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乾隆为明朝这两个大臣翻案,有什么自己的政治目的?【细说紫禁·毛立平44】

2022-07-25 21:37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乾隆为明朝两大臣翻案,有什么自己的政治目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有讽刺意味的,就是熊廷弼与袁崇焕这两位。一直忠于明朝,实力对抗清军,却被昏聩的明朝皇帝处死的大臣,但却是乾隆给他们翻了案。乾隆将如何又为什么要给熊廷弼和袁崇焕翻案和重新定位?



00:48


第一节

熊廷弼独守边疆却死于党争

熊廷弼和袁崇焕共同点:

①竟是出身文官,却做官经略,辽东对后金或者清朝形成了有力的牵制和打击。

②性格有棱角,特立独行,在明末党争中不虚与委蛇,却被当权党派嫉恨陷害。

③被明朝皇帝以非常残忍的方式杀害,忠臣勇将不得善终。



01:41


简介两人事迹:

熊廷弼 字飞白 号芝冈 湖北江夏人 明朝万历26年的进士 先在保定当了一个七品的小官,但是熊廷弼却在任上颇有作为,纠正了百余起冤假错案,对百姓也是秋毫无犯,在明末时期,成为官场的一股清流。很快就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后来又升为巡按辽东。他坚决反对辽东巡抚赵辑与总兵李成梁的放弃宽甸800里的土地,把此处的百姓全部迁回内地安置的提议。上书弹劾两人,并提出在辽东屯田以稳固边防的建议。万历皇帝认同熊廷弼的提议,熊廷弼就开始在辽东主持屯田、修建城堡,几年内,让辽东兵力充实,风纪大振。

【小故事】

比较能够反映熊廷弼的性格

熊廷弼行部到金州的时候,正好碰上大旱,为了给百姓求雨,熊廷弼就在城隍庙里进行祷祝,跟城隍约好了,七日之内必须下雨,不然就把他的庙给毁了。祈雨之后,熊廷弼就继续巡行。等他到了广宁的时候,与他约定的七天之期已经过了三天,可是还没有下雨。熊廷弼就把自己的宝剑给封好,然后部下带着回金州去,把城隍给斩了。部下在路上还未到金州,天生就雷声大作,大雨如注。辽东人从此都把熊廷弼当做神人来看待。

总结:此事反映了熊廷弼的个性,神都敢杀。

更别说朝中,与自己党派和政见的不同人士。正因为熊廷弼的性格,容易得罪更多的人,一度被迫辞职回乡待罪。但当时的局势是后金势如破竹的进攻,使得朝廷不得不再次启用熊廷弼来经略辽东。熊廷弼在再一次上任之前,给皇帝提的要求是,既然用我就得按我的来“勿窘臣用 勿缓臣期 勿中格以阻臣气 勿旁挠以制臣肘 勿独遣臣以艰危 以致误臣 误辽 兼误国也”这些请求 当即得到了允准。万历皇帝还赐给了熊廷弼尚方宝剑,以示对他的信任和赋予他权威。熊廷弼就义不容辞地赶往关外,他到达后安定人心、整顿器械、修缮城池、合理安排防守兵力。对努尔哈赤的军队,形成了强有力的牵制。在这个时候,明朝内部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万历皇帝去世以后,继任的泰昌帝仅在位一个月,就死于红丸案,最后天启皇帝继位。在这一过程中,党争愈发激烈。身在辽东的熊廷弼也难以逃脱各种弹劾他的奏章一直不断。比如御史冯三元上疏说:“熊廷弼无谋者八 欺君者三 如果不罢斥他的话,则辽东难保”刚继位的天启皇帝也搞不清楚局势,导致熊廷弼,又被罢斥。在辽东局势紧张之下,才再度被复官。当时,辽东巡使王化贞与熊廷弼不合,他独自率兵驻守广宁,结果被努尔哈赤打的全线溃败,广宁失守,这是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误。王化贞和熊廷弼,因此,都被捕入狱。尽管熊廷弼上书为自己辩驳,广宁失守不是自己的责任,那些党同伐异的朝臣们,借机将全部的罪责,都推到了熊廷弼的身上,导致熊廷弼被杀,还传首九边(把他的头颅在边关传阅)让边将们引以为戒。就相当于是完全否定了熊廷弼对边防的贡献,将他作为了罪大恶极之臣。

有时人评价说:“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说熊廷弼是死于当时混乱的时局和阉党的作祟,这当然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个人认为熊廷弼更死于皇帝的昏聩。这样的皇帝,这样处置在边防效死的大臣,明朝怎能不灭亡呢?



06:39


第二节

袁崇焕为何被定罪欺君卖国?

袁崇焕 字元素 号自如 广东东莞人,这个是清代官方正史记载他的籍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广西藤县人。袁崇焕被平反之后,这两个地方,一直在争当他的籍贯地,至今未有定论。此处暂采青实录所记载的东莞。他是明朝万历47年的进士,起初在福建担任一个知县,但是袁崇焕一直喜欢兵法,对边关的事物非常关心。经常和一些退伍的老兵,来谈论边塞事宜,觉得自己的才能去镇守边关更为合适。后来他到了中央的兵部任职,在广宁战败之后,朝臣们热烈的讨论应该如何应对?袁崇焕则单骑前往关外,查阅形势,回京之后给皇帝上奏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只要给够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能把这里守住)既然这样胸有成竹,边塞又缺乏能干的将才,袁崇焕自然被派往辽东和熊廷弼一样,袁崇焕在宁远筑城、屯田,将宁远打造成,明朝在关外对抗后金的重镇。但是到了天启五年,新任兵部尚书高第认为,宁远、锦州等关外城池是很难守住的,想把这里的军队和百姓全部撤回关内。在明朝后期,其实这样的提法是一再出现的,袁崇焕也和熊廷弼一样拒绝内撤。他表示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弟没办法,只好把锦州、大小凌河等处官民撤回关内。

据说当时的百姓被迫撤离,沿途哭声震野,死亡载道,百姓怨望,军士们也士气不振。第二年正月,努尔哈赤大兵进攻宁远,高弟拥兵山海关却不肯出兵救援。袁崇焕写下血书与手下将领盟誓以死守城。他在城墙上架起大炮,利用炮火猛烈的轰击,使城下的后金军溃败撤军。那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说法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莫尔哈赤就是在这场宁远之战当中,被炮火击中之后不治身亡。那努尔哈赤是否死于袁崇焕的炮火?都待考证。不过,努尔哈赤对袁崇焕的能力,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表示自己被袁崇焕打得够呛。到天启七年五月,后金新汉皇太极,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和锦州,袁崇焕与锦州守将相互配合,让皇太极军队损伤众多使得撤退。这个是明朝这边的“宁锦大捷”。以前讲多尔衮专题时,给大家讲过清朝的宁锦大捷,那是袁崇焕死后,宁锦防线才被突破。两次守住宁远,击退后金军,让明朝上下无不振奋。天启皇帝都激动地表示,这是78年来绝无足为封疆吐气,这让本就孤傲清高的袁崇焕,更加自负骄矜。此后,他继续经略辽东与熊廷弼不信任辽人的态度不同。袁崇焕提出“以辽人守辽土”招募当地的百姓训练,他们成为士兵。也发给他们农具耕种土地,进行屯田。这些作为一方面充实了东北边疆,与后金形成了有力的对抗。 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这支军队,受朝廷控制的程度逐渐减弱,而是更忠于袁崇焕本人。这也是导致朝臣乃至皇帝,后来会对他有所疑心的原因之一。再者,为了稳住倾君和拖延时间,袁崇焕试图与皇太极议和,双方一直处于打打谈谈的状态之中。当然,作为策略在当时的意义和是可行的,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作为臣子的态度议和成为袁崇焕最受争议的点之一。


到崇祯二年,皇太极突率大军突入关内。袁崇焕由于未能及时有效的拦截和抵抗,致使皇太极一路抵达通州,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虽然急忙率兵回护京城,但是崇祯帝对他的不满,已经是很强烈了。一旦北京成为稍解,袁崇焕就被捕下狱。

袁崇焕在狱中前后呆了八个多月,这期间他还一直关心前线战事。并且亲自写信安抚,因自己被捕而哗变的,他的部将祖大寿。从业在此期间,崇祯皇帝也经历了一场思想斗争,袁崇焕究竟是通敌叛变的奸臣,还是保家卫国的忠臣。不从政治党派也在崇祯皇帝面前进行了各种努力。东林党人以及袁崇焕自己的门生故吏努力为她辩解,甚至不惜同他一起同赴死。而阉党也对他是极尽诋毁之能说他通敌卖国。最终,崇祯皇帝是下令,将袁崇焕处以磔刑。这是最严厉而绝情的处罚了,表达了崇祯帝对袁崇焕最终的态度和定性。

崇祯三年8月16日,袁承焕被押赴西市刑场,刚刚经历了清军洗劫的,京畿百姓沿途围观,奸臣卖国贼的骂声不绝于耳。到了刑场,行刑官当众宣读了,袁崇焕欺君卖国的罪状,随后刽子手就开始行刑。据说当时每割下袁崇焕的一块肉,围观的百姓们都争相购买,买来就生吃,还边吃边骂,唇齿之间流淌着鲜血。就这样一个在临死之前,还赋诗表示,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将领,在詈骂和屈辱中,以最残忍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13:53


第三节

乾隆为明朝大臣翻案有何目的?

讲完,袁崇焕与熊廷弼明朝的际遇以及他们与清朝的关系之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在清朝定位转变的历史背景。

熊、袁二人在清朝的重新定位,源起于清朝纂修各种史书。

熊廷弼

乾隆41年,当时正在多方搜集各种图书,编修中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下令说,在搜集的图书当中,明朝人所写的东西,里面有不少都是诋毁本朝的内容,这个当然要销毁。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文坛很有名声,但是做人却没有气节。这里乾隆主要指的是钱谦益等人。这些人所写的东西,不值得停留,一概销毁。不管他的文学价值如何?一律销毁。然而,另外一些人,比如熊廷弼受任疆场、才优干济、所上封事、语多剀切,乃为朝议所挠,致使身陷大辟。乾隆说,看到熊廷弼的奏章当中,有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的话,都感到为之心动欲泪。但是他的皇帝看后却置若罔闻,这样明欲不亡得乎。(明朝怎么能不灭亡呢?) 乾隆下令把熊廷弼写的东西都要收入四库之中,让后人做评判和借鉴。

乾隆46年,给皇子们派了一个任务,让他们编辑《明臣奏议》,以借鉴前朝的政治得失。

乾隆指出以上这些人的奏书,皇子们在编书的时候,一定要辑录进来。

乾隆47年12月,房子们编辑的《明臣奏议》完工交给乾隆。乾隆在看过之后又颇为感慨说: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城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其身罹重辟,深可悯恻。熊廷弼系湖北江夏人,现在有无子孙 曾否出仕,令大臣们查明具奏。两个月后,大臣报告说,经查明,熊廷弼的后人均以务农为业,唯次支之五世孙熊泗先读了书。那审查之后说其人尚明白。乾隆下令熊泗先被授予“训导”之职,让该省督府立即补用,等这个职位六年俸满之后,如果能力还行,在行保举部引见。乾隆给生前致力于抵抗清朝,被明朝皇帝处死且“传首九边”的最纯熊廷弼,翻了案平了反。他几次三番的表示倾佩熊廷弼的忠诚和才能,对他不能在明朝受到重用,而感到惋惜,并且对他的后裔予以拔擢和照顾。乾隆这样的举动,不仅是对熊廷弼个人的钦佩和怜悯,还在于“风励臣节”。

袁崇焕

袁崇焕的重新定位要比熊廷弼早的多。

缘起于顺治年间,开始编纂《太宗朝实录》。在皇太极的实录当中,明确记录了,是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放出风去说袁崇焕,早就暗中归降了后金,让崇祯皇帝信以为真,认为袁崇焕卖国求荣,将其处死。随之,清朝这一部分,原本属于绝密的档案内容,被实录当中公开。让明朝的遗臣们,也开始认识到袁崇焕之冤。毕竟在崇祯年间,虽然当时也有人极力为袁崇焕辩诬。但是也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大臣和不少文人,都确信袁崇焕就是通辽卖国 ,一时间真伪难辨。那时候清朝自己,都在官方正史当中,都承认是他们使用了反间计,袁崇焕之冤随大白于天下。当时还存在着南明永历政权,就已然给袁崇焕平了反,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赐葬,赐谥。但是由于永历政权存在的时间短,影响力小,所以袁崇焕真正意义上的平反或翻案还得靠清朝这边。

袁崇焕得到平反的第二个契机,源于清朝纂修《明史》。在中国传统王朝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每个新的朝代要给旧的朝代编修正史。那在修史时就牵扯到,如何给熊廷弼,袁崇焕这类英勇抗清却被明朝皇帝处死的大臣定位的问题。

《明史·袁崇焕传》就采纳了《太宗朝实录》将袁崇焕的死定位为,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误杀忠臣。

如果说实录还是官方档案,普通人不容易看到的话,那么《明史》的刊行,使得更多人得知了袁崇焕的死因,对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对他的天下之冤感到愤愤不平。

乾隆给他们翻案,并不在乎案件的主人公,曾经尽力反抗过清朝,而是将重点锁定在,一个大臣是否能够对自己的君主至死不渝,并且借此在清朝的朝臣当中掀起一场忠君爱国的教育运动,这是乾隆治术的一种反映。


临刑口占

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绝命词》

天启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可惜复可惜,报国心寸赤。

几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

甘苦同士伍,朝夕红抹额。

扼固倚金汤,师行过枕席。

敢谓诗书帅,劳苦著疆场。

虽无卫霍奇,闻风遁声迹。

扫荡直需时,伫铭瀚海石。

人事一朝变,顿成刍狗脊。

絷足先驽骀,缚手责贲获。

弟子匪师贞,丈人空咄唶。

遂败乃公事,岂少胸中策。

翳独予数奇,实惟家国厄。

何圆遘难来,凶衅转迸迫。

为法既受恶,肆毒仍诬逆。

蜚语纷流煽,长安竟大索。

根株相比连,法吏徒捃摭。

苍苍天盖高,微忱何由格。

万愤结中怀,塞兑坐焚炙。

我心已死灰,我肉已枯腊。

我磷腾火青,我血化水碧。

月冷呜哑哑,墙危树摵摵。

孤魂倚故骸,群蝇作吊客。

呜呼竟已矣,惜此身九尺。

岳岳高岗松,矫矫秋旻翮。

目炯电光荧,气矗巨灵擘。

冲口倒峡流,信手奏刀砉。

左握灵蛇珠,右搦擁狐戟。

颠倒群策奔,叱咤千夫辟。

文武其风裁,往蹇资来硕。

迷途马不违,前筹箸可借。

只今赤白囊,昼夜飞羽驿。

妇人冠赤帻,将军服巾帼。

水师本儿戏,火攻计亦拙。

援抱思鹰扬,舍我其谁适。

试叩囊底余,犹勘令授馘。

何苦趁人算,甘心快毒螫。

长城万里余,将星中垒折。

不念君父忧,徒饶广长舌。

他日倘拊髀,安能起死魄。

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





乾隆为明朝这两个大臣翻案,有什么自己的政治目的?【细说紫禁·毛立平4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