争的老船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智利海军的需求,甚至连保卫智利漫长的海岸线都显得力不从心。此后几年间,智利要求英国为他们新造更多军舰以满足本国最基本的海防需求。1927年,智利海军终于与英国索尼克罗夫特造船厂达成协议,索尼克罗夫特将为他们设计建造一型现代化驱逐舰,即塞拉诺级。

塞拉诺级的设计基于索尼克罗夫特最新型的亚马逊号,不过尺寸有所减小,标准排水量仅1100吨,动力系统和武备也有所不同。该舰装备1台帕森斯蒸汽轮机和3座索恩克罗夫特锅炉,设计航速35节。主炮为3门4.7英寸舰炮,鱼雷发射管为2座三联装,对空武器为1门76mm高炮和3挺7.7mm机枪(7.7mm机枪随后换装为20mm厄利孔高炮)。该级前三舰塞拉诺号(Serrano)、奥雷亚号(Orella)和海厄特(Hyatt)号装备了布雷设施,而后三舰阿尔德亚号(Aldea)、里克尔梅号(Riquelme)和比德拉号(Videla)则装备了扫雷设备。

1927年,6艘塞拉诺级相继动工,并于1928年~1929年先后建成服役。由于智利的地理特点,6舰不得不在服役期间来回穿梭于低纬度至高纬度地区,经历各种不同的气候。但是后来证明,塞拉诺级较为脆弱的舰体结构设计不足以令其胜任南极地区的巡逻任务,因此后来这些地区的任务都交给林奇海军上将级去执行。塞拉诺级服役期间并无任何特别事件,1958年~1966年,六舰先后退役拆毁。



(智利篇完)
PS:智利也曾在战后购买过大量别国现役舰艇,其中有一艘为瑞典三王冠级轻巡洋舰,大家可以在本系列专栏第二期中找到她的介绍。其他诸如美制布鲁克林级就不再介绍了。

下期预告:南美篇的内容就到此为止了。南美洲的其他国家——如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由于经济实力距离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三国相差很远,因此并无什么值得一提的中大型战舰(非要说的话,秘鲁在19世纪装备过铁甲舰,不过在与智利打了一场鸟粪战争之后,秘鲁海军就没落了)。下期也会是正篇的最后一期,我们将离开南美洲,来到亚洲,而亚洲会有两个国家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