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招数
本文转自:译课公众号
翻译的技巧实际就是变通的技巧。源语与译入语的差别如此之大,不变通无法进行翻译。于是人们创造了一系列可以帮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具体方法。
翻译这类变通是为克服跨文化障碍创造出来的。翻译的障碍大多来源于词性、词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的方面的差异。因此该类技巧和方法的作用点也常常是词性、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
一、许渊冲数字公式翻译技巧
1、加词 2+1=2(加词不加意)(This book is above me译为“这本书太难,我看不懂”)
2、减词 2-1=2(减词不减意)(“乘风破浪”译为sailing with the wind,而不是sailing with the wind to carve open the waves.)
3、换词 2+2=3+1(变换符号不变换意思)(He is a good observer译为“他善于察言观色”)
4、移词 1+2=2+1(前后移位)(“英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译为England is the first Western power to recognize China)
5、分译 4=2+2(一分为二)(We recognize that China’s long-term modernization program understandably and necessarily emphasizes on economic growth 译为“我们意识到,中国的长期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发展为重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
6、合译 2+2=4(合二为一)(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and counsel 译为“谢谢你的忠告”)
7、深化1:2=2:4(具体化)(The black people were fighting against the segregation of the government 译为“黑人正在与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做斗争”)
8、浅化2:4=1:2(抽象化)(“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译为 Shanghai is a dazzling world of myriad temptations)
9、等化2+2=2×2(寻求灵活等化)(You don’t kill any more! 译为“你不要再作恶了!”)
10、一分为四 4=1+1+1+1(莎士比亚戏剧中的woe译为离合悲欢)
11、合四为一 1+1+1+1=4(鲁迅的“管它冬夏与春秋”译为 I don't care what season it is.)
二、解包袱法 (unpacking)
在理解阶段如何理清短语中词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创造出的“解包袱法”对译者大有裨益。在实际语言中,各类词之间都有复杂的关系。译者在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前,有必要先将这些缠在一起的关系像解包袱一样解开,然后理顺。这样读者就可以不背这个包袱。这就是所谓的“解包袱法”。解包袱法能将紧紧捆在一起的词与词间的语义关系解开,把隐藏的词与词的连接方式暴露出来,是在理解阶段译者可以使用的一个法宝。
例1:We want to buy quality steel.
译文:我们要买高质量的钢材。
本句中quality和steel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与形容词和名词的关系类似,而且quality中实际有high的意思在内了。形容词修饰名词比较常见,但也有很多时候会碰到名词+名词的修饰。这时候连各词之间的关系会比较复杂,译者有必要根据语境仔细分析,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种关系解释所有的名词+名词的关系。
例2:The president now is on a poverty tour.
译文:总统目前正在访问贫困地区。
例3:Of humble parentage, he began his working life in a shoe factory.
译文:由于出身卑微,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制鞋厂。
本句中的of引导的是一个表示原因的短语。由于介词of本身并没有表示这层因果关系,所以译者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将其解读出来。
讨论案例1:Professor Smith is leaving the school. That is a stupid loss.
初译:史密斯教授要离开学校了。这个损失实在是不明智才造成的。
改译:史密斯教授要离开学校了。这真是不明之举。
讨论案例2:With the tree now tall, we get more shade.
初译:由于树长高了,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树荫。
改译:树大好遮阴。
讨论案例3:The so-called critics are only generically mentioned, but not individually mentioned.
初译:那些所谓的批评者,传媒提到他们时,总是泛泛而指,从来不指名道姓。
改译:对于那些所谓的批评者,媒体们总是泛泛而指,从来不指名道姓。
三、分合移位法
切分(division)、合并(combination)与移位(shifting)也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
切分与合并的对象可大可小。有时原文是一个简单句,但句中的某个词或短语很难照原样处理,有必要将某一个单独的词拿出来,构成一个单独的从句甚至是一个单独的句子。和切分相反,有时译者要合并语言成分,因为合在一起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合并可以是几个词,也可以是分句,甚至是几个句子。而将几个句子合并,译者的眼光实际就冲破了句子的藩篱,是以语段为翻译的取舍单位。
将原文的语言成分前后移位也是翻译中常用的技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表达习惯、语法结构,还是在修辞手法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在翻译时照搬原文词序,丝毫不顾译文的习惯,那么这样的翻译会生硬可笑。翻译时根据语言的习惯,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使译文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通顺。一般来说,移位常用在一句之内的语言成分之间,如把一个词或短语从前面移到后面,把一个从句从后面移到前面。如果想要移动两个句子,那就要从语段的角度找依据。除非有足够理由,一般不主张将数个句子前后移位。
例4:My father was not wrong in judging me too young to manage business of importance.
译文:我父亲认定我太年轻,办不了大事。他算是没说错。
译文2:父亲并没有说错——我还太年轻,办不了大事。
例5:Macroeconomics stabilization quickly became a major focus of transition policy, however,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often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 for credits and subsidiaries for the enterprise sector coupled, in some cases, with uncontrollable growth of credit in the form of inter-enterprise arrears.
译文:宏观经济的稳定迅速成为转型政策的主要重点,不过各国取得的程度不同。其原因往往是企业为取得贷款和补助而向政府施加政治压力,加之在某些情况下,以企业之间欠款形式的信贷也不受控制地增加。
例6:The inauguration took place on a bright, cold and windy day.
译文:就职典礼那天天气晴朗,寒风凛冽。
原文有三个形容词,但译文中却合并了两个修饰成分。翻译时,有些并列的修饰成分如无特殊意义,译者可以考虑合并,只要将原文的意思都包括进去即可。
例7: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
译文:什么地方发生过盗窃案或者凶杀案,什么地方有鬼魂出现过,我都知道。
改译:哪里有盗窃,哪里有谋杀,甚至哪里有鬼(闹鬼),我都无所不知。
四、巧用符号
1.逗号
汉语的逗号几乎可以用于任何成分之后。用于不用,几乎取决于一个句子是否可以一口气读完。凡是一口气读不完的,总是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点上逗号。几乎不需要对译文进行多少调整,仅仅通过一个或者数个逗号,就可以提高句子的可读性。
例8:Only a little over one tenth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pon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intended to establish research centers specifically devoted to aging: only a little less than one fifth have estimated the impact of aging on their future work forces.
译文:回答问题单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稍多于十分之一打算特别为老化问题设立研究中心,只有稍少于五分之一就老化对其未来工人队伍的影响作出了估计。
改译1:回答问卷的发展中国家之中,只有稍多于十分之一的国家打算设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老龄化问题;只有稍少于五分之一的国家,估计了老龄化问题对其未来劳动力的影响。
改译2:在回答问卷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略多于十分之一的国家打算设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老龄化问题;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国家,估计了老龄化问题对其未来劳动力的影响。
按照原文结构翻译,层层叠叠,往往导致冗长的结构。打破原文结构,多用逗号,可大大方便阅读。
例9:The Netherlands, for its part, will stand ready to contribute to any constructive efforts aimed at narrowing the present gap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preparing the way for productive and genuine negotiation.
译文:荷兰方面愿意作出旨在缩小各方面目前差距并为富有成果和真正的谈判铺平道路的任何建设性努力。
改译1:荷兰方面愿意促进任何建设性努力,以期缩小各方目前的差距,并为富有成果和真正的谈判铺平道路。
改译2:荷兰方面愿意促进任何建设性努力,以期缩小各方目前的差距,并为富有成果的真正(诚挚)谈判铺平道路。
2.分号
中文写作往往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致使意思表达层次不清。翻译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注意区分意思层次,必要时使用分号。
例10:In the absence of such terms of reference, negotiations would become an end in themselves and not, as they ought to be, a mea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ust and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 the only basis for a durable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职权范围,谈判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尽管它应当是达成公正和全面解决办法——中东实现持久和平的唯一基础——的手段。
改译1:如果没有这种职权范围,谈判本身就会变成目的,而不是理所当然地作为达成公正和全面解决办法的手段;而公正和全面解决办法的手段则是中东实现持久和平的唯一基础。
改译2:如果没有这种职权范围,谈判本身将变成一种目的,而非一种达成公正和全面解决办法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正是中东实现持久和平的唯一基础。
总结
在翻译之前应对原文进行分析理解,将需要解开的包袱解开,对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包袱可以不解开。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译文的表达习惯和句法结构,适当采用有利于翻译的翻译技巧,让译文尽可能的达到忠实和通顺。同时可以巧用符号,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让译文层次更清晰,方便读者阅读。
关注微信公众号“语言服务行业”,“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了解更多语言服务行业与翻译技术相关的资讯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