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分数不重要,过三条分数线才重要
现在很多家长把分数看得异常重要,但成绩仅仅是评价孩子学习效果的一个单一指标。考100分,未必证明孩子学习好;考60分,未必说明学习差。
因为要综合看,试卷难度,评分标准,出题人和排名情况、学校班级,才能确定真实的学习水平。
试卷难度越低,评分标准越低,出题人越宽松,同学越普通,就越容易取得高分。反之,试卷难、评分标准高、出题人严、同学厉害,就不容易拿高分,排名还相对较低。
在日常的普通考试中,存在着老师放水或者对考题熟悉度高的可能性,还是有点失真的。除非是统一命题的试卷,统一的评分标准,放在全级、全校、全区、全市、全省的范围内,进行同场竞技,才可以评出真实的高低。按目前的情况,只有中高考和其它区市级的统考,才能反应学生成绩的真实水准。
我认为,追求高分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必然要最高分。考大学,也未必就一定是清华北大,像我就满足于中山大学。如果985考不上,211也可以。211不行的话,普通本科也行。本科读不了,想读大学,专科也不错嘛。
虽然总体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比较吃香,工作事业比较好,但从来都不乏以下克上的例子。像我高中的那些同学,不少大学比我差的,现在都混得比我好。而在大学同学里面,混得比我差的也有。
归根到底,人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学历和成绩,还有更多的决定因素。比如人品、修养、耐力、眼光、专注、机缘、人脉、自信,等等。我不知道学历差的人能爬到多高,但我知道唯学历论、不能实事求是、没有斗志的人永远也爬不高。
单论学习成绩,在不损及身心根本、不透支未来潜力的前提下,越高越好。毕竟,分数越高,竞争力就越高。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竞争。学生时期的分数,就是大家进行竞争的一个衡量尺度,也是最公平的尺度。
出了社会,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既然都是做,为什么不选择做到最好。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常年徘徊于及格线上下,为着升中考、中考、高考而焦躁不安,那么就实属浪费时间精力。
我打小就是全力以赴的学生,因为上学不容易。同时,因为我个子小,无法在体力或者技巧上胜过别人,考试则是我发挥优势、展现男子气概的一种方式。
考场,就是我的战场。我从未有过一次上战场的恐惧,哪怕偶尔落败,我也很快就能重振旗鼓,拟定计策,查漏补缺,想方设法地要爬上原来的位置。当我的排名不断上升,超过那些横阻在面前的同学时,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欣喜。
我刚上初中时才145高,这么小个子初二考年级第一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在校重点2班,1班里还有五六十个入校分数比我高的。我喜欢这个以下克上的感觉,成为了一匹黑马。
但这个成绩不是突如其来的结果,而是我一直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一步一个脚印的结果。我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是崭露头角的时候了。
前面是同学进步加速度比较快,在较小的时候就接近了巅峰,那时我还在半山腰。后面他们的进步加速度下来了,而我的加速度依然保持不变,自然要赶上甚至超过他们。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进步的加速度就为零,甚至为负了。年岁越长,学习效率越低,只有知识和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有的人,年龄越大,经历越多,学习效率反而越来越高,进步加速度越来越大。
中小学生之间的对比,其实很小。等到上了大学,出了社会,同学的分化会特别明显。有些人离开大学后就一直走下坡路,有人会有个小高潮然后不断下滑,有人会大起大落,还有人会螺旋上升……等到大家都退休的时候,谁又记得都是一个大学毕业的。
当然,人和人是不能简单类比的,不是说大富大贵就一定幸福。在我眼里,张桂梅校长,要比Jack Ma幸福多了。我虽然是中大毕业生,但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啥本事,我以后就想当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将来,能教出一些不错的学生,我这辈子就算完成了一个大目标,实现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
教育和学习的方向,应该是实现这一个基本的小目标。剩下的,就由天定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回到分数上来,我们也不能强求。但考试成绩不是随机的,它基本是必然的结果。
考什么呢?知识掌握程度,答题反应速度,记忆力和理解力,一点创作力。怎么考,都有范围,还有大量提前准备和训练的时间。而且,历年来有无数成功或失败的过来人,积累的经验。更别说,还有专门研究考试规律的人了。
虽然每一次考试都是新的,但又是有史可据的。虽然不是明明白白,经常花样百出,但能准确掐准规律和把握节奏的人,就能达标,甚至脱颖而出。大家在考场较量的是这个东西,而非具体的知识或者题目。
有些老师教得好,有些家长抓得好,有些孩子学得好,就是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正确,执行的计划靠谱。反之,碌碌无为、焦头烂额的老师、家长、孩子,则是方向错误或执行失败的结果。
我简单画了个分数线的模型,供大家参考。实际不会是理想的直线或曲线,而应该有起伏波折,你明白就好。
学习的目标,并非达到某个分数,而是要跨越几条分数线:及格线、普通线和重点线。在中高考,基本都是这么划分的。
要清楚,这三条线的标准分别是什么,比照最终大考来确定,而不是看学校分数。不同的学校,差距可以非常大,参考价值极低。你去看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都是非常清晰的。
而努力的方向,应该是首先达到及格线,然后达到普通线,再争取达到重点线。这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方式,我认为是最好的。这个过程和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有意思,特别有成就感。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及格,那还不简单?不和别人比,不因落后而苦恼,想必亲子关系会很好吧。这个关系好了,再朝普通线努力努力,大家一起想办法,不也是能达到的嘛?普通线都过了,信心倍增,得陇望蜀,过重点线还会远吗?过了重点线,好像清华北大也可以梦想一下嘛。
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差别?但是不要做白日梦,才几年级就发春秋大梦?做人还是踏实点好。
表面上,学习只是学习。其实不然,里面都是心理战,舌枪唇剑,步步惊心。高压态势,稍有不慎,人仰马翻,覆水难收。
明智的话,就要这么操作:目标不高,压力不大,攒好经验,小有成绩,脚踏实地,步步进逼。
因为在背后追赶先进者,既有鲜明的目标,又无落后的压力。只要尽全力向前冲,心无旁骛,就可以了。反观一下子就到了巅峰的擂主,要不断经受来自后进者的冲击。这是一个很大的精神负担,也很容易患得患失,就不那么容易集中注意力在提高自身上。
当然,上了巅峰未必一定在意后进者的冲击,不受影响是可能的。但遥遥领先者,经常容易恃才傲物,不思进取,荒废岁月。
特别对小学生而言,绝大多数心中并没有远大的梦想,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冲刺加速度迟早会下来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美好愿景吗?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住大别墅?
这对成年人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小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想法。
所以,与其拼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就为了赶超进度,倒不如按部就班,稳步前进。这样,既不耽误学习成绩,又不耽误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两全其美,多好。
有人说我这个思路,落伍了,太笨了,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我却认为,笨办法,才是好办法。我虽然不是成功人士,但是应对学习和考试,还是成功的。平心而论,学生时代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以前考试的难度,可比现在大多了,不是说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嘛。我运气再好,那也是全省前1%的水平。
如若不然,今天的人为什么还要读《论语》《曾国藩家书》等等,不就因为它们历久弥新吗?现代人这么能的话,网络又发达,怎么不见批量产出孔夫子、曾国藩这样的人出来?
鸡娃未必伤仲永,没错啦,但鸡娃的人多了,被伤的仲永肯定不会少。至于是不是落在你家,只有天知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事情永远不会变。但灵性的东西,是怎么都教不出来的,也学习不了的,只能看机缘,看悟性。